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二十五、离阿赖耶生死不成▪P2

  ..续本文上一页第六复难。

  

  

  

  【述记‧卷二十二】

  

  若汝救言:无色界中初生定心,及下界中初生位散心,由惛昧故,初未现前。此即是前诸论、诸贤共禀之因,何劳于中妄生别说?

  

  

  

  【疏翼】

  

  以上第二遮余非中,第三破大乘异说讫。

  

  

  

  【论文】

  

  三‧三八九 有余部执:生死等位,别有一类微细意识,行相、所缘,俱不可了。

  

  

  

  【疏翼】

  

  第二遮余非中,第四破上座部义。于中分二︰一、叙执,二、简归。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二】

  

  上座部师说,有根本计,有末所计。根本计粗细二意,许得并生;末计不然,必别时起[19]。

  

  【论文】

  

  三‧三九○ 应知即是此第八识,极成意识,不如是故。

  

  

  

  【疏翼】

  

  第四破上座部义中,第二简归。

  

  

  

  【述记‧卷二十二】

  

  今此本计别有细意识,生死位中,一类、微细,行相、所缘俱不可了,非如萨婆多等,故我无咎者。不然,此即是我第八之识。所以者何?「极成意识不如是故」。

  

  即以汝因,还复破汝。谓︰彼计有二意识生,一、粗,二、细。细者受生、命终,俱不可知,异粗意识。

  

  无着《摄论》本云:应二意识俱时转等[20]。「又依染污故,时无断故,意识所缘不可得故。[21]」又此所依是种子识,即我所说第八识者,《摄论》诸师,未悟此文,由不曾见《唯识论》故[22]。

  

  无二意识并生论[23]者,我不颂此经,我部经中无此语故。或说无二粗意并生,及二细意并生,言先不障粗、细二识并生,故无妨也。

  

  又因明法,因有三相。「依染污」因、「时无断」因,缺无同品定有一相,非正比量[24]。「意识所缘不可知[25]」者,如大乘本识缘身器故,所依种识即本识者,何劳虚认此体非汝所计之识?

  

  今论意言︰汝谓不然。且初二意并生,有难。亦应有粗细二眼识并生,转识摄故,如意识。或意识不得有粗细二识并生,转识摄故,如眼等识。故知经上无文[26]定说,以理证尔。岂得随情,便拨圣教?

  

  次三因者,此非正量。谓立量云︰汝所言细意识者,决非意识。极成意识不如是故。如眼等识。或意识所缘分明行相不可得故。犹如五识。唯第三因成是比量,前二返显,以理直逐,不为比量,何得误[27]征[28]?

  

  今此论言「极成意识不如是」者,即彼[29]第三因。文虽不同,势义是一。由是前量故,汝细意识即我赖耶故,故上座师不符正理。

  

  

  

  【疏翼】

  

  以上第二遮余非中,第四破上座部义讫。

  

  

  

  【论文】

  

  三‧三九一 又将死时,由善、恶业,下、上身分,冷触渐起。若无此识,彼事不成,转识不能执受身故。

  

  

  

  【疏翼】

  

  第二遮余非中,第五难死时渐舍之识。文分为二︰一、总难转识,二、别难五六。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二】

  

  自下论文、通破诸部。下第五、难死渐舍识。

  

  世亲、无性《摄论》皆云善业从下冷,恶业从上冷,由生胜趣、恶趣别故[30]。《瑜伽》第一云︰随上下冷,后至于心。此处初生,最后舍故[31]。

  

  如上所明,六非执受,以舍执受,冷便起故。

  

  

  

  【论文】

  

  三‧三九二 眼等五识,各别依故,或不行故;第六意识,不住身故,境不定故,遍寄身中,恒相续故;不应冷触,由彼渐生。

  

  

  

  【疏翼】

  

  第五难死时渐舍之识中,第二别难五六。

  

  

  

  【述记‧卷二十二】

  

  五识依别,先若能执受,无识之时,身冷应起。若身识遍能执受者,「或不行故」。渐命终时,亦有先舍五识身故。

  

  意识住身,可由起触。不是决定住于身中取触等故,非无意识身便冷生。第八住身,即有暖起,不住身处,故冷触起。又第六识「境不定故」,缘境转易。此命终时,行相微细,缘一类境,非第六识有是相状。第六意识恒常起时,逢境即缘,随依即止,不同本识久住一依,定缘此境。

  

  由是等文,下[32]七识中,有一类计第八识以五根为依[33]。如此中言五识「各别依」,不能执故。通依者,能执。若不依根,能执受者,第六应然。若不依、不能执,便以第八为不定故[34],第八故以五根为依。及此中言「不住身」故,故第八识亦住于身。

  

  

  

  【疏翼】

  

  以上第六生死时心证中,第二遮余非讫。

  

  

  

  【论文】

  

