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重複。
[144] 靈泰《抄》雲︰
然心所法不依識自體分住,不同種子依自證分﹝爲本識之所攝持﹞。其心所不同色法是識所變﹝現﹞,然心所法﹝與識相應﹞,亦名唯識也。
[145] 此乃又問。
[146] 道邑《義蘊》雲︰
又若隨現行,即名煩惱。若隨識性,可非煩惱。
[147] 「彼」,謂無色界。
[148] 如理《義演》雲︰
謂摩诃婆阇波提﹝梵文爲「maha-praja-pati」,悉達多之姨母﹞入般涅槃,色、無色諸天心生渴仰而生悲感,遂下于欲界,佛邊側立,淚下如雨。此界有情第八識而得緣之,故知欲界賴耶緣異地、器。……此淚身等是定果色,法處攝,色即彼地器。……聖者即能辦如是事。以利根故。
[149] 此論主難問。如理《義演》雲︰
我本難意雲︰如何相分與見分而不如第八緣種,種子與見別地系耶?今乃將第八緣身器,第八見、相別地系。答我者,此同前難,何勞引來爲證?即前疏文﹝意雲﹞何故不如此中種子與見別地系。
此爲難文。
[150] 見本論卷四。
[151] 本論卷四雲︰
應知此意但緣本識見分非余。彼無始來一類相續、似常、一故。
[152] 智周《演秘》雲︰
但若不許緣異界境,天眼、耳根與八系別,第八不持,故應爛壞!若爾,何名有情?
[153] 智周《演秘》雲︰
二界身俱變故,識外別有異界身故,此即增也。第八不持天眼耳根,便成爛壞,故是減也。
[154] 如本論卷十雲︰
蘊等識相,不必皆同,叁法因緣雜引生故。有漏識上所變現者,同能變識皆是有漏,純從有漏因緣所生,是苦集攝,非滅道故。善等識相不必皆同,叁性因緣雜引生故,蘊等同異,類此應知。
[155] 《俱舍論》卷二雲︰
身、眼、色叁,皆通五地︰謂在欲界、四靜慮中,眼識唯在欲界、初定。
又雲︰
隨身所住眼見色時,身、眼、色、識、地爲同不?
應言此四或異、或同︰謂生欲界,若以自地眼見自地色:四皆自地﹝見、相同地﹞。若以初靜慮眼見欲界色:身、色──欲界;眼識──初定﹝見、相別地﹞。見初定色:身屬欲界;叁屬初定﹝見、相同地﹞。若以二靜慮眼見欲界色:身、色──欲界;眼屬二定;識屬初定﹝見、相別地﹞。見初定色:身屬欲界;眼屬二定;色、識──初定﹝見、相同地﹞。見二定色:身屬欲界;眼、色──二定;識屬初定﹝見、相別地﹞。如是,若以叁、四靜慮地眼,見下地色,或自地色,如理應思﹝以上約身生欲界者說﹞。生初靜慮,若以自地眼見自地色:四皆同地。見欲界色:叁屬初定;色屬欲界。若以二靜慮眼見初定色:叁屬初定;眼屬二定。見欲界色:身、識──初定;色屬欲界;眼屬二定。見二定色:身、識──初定;眼、色──二定。如是,若以叁、四靜慮眼見自地色,或上下色,如理應思。如是,生二、叁四靜慮,以自、他地眼,見自、他地地色,如理應思。
如理《義演》雲︰
或有與自識見等同地系,如上眼、耳見下叁災。即見分與本識同地系,然相分與他下界本質,同地系。若身在下地,初禅天眼、耳識緣彼色,雖見相同地系;然下﹝地﹞第八不變上地色故,亦見相別地系。
問︰如前分別變,而無實用,見相皆同地系,如何此中見、相別地系耶?答︰分別變中,亦有差別︰且如見分緣境而隨相增,執境在心橫生計度,此即見、相,同地系。若見分是善、無記,又非縛法,現量緣境,不妨相、見別地系。若欲界眼識等,與貪等相應,緣境時,故相、見同地系。上界不爾。
問︰上地眼根等,既不能發識者,即第八所變,便無實用。如何乃言因緣變者,皆有實用耶?答︰色界上、二禅以上,五根雖無發識用,而有質礙等實用。又欲令上界身扶根塵嚴好故,又莊嚴身故,所以須變。
問︰上界五根,幾地有用?鼻、舌二根,初禅即無用。以段食唯于欲界有用,上地無香味,所以初禅雖有根而不發識,香因缺故。眼、耳、身叁,初禅猶能發識,有尋伺故,聞見梵王說法等事。以上無者,謂無尋伺,所有言說、見色、聞香聲等,皆下識。
[156] 「下」字,金陵本誤作「不」。
[157] 本論卷二末雲︰
何故此識不能變似心、心所等,爲所緣耶?有漏識變,略有二種︰一、隨因緣勢力故變,二、隨分別勢力故變。初必有用,後但爲境。異熟識變,但隨因緣,所變色等,必有實用。若變心等,便無實用。相分心等,不能緣故。須彼實用,別從此生。變無爲等,亦無實用,故異熟識不緣心等。至無漏位,勝慧相應,雖無分別,而澄淨故。設無實用,亦現彼影。不爾,諸佛應非遍智。
