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记‧卷二十九】
自下第三、重解法执染不染义。
问︰何故上言二乘、异生,全言有也?
「于二乘等」,「等」诸异生。「虽名不染」,于菩萨,名为染,障菩萨智故。由此,法执通二无记。望二乘,是「无覆」;望菩萨,亦名「有覆」;无记不障二乘故[79]。
【论文】
五‧六五 是异熟生摄,从异熟识恒时生故,名异熟生,非异熟果,此名通故。
【疏翼】
第三解法执染不染义中,第二四无记何摄。
【述记‧卷二十九】
有四无记,此何无记摄?
「是异熟生摄」。「从异熟识」性「恒时生」,「故名异熟生」。非是从善恶异熟业所生,名异熟生。异熟生无记名通,故摄此。
【论文】
五‧六六 如增上缘──余不摄者,皆入此摄。
【疏翼】
第三解法执染不染中,第三举喻以明。
【述记‧卷二十九】
三缘不摄,皆此缘摄。三无记不摄,皆此无记摄。何者非异熟生耶?余三,虽亦从异熟生,然有别性,此不在彼别名中,故是总名摄。然即别名,非余三故。如《佛地论》第七[80],及此论下二障中叙[81]。
然此第二、虽是总束上为三位,解第十门[82]讫。
【疏翼】
以上第二依所问以辨其相中,第一大段以八段依释十门讫。
--------------------------------------------------------------------------------
[1] 即「护法立末那通法执诤」。
[2] 见《枢要》卷下初。
[3] 湛慧《集成编》卷二十二云︰
《瑜伽略纂》十六﹝未查得﹞云︰护月云︰末那唯有人执故,二乘无漏观,唯第八识,第七一向无。
[4] 见《对法》卷二。
[5] 《对法》卷二云:
又此意遍行善、不善、无记位,唯除圣道现前,若处灭定及在无学位。
[6] 《显扬》卷一云︰
意者,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还缘彼识。我痴、我爱、我、我所执、我慢相应。或翻彼相应,于一切时恃举为行;或平等行,与彼俱转,了别为性。
既言「翻彼相应」,及「或平等行」,如何可证净位无耶?
[7] 见《佛地经论》卷三:
转第七识得平等性智相应心。
[8] 《摄论‧无性释》卷九:
转染污末那故,得平等性智。
[9] 谓《佛地经论》。
[10] 谓《摄论》。
[11] 智周《演秘》云︰
虽复《佛地》无性﹝释﹞二论说有净识,然《佛地经》及无着论,不说有之。由斯,不取末论为证。
[12] 《摄论》卷一云︰
第二染污意,与四烦恼恒共相应︰一者、萨迦耶见,二者、我慢,三者、我爱,四者、无明。此即是杂染所依。
[13] 「思量而转」,意即思量为性,相续而转。
[14] 「出世末那」,藏文作「”jig rten las ”das pa”i yid/」。
[15] 「建」字,《续藏》、金陵本误作「违」。
[16] 依《瑜伽》卷六十三可答此问︰
名假施设,不必如义。又﹝藏文作「又余异门」﹞对治彼,远离颠倒,正思量故。即此末那任持意识令分别转,是故说为意识所依。
[17] 本论《述记》下文云:
此经解脱阿含,故名为《解脱经》。若言《零落经》,名字恶也。
[18] 即第一违经失。
[19] 道邑《义蕴》云︰
「不共」,简第八;「俱生」,简无间;从下为次,故言「逆简」。此言「种子」,亦「俱生」简。今说「俱生」,即是增上,简因缘也。
[20] 「是意识故」,因也。
[21] 此句,喻也。
[22] 《瑜伽》卷五十一原文为:
谓阿赖耶识,或于一时,唯与一种转识俱转,所谓末那。何以故?由此末那我见慢等恒共相应思量行相,若有心位,若无心位,恒与阿赖耶识一时俱转;缘阿赖耶识以为境界,执我起慢思量行相。或于一时,与二俱转︰谓末那,及意识。或于一时,与三俱转︰谓五识身随一转时。或于一时,与四俱转,谓五识身随二转时。或时乃至与七俱转,谓五识身和合转时。
[23] 《瑜伽》卷七十六﹝《解深密经》卷一文同﹞云:
由似暴流﹝藏文有「似镜」﹞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若于尔时有一眼识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一眼识转。若于尔时乃至有五识身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五识身转。
广慧!如是菩萨,虽由法住﹝藏文作「chos kyi lugs」﹞智为依止、为建立故,于心意识秘密、善巧。然诸如来不齐于此,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藏文作「然诸如来若施设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者,则不齐此施设为遍于一切」﹞。
