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遍界故,说心为本,虽有为之总句,是无为之别句。「因心而生」,谓色不相应,由心为同类因、俱有因、异熟因等,方始生故。诸心所法,理虽亦然,邻近于心、依心方住。
此上二句对萨婆多,下二句对经部,如文可悉。《疏》中但叙大乘四释,此中总释。然观下文之意,双破彼部,故说此释。
[12] 《摄论》卷一,两《释》卷二、卷三。
[13] 《摄论‧无性释》卷二云︰
「所染初识」者,谓续生时生有初识。尔时自地一烦恼所染污故,非经部师欲缠已断烦恼及心,过去是有,可得从彼今复现行。非彼没心为此所依,应正道理,由彼没心亦不成故。若尔,何故不即说彼?以彼不定是染污故,又此与彼,无差别故;说彼、说此,竞有何异?﹝藏文无有「尔时自地」以下一段文。﹞
[14] 见《摄论》卷一、两《释》卷二。
[15] 此中略去「与余烦恼及随烦恼不俱生灭故」一段。
[16] 原文此处有「尔时」。
[17]《摄论‧无性释》云︰
此破过去立无实义。毗婆沙师烦恼得﹝藏文只作「得」,无「烦恼」二字﹞等,经部诸师皆已破讫,故不重破。然经部师﹝藏文有「及寻思增上力故」﹞熏习、所依并无有体,过失所随,故不应理。
其余二师解同。
[18] 「等」,取去、来,皆非实故。
[19] 引文见《摄论》卷一,两《释》卷三,此中略「此染污意识,于中
有中灭,于母胎中识、羯罗蓝更相和合。若即意识与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识,于母胎中有意识转。若尔,即应……」
[20] 《枢要》卷中全引无略。《摄论‧无性释》云︰
「于中有中灭」者,此若不灭,无生有故。「于母胎中,识、羯罗蓝更相和合」者,谓此灭时,于母胎中有异熟识与其赤白同一安危,合相和杂,成羯罗蓝。如世尊说︰「阿难陀!识若不入母胎者,不应和合羯罗蓝,成羯罗蓝之体性。」
[21] 《摄论‧无性释》云︰
谓与彼地贪定味等烦恼相应。
[22] 《摄论》原文无「应」字。
[23] 「尽」字下,《摄论》原文有「故」字。
[24] 《摄论‧世亲释》云︰
若生非想非非想处,或时起彼无所有处出世间心令现在前,由彼处心极明利故,又由非想非非想处心暗钝故;住于彼处极明利心,起出世心令现在前,此出世心不应以彼第一、第二为所依趣,由彼二地皆世间故,只生余地起,起余地心现在前故,二所依趣,俱不应理;又即此心不应涅槃为所依趣,有余依故。
[25] 此难应云:
既许业果无因而生,烦恼亦应尔!
[26] 即《摄论》世亲、无性两《释》。
[27] 《摄论‧无性释》云︰
此说于转识,业杂染不成。谓行为缘,贪等俱生,眼等诸识许为识支,此不应理,「识缘名色」有圣言故。所以者何?眼等诸识剎那速坏,久已谢灭,为名色缘,不应道理。若畏此失,许续生﹝即结生相续﹞识为识支者,此亦不然。于续生时,福与非福及不动行久已灭故,非从久灭,此复应生。又续生心非无记性,爱恚俱故,既非无记,以行为缘,不应道理。若说转识与行相应,由此为缘,阿赖耶识能持熏习,说名识支,应正道理。
[28] 道邑《义蕴》云︰
经、萨两宗初结生识名为识支,既是染污,非行所感,故转救言︰行能感当生名色位识。
[29] 「未」字,延历本作「来」。
[30] 「来」字,有余本作「世」。
[31] 智周《演秘》助难云︰
欲色界有色,行感可名「缘」;无色界色无,如何云感色?
[32] 道邑《义蕴》云︰
谓如在一身之上,造得天中生报业,复造人中后报业,即以地行,隔天报八万劫等,望后报人中识位中色,名悬隔也。
[33] 《枢要》卷中云︰
对萨婆多识位中色,是异熟故,名行缘识。一、则劫数悬还,二、即乖隔。本无果识,可名识支,云何名感识位中色?
