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四‧三五二 此意心所,唯有四耶?
【疏翼】
第一解因相应中,第二释余俱。
【述记‧卷二十八】
根本既讫,更问所余。
自下第二段、第七余所相应门。于中有二︰初、问,后、答。
此即外人乘前起问。
所以者何?
此意,因中恒时染污,欲明惑本,先明前四。遍行五数诸识定有,别境等法,或随有无,故在后问。
【论文】
四‧三五三 不尔,及「余触等俱」故。
【疏翼】
第二第七余所相应门中,第二答。
【述记‧卷二十八】
答中有二︰初、举颂答,后、广分别。此即初也。
「不尔」、「故」,三字释者加也。非唯有四,故言「不尔」,颂言[1]「余」字,遂有诤生。
【论文】
四‧三五四 有义:此意心所唯九──前四及余触等五法。即触、作意、受、想,与思,意与遍行定相应故。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广分别。
【述记‧卷二十八】
下、有二解「余」字,即为二文︰一、谓四惑之余,即次第一解是。二、谓「触等」之余,即下四师解是。
第一师中,文势有二︰初、释本颂,后、释无余心所所以。释本颂中,初、以二义解「余」,后、释「及」字[2]。
此识总与九心所俱──前四及四之余触等五法──意与遍行定相应故。
五十五说︰诸识生时与几遍行心所俱起?答︰五,即「作意」等。《瑜伽》第三云:通一切性、处、时、一切俱等[3],故证此文言遍诸识。此则一解「余」字,四惑之余也。
【疏翼】
此第一以二义解中,第一解。
【论文】
四‧三五五 前说触等异熟识俱,恐谓同前亦是无覆,显此异彼,故置「余」言。
【疏翼】
第一以二义解「余」中,第二解。
【述记‧卷二十八】
次、第二解。
此、第二解「余」。
恐谓此中触等五法,亦通于前异熟识俱者──「亦是无覆无记」性摄──显此俱五性,异于彼相应五性,故置「余」言。
问︰若尔,何故次后[4]复说是「有覆」性?
答︰言「余」者,为异前性,不知何性,复言「有覆」分别自体,为简彼前性,故置「余」言。
【疏翼】
以上第一释本颂中,第一以二义解「余」讫。
【论文】
四‧三五六 「及」,是集义,前四后五,合与末那恒相应故。
【疏翼】
第一释本颂中,第二释「及」字。
【述记‧卷二十八】
问︰「余」字既然,「及」字何用?
「及」是相违义,显诸心所体各不同。又「及」者,等义,举四烦恼,等余触等。然今此师,但以合集而释「及」言。前四烦恼、后五遍行,合此九法,此识相应,显非唯一法与此相应故,合集九法与此俱也。故前置「及」言,令知有九。
上来第一释本颂讫。
【疏翼】
以上第一师解「余」字中,第一释本颂讫。
【论文】
四‧三五七 此意何故无余心所?
【疏翼】
第一师解「余」字中,第二释无余心所所以。于中分二︰一、问,二、答。此即初问。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一云︰
然此识唯与此四烦恼相应耶?不尔。如是颂曰︰及余触等俱。
论曰︰即指所谓相应。言「及」者,谓和集义。言「触等」者,谓触、作意、受、想、思。如是五法,是遍行故,与一切识相应。彼等亦随所生,即与彼处所摄相应,非与异界、异地所摄相应。
复次,言「余」者,为简别根本识相应故。谓根本识相应触等,是无覆无记性。而染污意相应者,如意亦是有覆无记性。
由此,可知安慧属于第一师解「余」字为四惑等之余者。
【述记‧卷二十八】
次、释无余所相应。
为欲了知,更须发问。
此外人问。
遍行许有,其别境等,何义故无?
