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八、广俱有依▪P9

  ..续本文上一页知随具,即得彼名。若决定有境为主唯但一种,不通四者,即应五识无四种根。

  

  由此义言︰第七于六,及第八识,唯有分位差别决定、有境,﹝及﹞为主。第八于六、七,唯有能起为依决定、有境,﹝及﹞为主。后﹝第﹞四依义、皆通前三,论之本意、随应《疏》出。所依之体,既具三义,令所生果取自所缘,为第四义。随何前三俱具,即能令取自所缘故。

  

  此﹝第﹞四义胜,皆随三中能可具者,即名所依。余者不立,于所生果非殊胜故,且色蕴中,五根望余五识,及六、七、八,五尘法处,色望一切识,不相应行及无为望一切识,非识种子望一切识,皆不具三,无前随应三中义故。仔细研究,都无有故。一切心所随望何识,唯有决定、有境,四种随应可具,唯无为主。其诸种子望其自识,可有分位差别决定、为主二义,唯无有境。其前五识,自互相望及望六、七、八,并六望七、八,一切皆无。无随所应三中﹝第﹞四义故。余心、心所、一切现行、色、不相应,望诸种子,一切皆无。诸心所法望自种子,缺无为主。以有分位差别决定、有境、染净同故。体是王臣,故无为主,亦无令果取自所缘。其八现识望自种子,唯无令果取自所缘,可有分位差别决定、有境,为主义故。其中具、缺,随义应知。已略疏牒,后读应审。然下文五根望第八唯除决定有,不示余者,举初所无,例无后故。但举无一,即不成所依,何假具述?

  

  [108] 《瑜伽》卷五十五原文:

  

  问︰何故名有所依?答︰由一种类托众所依差别转故,虽有为法无无依者﹝藏文「无依者」,藏文作「gnas pa med pa」﹞,然非此中所说依义,唯恒所依为此量故。

  

  [109] 智周《演秘》云︰

  

  彼《瑜伽论》言「有所依」,即是此论所说者是。

  

  [110] 如理《义演》云︰

  

  意云︰六处定为所依,心、心所定为能依,非如王臣更互为依。今但取一边所依义说,不约更互为因依也。

  

  [111] 如理《义演》云︰

  

  以云具四义王,非同六处。据一边相似喻,非是正喻,不可语合。

  

  [112] 谓眼等根是清净四大所造之果。

  

  [113] 智周《演秘》云︰

  

  以有所缘与「有境」义,而有别也。若有所缘,体唯能缘。若言「有境」,即通五根。要有所缘,方有所依,故除根也。

  

  [114] 「所有能依」即心、心所。

  

  [115] 「依」,即所依。

  

  [116] 「第三义」,即为主。

  

  [117] 道邑《义蕴》云︰

  

  此意云︰心王、心所互相仗托,并得名「依」。今心王与心所为依,即是通「依」之外,别简「所依」,故重说之。又前来虽说心、心所依内六处,不说心所通「依」之外,别心为所依,今此重说,故云「依外」。二解随情。

  

  [118] 「第一义」,谓决定义。

  

  [119] 《瑜伽》卷一中,以「俱有依」为第一,「种子依」为第三。

  

  [120] 即本卷。

  

  [121] 于「初、解识依」之「一、解五识」中,又分三︰一、具四依,

  

  二、出四依所以,三、圣教唯说初依所以。此即具四依。

  

  [122] 即《瑜伽》卷一初说「依眼了别色」等。

  

  [123] 如《对法》卷一云「依眼、缘色、似色了别」等。

  

  [124] 如《摄论‧世亲释》云︰

  

  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

  

  [125] 《瑜伽》卷六十三云︰

  

  复有补特伽罗已得离欲,从定起已,或于一时彼三摩地相间相杂作意而转,或于一时不相间杂。若遇声缘,从定而起,与定相应意识俱转﹝藏文作「与非定意识俱转」,汉译应作「与非定」,否则与下文相忤﹞。余耳识生,非即彼定相应﹝藏文无「相应」二字﹞意识,能取此声。若不尔者,于此音声,不领受﹝藏文作「不自证」,下一同﹞故,不应出定。非取声时即便出定,领受声已,若有希望,后时方出。

  

  [126] 《摄论‧世亲释》原为:

  

  「意为彼依」者,是彼诸根能生因故,以意散乱,彼不生故。

  

  《摄论‧无性释》卷四云︰

  

  「意为彼依」者,由此增上,彼生起故。

  

  [127] 《摄论‧无性释》卷一:

  

  谓若不说有染污意,于一切时,义不符顺。施等善位,亦有我执常所随逐,自谓我能修行施等。非离无明、我执随逐,非离依止而有无明,是心法故。此所依止,离染污意定无所有,非即善心是无明依,应正道理。

  

  [128] 《摄论‧世亲释》卷一:

  

  非异生者,于相续中,暂离我执,应正道理。

  

