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故此俱,无随惑。
此师意说随惑皆离根本无体故。《对法》云︰忿等皆假[21],此识一向非随惑俱。
言余染心说俱义者[22],约第六识及五识说,非谓此识,无分位别故。
三文[23]别者,约别义说。通不善有覆心中,名遍染心,非但是染心,彼皆能起。
【论文】
四‧三六五 恶作──追悔先所造业。此识任运恒缘现境,非悔先业,故无恶作。
【疏翼】
第二答中,第四答无不定心所。于中分三︰一、无恶作俱,二、无睡眠俱,三、无寻伺俱。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八】
不定四中[24],其文可解。
【论文】
四‧三六六 睡眠──必依身心重昧,外众缘力有时暂起。此识无始,一类内执,不假外缘,故彼非有。
【疏翼】
第四答无不定心所中,第二无睡眠俱。
【述记‧卷二十八】
睡眠若起,知依身心沉重、惛昧,此是内缘;「外众缘力」,即是病等,或凉风等。「有时暂起」,如《对法论》第一末说[25],即是间断、非相续义。
「恶作」,虽亦然,而约义别说。
此第七识所藉缘少,「无始一类」,简别不假内缘而起。又言「内执、不假外缘」而起,简别外缘。由此缘故,无睡眠也。
【论文】
四‧三六七 寻、伺──俱依外门而转,浅深推度,粗细发言。此识唯依内门而转,一类执我,故非彼俱。
【疏翼】
第四答无不定心所中,第三无寻伺俱。
【述记‧卷二十八】
「寻、伺」二法并「依外门」,缘外境[26]生故。此二多依身语门转故。「寻」则浅推,「伺」则深度;「寻」则粗发言,「伺」则细发语。
此识「唯依内门」,缘内我生故。「一类执我」,无「浅深推度」、「粗细发言」,故不与彼俱。
故此识俱,唯有九法。
或此师之意︰其随烦恼,不遍根本,特越常伦,且如惛沉等五,染心若无,即非染心。《论》[27]有诚说,遂言说彼六识中遍,遍行说通诸识,七、八应无!
解云︰不然。遍行遍七、八,诸论说七、八;五染遍染心,何处说遍七?
若尔,五染言遍染,六识中皆有;六识起根本,应知五亦无!
汝言遍六染心,遍何位、地,说之为遍?故知后说,于义为胜。只如五遍染心,无此不成染,六染中文[28]无五中惛沉等,何妨《论》[29]言五遍染,七识中无?即是六识中除根本,余一切染,此五皆有,无则不成染。若互有无,如下[30]自解。
若作此释,前[31]解为胜。
【疏翼】
以上第二广分别中,第一解「余」为四惑之余讫。
--------------------------------------------------------------------------------
[1] 「言」字,《义演》同,余本作「有」。
[2] 此即二义解中第一解。
[3] 《瑜伽》卷三原文为:
问︰如是诸心所几依一切处心生、一切地、一切时、一切耶?答︰五,谓作意等,思为后边。
[4] 即卷五初。
[5] 「是」字,灵泰《抄》、《秘蕴》作「事」。
[6] 如《瑜伽》卷五十五云︰
欲﹝藏文作「”dun pa」﹞云何?谓于彼彼境界,随趣,希乐﹝藏文作「”dod pa」﹞。
又云︰
彼彼希望爱云何?谓于所余﹝未得﹞可爱色等,起希求爱。
[7] 本论卷三:
谓欲──希望所乐事转。
[8] 本论卷三云「此识任运,无所希望」。
[9] 《瑜伽》卷五十五云︰
谓于彼彼境界,随趣、印可﹝藏文作「ves par ”dzin pa」﹞。
[10] 如《瑜伽》卷五十五云︰
谓于彼彼境界,随趣、明记﹝藏文作「mvon par brjod pa」﹞。
[11] 道邑《义蕴》云︰
执虚空﹝我﹞等,作常解故,亦非定也。
[12] 如《瑜伽》卷五十五云︰
三摩地云何?谓于彼彼境界随顺趣向,为审虑依﹝藏文作「ves par sems pa la brten nas」﹞,心一境性。
[13] 道邑《义蕴》云︰
问︰此中论云「此识任运剎那别缘」,次上即云「此识无始恒缘定事」,次下复云「前后一类分位无别」,文势既不相违,何乃乖角如斯?
答︰前、约所缘境定,下、约能缘行相分位不殊。此据能缘、所缘剎那生,新新﹝解各﹞别起,故无有定,不相违也。
问︰若以能缘所缘剎那灭,故无定者,即除无分别智,余后得智等,皆应无定!答︰彼即专注深取,此乃任运散缘;生灭虽同,定散别异。
[14] 「即」字,《瑜伽》卷五十五原作「是」。
[15] 「别有性」,《瑜伽》卷五十五原作「实物有」。
[16] 「言」字下,灵泰《抄》、《秘蕴》有「即」字。
[17] 「境」字下,灵泰《抄》、《秘蕴》多「有境」二字。
[18] 即《瑜伽》卷五十五。
[19] 即「是实物有」。
[20] 《五蕴论》云︰
除四大种,余所造触︰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冷、饥、渴等。
[21] 如《对法》卷一云︰
当知忿等是假建立,离瞋等外,无别性故。
[22] 《瑜伽》卷五十五云︰
当知无惭、无愧,与一切不善相应。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恶慧﹝藏文作「”chal ba”i wes rab」﹞,与一切染污心相应。
卷五十八云︰
谓无惭、无愧,名通一切不善心起随烦恼。放逸、掉举、惛沉、不信、懈怠、邪欲、邪胜解、邪念、散乱、不正知,此十随烦恼,通一切染污心起。
《对法》卷六云︰
无惭、无愧,于一切不善品中恒共相应。若离不顾自他,不善现行,无是处故。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于一切染污品中恒共相应,若离无堪任性等,染污性成,无是处故。
[23] 即《瑜伽》卷五十五、五十八,《对法》卷六。
《杂集论述记》卷八「二十门分别随烦恼,第五自类俱起门」中有
云︰
五十五说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恶慧,六遍染者,依别义说,非实能遍。谓依二十随烦恼中解通粗细、无记不善、通障定慧、相显,故说。遍通三义,名遍染心。五十八说邪欲、﹝邪﹞胜解及此大八,十遍染者,依二十二随烦恼中,解通粗细、无记不善。遍通二义,名遍染心。此论第七﹝应作「六」﹞说: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五种遍染心者,解通粗细,违唯善法,纯随烦恼、无记不善。通四义故,名遍染心。皆非实遍,忘念等三别境分者,不遍染心,痴分等者,遍染心起,故知大八,名十九俱。
[24] 此谓第一科「无恶作俱」。
[25] 如《对法》卷一末云︰
睡因缘者,谓羸瘦﹝藏文作「bam chuv」﹞、疲倦、身分沉重、思惟﹝藏文作「yi la byed pa」﹞暗相、舍诸所作,曾数此时串习睡眠,或他咒术神力﹝藏文作「gźan dag gi svags」﹞所引﹝《杂集论述记》卷八分作二缘﹞,或因动扇凉风吹﹝藏文作「lus mbe ba」﹞等。
[26] 非缘生行以外离识境为外。
[27] 谓《对法》。
[28] 此见《瑜伽》卷五十五。
[29] 即《对法》。
[30] 见本卷末。
[31] 即无随惑家。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十二、辨末那相应心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