..续本文上一页」﹞,触非爱境,引发于苦,与忧相应,常求脱苦,娆心, 业转。如那落迦寻、伺,一向受苦饿鬼寻、伺亦尔。
胜友《瑜伽师地论》释云︰
「与忧相应」者,何故说与苦相应耶?有说︰由种种非爱境相续生起故,眼识等势必不转起故。复有说言︰眼识等虽有苦,但无﹝德格版作「有」﹞明显损害故,此中势必由无﹝疑「有」﹞寻、伺故,不说彼等与苦相应。
[107] 「然」字,《义演》作「唯」。
[108]《摄论‧无性释》卷二初云︰
「化地部」等者,于彼部中,有三种蕴︰一者、一念顷蕴,谓一剎那有生灭法。二者、一期生蕴,谓乃至死恒随转法。三者、穷生死蕴,谓乃至得金刚喻定恒随转法。
[109] 「耳」字,疑为「尔」。
[110] 道邑《义蕴》云︰
彼论亦说余趣苦忧相续,何故不随语?
[111] 《显扬》卷二原文云:
建立近分及根本者,如经中说所谓此身离生喜乐之所滋润、遍滋润、遍适悦、遍流布者,是谓初静虑近分。如经又说,即此身中一切处无有少分离生喜乐所不遍满者,是谓静虑根本。
[112] 谓《显扬》卷二续云:
如经中说:即于此身等持所生喜乐之所滋润、遍滋润、遍适悦、遍流布者,是谓第二静虑近分。
[113] 「第」字,《述记》作「初」,今改。
[114] 已如前引。
[115] 如《对法》卷七云︰
慢于欲界乐不相应者,以五识无故。若尔,于初、二静虑云何与乐相应?与意地乐相应,故无过。云何于彼有意地乐?由说彼地有喜乐故。如经言︰云何为喜?谓已转依者依于转识,心悦、心踊、心通、心调、安适受,受所摄。
「依于转识」者,即依意识。于三摩呬多﹝梵文为「samahita」﹞位,余识无故。云何为乐?谓已转依者依阿赖耶识﹝藏文作「阿陀那识」,下同﹞能摄所依,所依怡悦、安适受,受所摄。
此经意说︰乐受依初、二静虑生时,与如是心、心所聚相应。由心踊行,还会此聚皆得踊悦。又令阿赖耶识自体安乐、怡适。由此乐受作二事故,体虽是一,建立二种若喜,若乐。是故说此相应慢,与乐喜相应。如慢,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亦尔。
[116] 如《瑜伽》卷五十七云︰
问︰未至地几可得?答︰十一。问︰若未至地有喜根者,何故不如初静虑地建立喜耶?答︰由于彼地喜可动故。
下引教及分根本与近分,如《显扬》。
[117] 「亦」字,康平本作「亦」,合《义演》释文,余多作「二」。
[118] 如《瑜伽》卷六十六云︰
若粗段食,于欲界五趣中,皆现可得。
又云︰
若诸段食于吞咽时令心欢喜,诸根悦豫,当于尔时,不名段食,但名触食。若受用已,安隐消变,增长喜乐,于消变时,乃名段食。若有熟变,不能长养诸根安乐,彼虽熟变,不名段食。若诸段物于吞咽时,不生欢喜,亦不能令诸悦豫,当于尔时,都不名食。即彼后时安隐熟变,增长安乐,彼于尔时,乃名段食。
[119] 「五」字,《述记》作「四」,今改。
[120] 「等」,取卷五十七。
[121] 如《瑜伽》卷五云︰
复于捺落迦受生有情有微细段食,谓腑藏中有微动风,由此因缘,彼得久住。
[122] 如本论卷七云︰
虽初静虑有意地乐,而不离喜,总说喜名。虽纯苦处有意地苦,而似忧故,总说为忧。
[123] 灵泰《抄》云︰
除忧,余四受皆通报也。
[124] 灵泰《抄》云︰
可初禅断忧,二禅断苦,第三禅断喜,第四禅断乐。
[125] 指「违正理」,即理证。
[126] 「初师所说」四字,《义演》在「第六识」文前。
[127] 谓初师。
[128] 如《瑜伽》卷六十三云︰
若遇声缘纵定而起,与定﹝藏文作「非等引」﹞相应意识俱转,余耳识生,非即彼定相应意识能取此声。