  [129] 本论卷五云:

  

  谓染污意无始时来微细一类,任运而转,诸有漏道不能伏灭,三乘圣道有伏灭义,真无我解,违我执故。

  

  [130] 「五识身」三字,《述记》增。

  

  [131] 即《摄论‧无性释》卷一。

  

  [132] 见《瑜伽》卷五十一。

  

  [133] 见《显扬》卷十七。

  

  [134] 《瑜伽》卷五十一云:

  

  谓由阿赖耶识执受色根,五种识身依之而转,非无执受。

  

  [135] 前言「虽或不同境」。依藏文《瑜伽》,无不同缘者,此义应审。

  

  [136] 《略纂》卷三十四谓「据散心中五识」,并解云︰

  

  以散心位意识不坚,五识不起则已,若起,必同时。不同定中闻强盛境故,耳识能缘,意识坚住一境故,不与同缘。

  

  [137] 后解为正。

  

  [138] 《显扬》卷十七原文作:

  

  由有阿赖耶识故,得有末那;由此末那为依止故,意识得转。

  

  [139] 见《摄论‧无性释》卷一。

  

  [140] 「意」,谓意识。

  

  [141] 《对法》卷二云︰

  

  又复六识,以无间灭识为意。

  

  [142] 如《瑜伽》卷六十三云︰

  

  阿赖耶识是所依,转识是能依,此复七种︰所谓眼识,乃至意识﹝藏文则作「乃至意及意识」﹞。

  

  [143] 《瑜伽》卷五十一原文:

  

  由有阿赖耶识故,得有末那。

  

  [144] 见《摄论‧无性释》卷一。

  

  [145] 唐译《楞伽经》卷六云︰

  

  依于藏识故,而得有意转;心意为依故,而有诸识生。

  

  更与此合。

  

  [146] 如理《义演》云︰

  

  亦得与前五依六依为好证。

  

  [147] 《瑜伽》卷六十三云:

  

  有心位中,心、意、意识,于一切时俱有而转。

  

  [148] 如《摄论》卷一云︰

  

  又和合识是意识性,不应道理。何以故?依染污故,时无断故。

  

  [149] 谓净月等。

  

  [150] 即「他恒转之识」。

  

  [151] 即「以恒起故」。

  

  [152] 即难陀等。

  

  [153] 即安慧等,主张「恒无转变自能立故」。

  

  [154] 如理《义演》云︰

  

  即无覆无记识也,以法执望二乘说。若望菩萨,亦有覆,此识三位有故,名为「不障」。

  

  [155] 如理《义演》云︰

  

  菩萨出世道及灭定,皆有无漏第七。二乘不得法空观故,无无漏第七。

  

  [156] 《瑜伽》卷六十三云:

  

  若诸有学已见迹者﹝藏文作「gźi mthov ba」﹞,出世间道现在前时,此诸﹝四种任运﹞烦恼不得现行。从彼出已,还复现行,善通达故,未永断故。若诸无学,此一切种,皆不现行。是诸烦恼,当知唯离非想非非想处欲时一时顿断,非如余惑,渐渐而断。

  

  [157] 《瑜伽》卷五十一﹝《显扬》卷十七意同﹞原文作:

  

  成就转识,非阿赖耶﹝识﹞。谓阿罗汉,若诸独觉、不退菩萨,及诸如来,住有心位。

  

  [158] 道邑《义蕴》云︰

  

  又染七,染于六;依转,六亦转;七染,不违八;七转,八不转。

  

  又云︰

  

  第八,诸识本,本转,七亦转;第七,转识收,七转,八不转。

  

  智周《演秘》云︰

  

  六、七二执,违非执,故七转位,六亦转;第八无执,不全违,所以不随所依转。

  

  [159] 即缺「决定」义。

  

  [160] 即《瑜伽》卷六十三、《摄论》卷一及两《释》卷三等诸论。

  

  [161] 即净月等诸师。

  

  [162] 如本论卷四云:

  

  能熏异熟为生、长、住依。识种离彼,不生、长、住故。

  

  [163] 即缺第四义──令心、心所取自所缘。

  

  [164] 即第二义。

  

  [165] 缺第四义。

  

  [166] 缺第二义。

  

  [167] 道邑《义蕴》云︰

  

  诸师纷乱,道理难详;前三通四,妙穷玄趣耳。

  

  《枢要》卷中末云︰

  

  《疏》中有二义︰一云︰前师﹝净月等﹞识种子许依本识,本识具三义,可与种为所依。种子不能现取自境、果无自所缘﹝缺第四义﹞故,异熟识与彼为依,非所依也。故说种子有依,不说有所依。

  

  又解︰此识种子不能与现行为所依,可有分位差别决定,为主,无﹝第二﹞有境故;可有识依义,而非识所依。上来分位差别,即染净依,别与为名,名分位差别。身根望四识,四义皆无,故无过失。

  

  [168] 谓第四师。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八、广俱有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