广慧!若诸菩萨于内各别、如实不见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不见阿赖耶,不见阿赖耶识,不见积集,不见心,不见眼、色,及眼识,不见耳、声,及耳识,不见鼻、香,及鼻识,不见舌、味,及舌识,不见身、触,及身识,不见意、法,及意识﹝藏文亦意为「不见」,乃是「如实」、「内各别」相﹞,是名﹝于﹞胜义善巧菩萨。如来施设彼为﹝于﹞胜义善巧菩萨,如来齐此施设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
[24] 《对法》卷二说:灭尽定「恒行一分心、心所灭」;「谓染污意所
摄」。
如理《义演》云︰
据余时说,但不据灭定。
[25] 即《显扬》。
[26] 即《瑜伽》卷五十一文。
[27] 「为有」二字,《义蕴》谓有本作「有为」。
[28] 如《瑜伽》卷五十一云︰
或时乃至与七俱转,谓五识身和合转时。
[29] 即无「阿赖耶识」名。
道邑《义蕴》云︰
以出世道必在观中,不可顿起五识,灭定六识所不行故,但应以无学位难。
[30] 无世间末那,而有「出世末那」。
[31] 《瑜伽》卷五十一云︰
或有成就转识,非阿赖耶识︰谓阿罗汉、若诸独觉、不退菩萨,及诸如来,住有心位。
[32] 见《庄严经论》卷三。
[33] 见《摄论》卷三、两《释》卷九。
[34] 《摄论》「五自在」中云︰
五、由圆镜平等观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转识蕴故。
前四自在,由转余蕴。
[35] 如《佛地经论》云︰
有五种法,摄大觉地。何等为五?所谓法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该论卷四云︰
故平等智于佛果上虽恒现行,而十地中证得以后或起烦恼有漏心时,此智不起。
[36] 本论卷十云︰
妙观察智不共所依,无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
[37] 道邑《义蕴》云︰
喻中既言「如余七识」,即简三位六识也。又净六无依,此不许故。
[38] 《枢要》卷下云︰
意恒起法执,量云︰法执未证法空位应恒行。二执随一摄故。如生执。
[39] 《瑜伽》卷五十一云︰
由此末那为依止故,意识得转。譬如依止眼等五根,五识身转,非无五根,意识亦尔。
[40] 《摄论》卷一云︰
云何得知有染污意?谓此若无,不共无明则不得有,成过失故。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过失故。所以者何?以五识身必有眼等俱有依故。
[41] 道邑《义蕴》云︰
量云︰除圣道无学余第六意识应无俱依。六识摄故。如净意识。
[42] 「有」字下,金陵本有「自」字。
[43] 《枢要》卷下云︰
「所立宗、因,便俱有失」:如《疏》各有二过。又因有﹝金陵本有「自」字。《了义灯》引文有「有」字﹞法自相相违。以无学、圣道意,为同法故,同品定有,可成违害于宗法故,成法自相相违。
[44] 即《摄论》卷一。
[45] 即《瑜伽》卷五十一。
[46] 灵泰《抄》云︰
若敬宗师云,即有法自相相违。谓若言除圣道、灭定,余异生意识定应有依;宗。六识摄故;因。
此「六识摄」之因则通有依、无依,此一分通无依,此一分过。此之因则违宗中法意识有依。法自相相违故。则有一分法自相相违过。
「决定相违,……谓彼一分意」,乃至「如汝圣道」者,若言除圣道及无学意识,余意识必有此依,「六识摄故」,如前五识。即作决定相违量云︰除圣道、无学,余异生等意识亦应无依。六识摄故。如汝圣道。
[47] 即如四位无阿赖耶:阿罗汉、独觉、如来,及不退菩萨。
[48] 本论卷三云︰
然阿罗汉断此﹝染污意﹞识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不复执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由斯永失「阿赖耶」名,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八识体。
[49] 《佛地经论》卷三云︰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有义唯缘大圆镜智,如染污意缘阿赖耶为境界故。有义:唯缘真如、实际…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六、诤答有无出世末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