一一应答。
【论文】
四‧三五八 谓欲──希望未遂合事。此识任运缘遂合境,无所希望,故无有欲。
【疏翼】
第二释无余心所所以中,第二答。于中分四,第一答无别境中,依次分五,此即第一答无欲心所所以。
【述记‧卷二十八】
初、答别境,次、答善所,次、答随惑,后、答不定。
欲──缘从来未合事故。此恒缘合境,常是[5]我故。若忆过未,而起希望,已合,即念;未合,即欲。五十五说:于所爱事,有欲生故[6]。
若尔,诸佛应无有欲,无未合事故!
今说非佛,言「未遂合」,非说于佛有未合事,故不相违。下诸心所皆准此释。
又欲但观所乐事转,所乐之事,名「未遂合」,故此无欲,文与前[7]文别,与第八识所简[8]乃同。
【论文】
四‧三五九 胜解──印持曾未定境。此识无始恒缘定事,无所印持,故无胜解。
【疏翼】
第一答无别境中,第二答无胜解所以。
【述记‧卷二十八】
胜解──但能印前疑事,不了事生。此恒决定计我非余,非先有疑,及曾未了,今方印可,故无胜解。
此约因位,非佛行相。五十五说于今决定,胜解生故[9]。
【论文】
四‧三六○ 念──唯记忆曾所习事。此识恒缘现所受境,无所记忆,故无有念。
【疏翼】
第一答无别境中,第三答无念所以。
【述记‧卷二十八】
念──能忆昔曾所习事。曾于现在习者已灭,今起追忆,非我已灭,今生追忆,境恒有故。五十五说:于串习事,念方生故[10]。
【论文】
四‧三六一 定──唯系心专注一境。此识任运剎那别缘,既不专一,故无有定。
【疏翼】
第一答无别境中,第四答无定所以。
【述记‧卷二十八】
定──唯别作意「系心专一境」。由加行心趣求一境,唯缘本质一法,不作别缘前后念解,亦非常解[11]。此识任运,不深趣求专缘一法,剎那别缘,故无「定」也。五十五说:于所观事,其定方生[12]。任运缘者,即无此定。
既尔,如来便应无定,任运缘故。
此难不然。如来识等,深取所缘,非如七八任运粗浅,随业等境。又佛识等,因定类生,设令能缘,其必有定。非七、八识前时有定种类引生,专缘一境,而不定也。又佛专心,此散漫故[13]。
【论文】
四‧三六二 慧──即我见。故不别说。
【疏翼】
第一答无别境中,第五答无别慧所以。
【述记‧卷二十八】
慧──与我见非二并故。五十五说︰见,世俗有,即[14]慧分故,余别有性[15]。
问︰慧缘观察事,此识言[16]慧俱;定言观察事,此俱应有定!
答︰任运亦推度,此识说慧俱;深专一境[17]有定生,此俱故无定。
问︰二缘观察事,任运慧得生;任运既无定,应不缘观察!
答︰定境加行,必慧缘,定得缘观察;有慧之境定,不定故,此识俱无有定,虽同缘观察,而慧宽定狭,故此无定。
【疏翼】
以上第二答中,第一答无别境心所讫。
【论文】
四‧三六三 善──是净故。非此识俱。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答无善心所。
【述记‧卷二十八】
第二、简善。
其善十一,体非染故,非与此俱;此俱,唯染故。
【论文】
四‧三六四 随烦恼生,必依烦恼,前后分位差别建立。此识恒与四烦恼俱,前后一类,分位无别,故此识俱,无随烦恼。
【疏翼】
第二答中,第三答无随烦恼。
【述记‧卷二十八】
自下第三、何故无随惑。
根本前已说。烦恼分位前后差别,建立随惑。随惑离根本,无别体,故不得并生。或「无惭、无愧、不信、懈怠」,论[18]虽说实[19],然是根本转变分位。如所造触[20],非如长等诸形色等。虽说有体,自不能与根本俱,随根本后起。
又且如瞋,轻微者名瞋,余名忿等,如长等色,即于彼假。故忿等二十,不与根本俱生。
此识恒与四根本俱,前后无始一类,分位无差别,…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十二、辨末那相应心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