  三‧三九三 唯异熟心,由先业力,恒遍,相续,执受身分,舍执受处,冷触便生。寿、暖、识三不相离故。冷触起处,即是非情,虽变,亦缘,而不执受。故知定有此第八识。

  

  

  

  【疏翼】

  

  第六生死时心证中,第三归本识。

  

  

  

  

  

  【述记‧卷二十二】

  

  下、总结言。

  

  唯第八识真异熟心由先业力恒不断、遍、相续、执于身,舍执受处,冷触便起。寿、暖、识三不相离故,识不起处,即是非情,引果所摄外器之类。虽第八识变,而亦缘,而不执受,如发鬓等,故此识有。

  

  上来或初、引教共诤,别破异部,二、引事[35]为难,三、总结上文。

  

  

  

  【疏翼】

  

  以上第二引经申其理证或依经附理中,第六生死时心证讫。

  

  

  

  

  

  

  

  

  --------------------------------------------------------------------------------

  

  [1] 「合」字,《义蕴》牒释作「合」,余作「含」。

  

  [2] 《瑜伽》卷八十原文为:

  

  问︰诸阿罗汉住有余依涅槃界中住何等心,于无余依般涅槃界当般涅槃?答︰于一切相,不复思惟,唯正思惟真无相界,渐入灭定无转识等。次异熟识舍所依止﹝藏文作「次舍阿赖耶识之所依止」﹞,由异熟识无有取故,诸转识等,不复得生﹝藏文作「由阿赖耶识及转识无因不生故」﹞,唯余清净无为离垢真法界在。

  

  [3] 谓与《瑜伽》卷八十文不相违也。

  

  道邑《义蕴》云︰

  

  此又解经。经必住散心等者,说异生、有学,不据入无余依。故与《瑜伽》不相违也。

  

  [4] 《瑜伽》卷六十三说,由七种因心不得生中,第一「谓缘缺故,心

  

  不得生」云︰

  

  谓内眼处坏,若外色处不现在前,广说乃至内意处坏,若法处不现在前,尔时由彼所生眼识,乃至意识,终不得生。如是,名为由缘缺故心不得生。

  

  [5] 《瑜伽》卷十三云︰

  

  谓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位、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及无余依涅槃界位。如是六位,名〈无心地〉。

  

  [6] 道邑《义蕴》云︰

  

  死生虽即闷绝,今离彼外,别取鬼、药等闷绝,证死生也。

  

  [7] 萨婆多部唯无想、灭尽、无想异熟三位无心。

  

  [8] 「宗」字,《演秘》谓合作「言」,《义蕴》谓「宗」字正。

  

  [9] 如《瑜伽》卷一云︰

  

  尔时,父母贪爱俱极,最后决定各出一滴浓厚精血,二滴和合,位母胎中合为一段,犹如熟乳凝结之时。当于此处,一切种子、异熟所摄、执受所依阿赖耶识和合依托。

  

  [10] 《对法》卷二云︰

  

  云何命终之识不可得耶?谓临命终时识渐舍离所依身分,发起冷触,或上,或下,非彼意识有时不转,故知唯有阿赖耶识能执持身。随于身分,若舍此识,冷触可得,身无觉受。意识不然。是故若无阿赖耶识,命终之识必不可得。

  

  [11] 《枢要》卷中云︰

  

  此段中文,或分为六︰一、破经部:「如睡无梦」,转识无故,余部不尔。次、破萨婆多等。三、显真异熟。余三、文自显。

  

  [12] 《枢要》卷中云︰

  

  萨婆多等说有意识行相可知,故今难之云︰如可知者,应如余位分明可知。既不分明,明非意识故。

  

  [13] 「知」字,论作「了」。

  

  [14] 「知」,即「了」。

  

  [15] 灵泰《抄》云︰

  

  其五天竺国,名「月氏国」。即三世佛一切独觉师中,皆现能除众生贪瞋热起病,而得清凉,犹如天上月能除热起,而得清凉也。

  

  [16] 道邑《义蕴》云︰

  

  「取增」,与执着义同,即是妄执我、法也。

  

  [17] 灵泰《抄》云︰

  

  若身在欲界,由加行善闻思慧引,方能入定。色界由加行善闻慧引,则能入定。色界无思慧故,为有耳根、有闻慧故。其生得善亦能疏引定也。无色界闻思慧俱无,唯有生得善通三界也。

  

  智周《演秘》云︰

  

  生得、因修思等加行,何得同也?又宽狭别︰生得善心遍三界,思等不遍。

  

  [18] 「籍」字疑为「藉」。

  

  [19] 《异部宗轮论》说上座部分破为十一部中,第十一部经量部云︰

  

  其经量部本宗同义︰谓说诸蕴有从前世转至后世,立「说转」名。……有根边蕴,有一味蕴。

  

  该论《述记》卷下解云︰

  

  「一味」者,即无始来,展转和合,一味而…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二十五、离阿赖耶生死不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