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重复。
[144] 灵泰《抄》云︰
然心所法不依识自体分住,不同种子依自证分﹝为本识之所摄持﹞。其心所不同色法是识所变﹝现﹞,然心所法﹝与识相应﹞,亦名唯识也。
[145] 此乃又问。
[146] 道邑《义蕴》云︰
又若随现行,即名烦恼。若随识性,可非烦恼。
[147] 「彼」,谓无色界。
[148] 如理《义演》云︰
谓摩诃婆阇波提﹝梵文为「maha-praja-pati」,悉达多之姨母﹞入般涅槃,色、无色诸天心生渴仰而生悲感,遂下于欲界,佛边侧立,泪下如雨。此界有情第八识而得缘之,故知欲界赖耶缘异地、器。……此泪身等是定果色,法处摄,色即彼地器。……圣者即能办如是事。以利根故。
[149] 此论主难问。如理《义演》云︰
我本难意云︰如何相分与见分而不如第八缘种,种子与见别地系耶?今乃将第八缘身器,第八见、相别地系。答我者,此同前难,何劳引来为证?即前疏文﹝意云﹞何故不如此中种子与见别地系。
此为难文。
[150] 见本论卷四。
[151] 本论卷四云︰
应知此意但缘本识见分非余。彼无始来一类相续、似常、一故。
[152] 智周《演秘》云︰
但若不许缘异界境,天眼、耳根与八系别,第八不持,故应烂坏!若尔,何名有情?
[153] 智周《演秘》云︰
二界身俱变故,识外别有异界身故,此即增也。第八不持天眼耳根,便成烂坏,故是减也。
[154] 如本论卷十云︰
蕴等识相,不必皆同,三法因缘杂引生故。有漏识上所变现者,同能变识皆是有漏,纯从有漏因缘所生,是苦集摄,非灭道故。善等识相不必皆同,三性因缘杂引生故,蕴等同异,类此应知。
[155] 《俱舍论》卷二云︰
身、眼、色三,皆通五地︰谓在欲界、四静虑中,眼识唯在欲界、初定。
又云︰
随身所住眼见色时,身、眼、色、识、地为同不?
应言此四或异、或同︰谓生欲界,若以自地眼见自地色:四皆自地﹝见、相同地﹞。若以初静虑眼见欲界色:身、色──欲界;眼识──初定﹝见、相别地﹞。见初定色:身属欲界;三属初定﹝见、相同地﹞。若以二静虑眼见欲界色:身、色──欲界;眼属二定;识属初定﹝见、相别地﹞。见初定色:身属欲界;眼属二定;色、识──初定﹝见、相同地﹞。见二定色:身属欲界;眼、色──二定;识属初定﹝见、相别地﹞。如是,若以三、四静虑地眼,见下地色,或自地色,如理应思﹝以上约身生欲界者说﹞。生初静虑,若以自地眼见自地色:四皆同地。见欲界色:三属初定;色属欲界。若以二静虑眼见初定色:三属初定;眼属二定。见欲界色:身、识──初定;色属欲界;眼属二定。见二定色:身、识──初定;眼、色──二定。如是,若以三、四静虑眼见自地色,或上下色,如理应思。如是,生二、三四静虑,以自、他地眼,见自、他地地色,如理应思。
如理《义演》云︰
或有与自识见等同地系,如上眼、耳见下三灾。即见分与本识同地系,然相分与他下界本质,同地系。若身在下地,初禅天眼、耳识缘彼色,虽见相同地系;然下﹝地﹞第八不变上地色故,亦见相别地系。
问︰如前分别变,而无实用,见相皆同地系,如何此中见、相别地系耶?答︰分别变中,亦有差别︰且如见分缘境而随相增,执境在心横生计度,此即见、相,同地系。若见分是善、无记,又非缚法,现量缘境,不妨相、见别地系。若欲界眼识等,与贪等相应,缘境时,故相、见同地系。上界不尔。
问︰上地眼根等,既不能发识者,即第八所变,便无实用。如何乃言因缘变者,皆有实用耶?答︰色界上、二禅以上,五根虽无发识用,而有质碍等实用。又欲令上界身扶根尘严好故,又庄严身故,所以须变。
问︰上界五根,几地有用?鼻、舌二根,初禅即无用。以段食唯于欲界有用,上地无香味,所以初禅虽有根而不发识,香因缺故。眼、耳、身三,初禅犹能发识,有寻伺故,闻见梵王说法等事。以上无者,谓无寻伺,所有言说、见色、闻香声等,皆下识。
[156] 「下」字,金陵本误作「不」。
[157] 本论卷二末云︰
何故此识不能变似心、心所等,为所缘耶?有漏识变,略有二种︰一、随因缘势力故变,二、随分别势力故变。初必有用,后但为境。异熟识变,但随因缘,所变色等,必有实用。若变心等,便无实用。相分心等,不能缘故。须彼实用,别从此生。变无为等,亦无实用,故异熟识不缘心等。至无漏位,胜慧相应,虽无分别,而澄净故。设无实用,亦现彼影。不尔,诸佛应非遍智。