[158] 「第」字,金陵本無。
[159] 如理《義演》雲︰
如下說變根不變根,有二師說。初師即安慧。第二師是護法。
[160] 謂男女根。
[161] 如本論卷二雲︰
有義:唯能變似依處,他根于己,非所用故。
[162] 安慧《辨中邊論釋》只說「似根﹝「似根」藏文作「似有情」﹞」與
「似義」境均似「所取性」現,相分均遍計所執,未廣分別。
[163] 扶根塵及身語等。
[164] 如本論《述記》前文說二種不共雲︰
一、不共中不共:如眼等根,唯自識依用,非他依用故。二、不共中共:如自扶根塵,他亦受用故,根即不爾。
[165] 即「不共中共」。
[166] 即變似他身諸說中。
[167] 此安慧等第一師說。
[168] 見《辯中邊論》原文爲:
「變似有情」者,謂似自、他身﹝「身」,藏作「相續」﹞五根性現。
該論《述記》卷上雲︰
梵雲「薩埵」,此雲「有情」。五根是別,成根有情,名有情也。
[169] 謂第四頌前半。
[170] 「本識」,藏文亦不作「本識」。
[171] 《辯中邊論述記》卷上雲︰
非是本識能緣變我及與識也。若許變者,即違彼舊論長行。長行自釋雲︰「似我者,謂意識與我見,無明等相應故。似識者,謂六種識。」
[172] 「是根」,金陵本作「根是」。
[173] 此謂真谛叁藏。
[174] 真谛譯《攝論‧世親釋》,以阿陀那識爲末那。
[175] 《中邊論》雲︰
似根者,謂識似五根于自他相續中顯現。
藏文同。
[176] 非謂變他根。
[177] 謂無起識之用。
[178] 「彼」,謂《辯中邊論》。
[179] 「彼」,仍謂《辯中邊論》。
[180] 靈泰《抄》雲︰
此論主逐難。設令色界無段食故,可許無鼻、舌二根。欲界既有香味,是段食故,如何得無鼻、舌二根也。
道邑《義蘊》雲︰
色界根依可相隨逐,欲界不爾。見身死者,余骸在故;眼根枯陷,依處在故;如何前說由用依處亦變似根?
[181] 如理《義演》雲︰
不可將上界變根例欲,亦言變根。
[182] 如理《義演》雲︰
縱然無根,亦變塵故,如無目人,自雖枯陷,亦變他依處也。
[183] 靈泰《抄》雲︰
或借識起者,若借識力,即身在上叁靜慮借初禅眼、耳、身叁識以見色、聞聲、觸境,不是此中正取,是疏主傍取成。若此中正意,若約第八識所變者,即唯取定、通力。若通前六識言之,自地兼取借識力,即不取法力、他力。所變自地他身器等不定,由此定、通能變身、器等物也。又爲疏緣,上地得見下,下地得見上故,引借識力,是正取也。
智周《演秘》雲︰
問︰與定、通力二有何別?答︰身在于上,不起于下,定、通等也。所以如疏,起下地散識,故有別也。
問︰起下散識,豈不依上定、通引耶?若許爾者,即定通攝,何乃別開?答︰不爾,所以別開。
問︰設上定、通爲緣引者,豈不得耶?縱定通引,然是他地,所以別開。更思。
以上借識力起。
《樞要》中雲︰
由行大願引他地色現在前。
靈泰《抄》雲︰
「或大願力」者,若地上菩薩欲化有情,隨願受生。
如理《義演》雲︰
「其大願力,唯意識有」,或神通變,或受生起。
以上大願力。
《瑜伽》卷叁十七初解「法威力」雲︰
謂諸勝法﹝此處專指六波羅蜜多爲法﹞,有廣大果,有大勝利,是名「法威力」。
《妙法蓮華經》卷六〈法師功德品〉第十九雲︰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184] 智周《演秘》雲︰
問︰天眼、耳根既與異熟眼耳同處,同取境不?若同取者,雲何異熟而能遠取?又如能發眼、耳通?若不發者,如何同取?若不同取,二根同處,雲何得有取、不取耶?
答︰爲二釋︰一雲同取:通力引生,遠取何失?如欲界根,有長養等,既同發識,此亦應爾。二、不同取:言定等力,據識緣境。又若異熟能發彼通,何須起彼天眼、耳根?亦同一處,業力不同,見等各別,同處別…
《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九、廣第八所緣行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