本论前文云︰
在定耳识率尔闻声,理应非善。未转依者率尔堕心,定无记故。由此诚证,五俱意识非定与五善等性同,诸处但言五俱意识亦缘五境,不说同性。
[129] 谓定中意识。
[130] 谓喜、乐。
[131] 谓偏注舍。
[132] 本论前文云︰
若五识中三性俱转,意随偏注,与彼性同,无偏注者,便无记性,故六转识三性容俱。
[133] 《瑜伽》卷五十一云:
复次,阿赖耶识或于一时与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俱时而转。此受与转识相应,依彼而起,谓于人中、若欲界天、若于一分鬼、傍生中,俱生不苦不乐受与转识相应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相杂俱转。若那落迦等中,他所映夺,不苦不乐受与纯苦无杂受俱时而转,当知此受被映夺故,难可了知。如那落迦等中,一向苦受俱转,如是于下三静虑地,一向乐受俱转;于第四静虑地,乃至有顶,一向不苦不乐受俱转。
[134] 《显扬》卷一云:
此识﹝第八识﹞能执受了别色根、根所依处,及戏论熏习,于一切时一类生灭、不可了知。又能执持了别外器世界,与不苦不乐等相应,一向无覆无记。与转识等作所依因,与染净转识受等俱转,能增长有染转识等为业,及能损减清净转识等为业。
[135] 《显扬》卷十七与上引《瑜伽》五十一文同。
[136] 本论前文云︰
《瑜伽》等说藏识一时与转识相应,三性俱起者,彼依多念。如说一心非一生灭,无相违过。
[137] 本论前文云︰
有义:六识三性容俱。率尔、等流眼等五识,或多或少容俱起故。
[138] 《枢要》卷下云︰
善等三性六识为远因等起,剎那等起分别。四无记等起有三业,异熟心等能发业不?
非业果心定得发业及随转业。果者,虽未见文,理实难判,余者得。其初起苦乐受,如善不善共难,故必由染净心引,方随等流。
离欲苦根,即无忧引,如何初起?
善恶性隔难,初生随意性,苦乐非性别,舍引即随生。
[139] 如《瑜伽》卷五十七云︰
当知苦根有漏、无漏,以有漏为义。
[140] 即眼、耳、身。
[141] 本论卷七末云︰
前三无色有此根﹝未知当知根﹞者,有胜见道傍修得故。
「未知当知根」指信、勤、念、定、慧、五根,及乐、喜、舍三根。
「于后胜法,求证愁戚,亦有忧根。非正善根,故多不说。」
[142] 道邑《义蕴》云︰
四静虑中,第四静虑功德最胜,名为「边际」;或一一定中最殊胜者,名为「边际」。
[143] 道邑《义蕴》云︰
大圆镜智,纯净圆德现种依持;平等性智,大慈悲等恒相应故。又此二智,能现自他受用功德身土,名「功德依」。
[144] 道邑《义蕴》云︰
如来大悲,唯依第四禅住也。
[145] 道邑《义蕴》云︰
「此中三解」者,解五识中第一,唯初禅,第二通四定,第三唯第四。言「如七、八识」者,唯第三解也。准答,无漏八识八地皆有,即五识有四释﹝加八地皆有﹞,七、八有二释﹝八地皆有,或唯第四﹞。前云无漏五识依色界四地者,彼总释,不入此中,今以义准,或彼界更为一释亦得。然彼只云依色界四地,不言多起第四定,又不说通八地,故与下别也。
[146] 灵泰《抄》云︰
此《疏》中三解,皆是疏主解释。应言有义:无漏八识通八地有;有义:七、八识在第四禅,五识在初禅;有义:八识总依第四也。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十二、广三受差别》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