[158] 「第」字,金陵本无。
[159] 如理《义演》云︰
如下说变根不变根,有二师说。初师即安慧。第二师是护法。
[160] 谓男女根。
[161] 如本论卷二云︰
有义:唯能变似依处,他根于己,非所用故。
[162] 安慧《辨中边论释》只说「似根﹝「似根」藏文作「似有情」﹞」与
「似义」境均似「所取性」现,相分均遍计所执,未广分别。
[163] 扶根尘及身语等。
[164] 如本论《述记》前文说二种不共云︰
一、不共中不共:如眼等根,唯自识依用,非他依用故。二、不共中共:如自扶根尘,他亦受用故,根即不尔。
[165] 即「不共中共」。
[166] 即变似他身诸说中。
[167] 此安慧等第一师说。
[168] 见《辩中边论》原文为:
「变似有情」者,谓似自、他身﹝「身」,藏作「相续」﹞五根性现。
该论《述记》卷上云︰
梵云「萨埵」,此云「有情」。五根是别,成根有情,名有情也。
[169] 谓第四颂前半。
[170] 「本识」,藏文亦不作「本识」。
[171] 《辩中边论述记》卷上云︰
非是本识能缘变我及与识也。若许变者,即违彼旧论长行。长行自释云︰「似我者,谓意识与我见,无明等相应故。似识者,谓六种识。」
[172] 「是根」,金陵本作「根是」。
[173] 此谓真谛三藏。
[174] 真谛译《摄论‧世亲释》,以阿陀那识为末那。
[175] 《中边论》云︰
似根者,谓识似五根于自他相续中显现。
藏文同。
[176] 非谓变他根。
[177] 谓无起识之用。
[178] 「彼」,谓《辩中边论》。
[179] 「彼」,仍谓《辩中边论》。
[180] 灵泰《抄》云︰
此论主逐难。设令色界无段食故,可许无鼻、舌二根。欲界既有香味,是段食故,如何得无鼻、舌二根也。
道邑《义蕴》云︰
色界根依可相随逐,欲界不尔。见身死者,余骸在故;眼根枯陷,依处在故;如何前说由用依处亦变似根?
[181] 如理《义演》云︰
不可将上界变根例欲,亦言变根。
[182] 如理《义演》云︰
纵然无根,亦变尘故,如无目人,自虽枯陷,亦变他依处也。
[183] 灵泰《抄》云︰
或借识起者,若借识力,即身在上三静虑借初禅眼、耳、身三识以见色、闻声、触境,不是此中正取,是疏主傍取成。若此中正意,若约第八识所变者,即唯取定、通力。若通前六识言之,自地兼取借识力,即不取法力、他力。所变自地他身器等不定,由此定、通能变身、器等物也。又为疏缘,上地得见下,下地得见上故,引借识力,是正取也。
智周《演秘》云︰
问︰与定、通力二有何别?答︰身在于上,不起于下,定、通等也。所以如疏,起下地散识,故有别也。
问︰起下散识,岂不依上定、通引耶?若许尔者,即定通摄,何乃别开?答︰不尔,所以别开。
问︰设上定、通为缘引者,岂不得耶?纵定通引,然是他地,所以别开。更思。
以上借识力起。
《枢要》中云︰
由行大愿引他地色现在前。
灵泰《抄》云︰
「或大愿力」者,若地上菩萨欲化有情,随愿受生。
如理《义演》云︰
「其大愿力,唯意识有」,或神通变,或受生起。
以上大愿力。
《瑜伽》卷三十七初解「法威力」云︰
谓诸胜法﹝此处专指六波罗蜜多为法﹞,有广大果,有大胜利,是名「法威力」。
《妙法莲华经》卷六〈法师功德品〉第十九云︰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184] 智周《演秘》云︰
问︰天眼、耳根既与异熟眼耳同处,同取境不?若同取者,云何异熟而能远取?又如能发眼、耳通?若不发者,如何同取?若不同取,二根同处,云何得有取、不取耶?
答︰为二释︰一云同取:通力引生,远取何失?如欲界根,有长养等,既同发识,此亦应尔。二、不同取:言定等力,据识缘境。又若异熟能发彼通,何须起彼天眼、耳根?亦同一处,业力不同,见等各别,同处别…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九、广第八所缘行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