[34] 《枢要》卷中云︰
经部师未来世无,而言感者,时分悬远,时分隔绝,如何名感?又若言感名色位识,名缘,即隔识支应说与名色为缘,非与识为缘也。
[35] 《摄论‧无性释》卷三云︰
谓熏习位诸业种子,异熟现前,转名为「有」。或复转得生果功能,故说名「有」。行所熏识,若不成就,何处安立彼业种子,而复得言生果现前,转名为「有」?
[36] 「又非但」三字,《义演》置于下文「皆可得尔」下。
[37] 道邑《义蕴》云︰
《摄论》意明业杂染,故偏言行、有,为缘不成,略不说余。理实余支,并无缘义。
[38] 此下即初文。
[39] 「于」字,应作「初」。
[40] 谓《摄论》卷一,两《释》卷三。
[41] 「善」字,原文无。
[42] 原文作「欲缠善心」。道邑《义蕴》云「六行伏惑」。
[43] 如《摄论》卷一云︰
又色缠心过去多生,余心间隔,不应为今定心种子。唯无有故,是故成就色缠定心一切种子异熟果识,展转传来为今因缘,加行善心为增上缘,如是一切离欲地中,如应当知。
《摄论‧无性释》云︰
欲、色二缠善加行善心,无有俱生俱灭义故,所熏、能熏,不应道理。又欲缠心非无记故,亦非所熏,系地别故,非彼因缘。无始生死余生所得色缠善心,非今色缠善心种子,过去多生欲缠多心所间隔故。经部诸师过去无体,现无有体能为色缠善心种子,不应道理。
[44] 「心」字,原文无。
[45] 「心」字,原文无。
[46] 具意应云「无所依故,烦恼不生」。
[47] 《摄论》卷一、两《释》卷三总破无出世清净熏习云︰
云何出世清净不成?谓世尊说︰依他言音及内各别如理作意,由此为因,正见得生。此他言音、如理作意﹝世亲《释》云「谓与言音相应作意」﹞为熏耳识?为熏意识?为两俱熏?若于彼法如理思惟,尔时,耳识且不得起,意识亦为种种散动,余识所间;若与如理作意相应生时,此闻所熏意识与彼熏习久灭过去,定无有体,云何复为种子能生后时如理作意相应之心?又此如理作意相应是世间心,彼正见相应是出世心,曾未有时俱生俱灭,是故此心非彼所熏;既不被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是故出世清净若离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亦不得成。此中闻熏习摄受彼种子,不相应故。
《摄论‧世亲释》云︰
「闻熏习」者,依他言音,正闻熏习。「摄受彼种子」者,在意识中摄受出世清净种子。「不相应故」者,谓彼所计不应理故,云何可说此从彼生?
[48] 论主应难之言「非彼因故」。
[49] 道邑《义蕴》云︰
此师无间道中,已无烦恼,而有惑得。至解脱道,惑得亦断。今言「俱」者,惑得与无间道,俱时有也。
[50] 「惑」字,《义演》作「或」,下同。
[51] 相当《摄论‧染净章》。
[52] 即《摄论》卷一、两《释》卷三。
[53] 《瑜伽》卷五十一。
[54] 《对法》卷二。
[55] 如言:
已引圣教,当显正理。
[56] 即「许有此识,一切皆成」。
[57] 《对法》卷二云:
由八种相,证阿赖耶识决定是有︰谓若离阿赖耶识,依止执受不可得故,最初生起不可得故,明了生起﹝即「明了性」﹞不可得故,种子体性﹝即「有种子性」﹞不可得故,业用体性﹝即「业用差别」﹞不可得故,身受体性﹝即「身受差别」﹞不可得故,处无心定不可得故,命终之识不可得故。﹝八「不可得故」即《瑜伽》八「不应道理」。﹞
《枢要》卷中云︰
十证摄八证者,此第二异熟,是彼第六﹝「身受体性」﹞。又此第四执受,是彼第一﹝「依止执受」﹞;此第六生死心,是彼命终;此第九灭定,是彼第七灭定﹝「处无心定」﹞;此第一持种,即彼第四种子﹝体性﹞。
[58] 谓业用体性不可得。
[59] 见本论第七卷中。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四、许有第八染净方成》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