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故,即名为「果」,即通有漏及以无漏。此谓圣者得威德定[193],变为此色,饶益有情[194]。
然第八识:
一、唯缘有漏,不缘无漏,如种子故。虽缘无漏,遂不相似,体仍有漏,非如有漏形状相似[195]。
又解︰以初禅眼、耳识见上地色等,不异系故,由此三识所知,必同初禅系,此义应思。
又解︰异地系,因缘变有用故[196]。
二、此在色界,亦通无色,圣者亦雨泪故。
三、唯变色触,亦变余尘,此通五尘。三十七说通能变为色、香、味、触[197]。又净土中变五尘故[198],五十三说无色界定色,能变一切故[199]。五十四说「胜定果色」、「唯有显色等相」,以「彼香等生因缺故,又无用故」。此约色界异生、波罗蜜多声闻[200],唯能起色、声触,不能起香、味。以无加行心因别起,亦不能令自他有用故[201]。若十地菩萨,及色界波罗蜜声闻,即许起之。故《华严》等云:闻无色界宫殿之香。《法华》云︰光音及遍净,初生及退没,闻香悉能知。[202]即菩萨入彼定变[203]。
四、为唯造色,亦变大种?
如《对法》第一卷、疏末[204]解[205],应广如彼五十四解[206]。
五、然与定力有何差别?
二乘、异生若为嬉戏,通果无记,即变化心。可说与彼定境为异──一根本境、一解脱境,一善心境、一无记境,故成差别。
若八地以去,菩萨定之与通,此亦何异?通力由先加行思惟,方乃得生,故心引起变化事等;定力但是任运生故;故二别也。或是根本及果所变[207],此定及通,义分为别。在佛无别故,皆通变及化。通可引起根之与尘,定即不尔,唯起于尘。
六、又依神通变根等不?
九十八说不变四事︰一、根,二、心,三、心所,四、业果[208]。设复变作,似而非真,如下第十,自有二解[209]。由定力变异身、器者,谓即《瑜伽》五十四说:色、无色天变身万亿共立毛端,是平等心[210]。无色既无通,即唯是定力。色界亦说有[211],亦令互相见[212]及器者,《华严经》[213]云:菩萨鼻根闻无色界宫殿之香;《阿含经》云:舍利弗[214]入涅槃时,色、无色天空中泪下,如春细雨;波阇波提入涅槃时,色、无色天佛边侧立;及实色中定境者,是色、无色天皆由通力现身境等;此有何过?
以《瑜伽论》但说通依静虑,无色现色,但定所生[215]。以慧不均,故无通力[216]。无色界变色,已如前辨。应如《瑜伽》五十四等,及《佛地》解[217]。
【论文】
二‧四○七 所变身、器,多恒相续;变声、光等,多分暂时,随现缘力击发起故。
【疏翼】
第一简前未尽中,第三简所变恒暂。
【述记‧卷十六】
所变境身为相续?为间断?
内身多续,少分间断,由有生一念,即便命终故;或如蜉蝣等,生已即死故。若变外器,多分长时,《瑜伽》第二[218]说外器定一劫[219]。若变内身,即随寿故,多分相续[220],声光多暂时,少有相续故。「等」者,等取华色、华香等。
何以然者?
由击发故,声等方生,缘力尽时,彼即不续。
有法师云︰第八不缘声,以间断故,如心、心所,断故亦不缘。若作此说,亦应不缘等流色等,以间断故,如电光等。第七末那既恒相续,何故不缘?
问曰︰若尔,第八恒相续,如何缘断法?
答︰如镜恒时明,境至方影起;第八任运起,有境便即缘,此复何妨?
【疏翼】
以上第三总料简中,第一简前未尽显所未明讫。
【论文】
二‧四○八 略说此识所变境者,谓有漏种、十有色处,及堕法处所现实色。
【疏翼】
第三总料简即总略说所缘中,第二总束以前义门分别。于中分三︰一、依处分齐,二、废立,三、明三界境别。初中又二︰一、正说,二、问起下文。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十六】
下、总略说缘[221]第二段也。于中有三︰
第一、依处分齐者,十色处中五尘通外内,五根唯内,唯缘实境。第八亦缘法处实色,谓威德定所行境色。如《瑜伽论》五十四卷彼极分别[222],应如彼会。
言「堕」者,是摄义,即是「法处摄色」之异名也。种子何处摄,随何处摄。虽唯意缘,以与现行实法不定异故,随现行摄。此中有难,如理应思[223]。
问曰︰本识岂不缘极略等四色[224]?
答曰︰以假故不缘,如不相应法。
问曰︰彼何以假?
无实体故。如《对法》第一、五十四[225]等,极略、极迥,但是第六意识分析为极微故,第八不缘。受所引色中,若定、道共色,即此不缘。唯以现行思为体故。别解表业,此亦不缘,以亦思故;无表色可尔,是思种故,既缘诸种,故得缘之。
若尔,如二无心定等皆依种立,应亦得缘!
由此即是心等种上差别功能,但缘种体,不缘别能。即不缘者,无表亦尔,是思种上差别功能,亦是防色之别能故。故知如彼,亦不得缘。遍计所起色,若说唯是镜像水月,此亦不缘,唯第六识遍计起故。若唯意缘,通根、尘者,此中摄故[226]。第八所缘诸根、尘等,以总从别,以暗从明,皆本处摄,故说不缘遍计所起之色[227]。
又定所生色中,如十一切处观[228],亦此中摄,第八缘不?
答曰︰不缘,假想色故。故此论文,但缘实色,不缘假故。第八所缘,必有用故;彼无实用,第八不缘。
然诸法体:一者、有法,二者、无法。上二法中,第八何故不缘无法?
此任运缘,非分别故,无筹度故。后得智等,有筹度故,诸六识等有分别故,由此故知第八识体不缘我[229]也。第八识变,变必有用,故不缘无,无,无用故;故不缘我等,以无体用故。
于有法中,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何故此识不缘无为?若实无为,因未证故。若假无为[230],无体用故,皆不得缘。
【论文】
二‧四○九 何故此识不能变似心、心所等,为所缘耶?
【疏翼】
第一依处分齐中,第二问起下文。
【述记‧卷十六】
于有为中色、心、心所、不相应行,如前已辨缘实,非假等,何故不缘心、心所法、不相应行?故外人问。
「等」,即等取不相应行,及诸无为、无法为问。
【疏翼】
以上第二总束以义门分别中,第一依处分齐讫。
【论文】
二‧四一○ 有漏识变,略有二种:一、随因缘势力故变;二、随分别势力故变。
【疏翼】
第二总束以前义门分别中,第二废立。于中有八︰一、识变有二,二、简别二种识变,三、明异熟所属,四、简须缘亦生,五、成无实用理,六、总结不缘,七、无漏胜慧具二所以,八、有漏异熟所缘分齐。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六】
第二、废立也。
因缘生者,谓由先业及名言实种。即要有力,唯任运心,非由作意其心乃生。即五、八识随其增上异熟因为缘,名言种为因,故变于境。八俱五数,即无胜力,设任运生,境无实用。因缘变法,必有实体,非横计故,非无用故。
谓作意生心,是筹度心。即六、七识随自分别作意生故。由此六、七缘无等时,影像相分无有实体,未必有用,亦非由说分别故变,境体定无,亦缘有故[231]。或初通五、八全,及第六少分;后第七全,通第六少分。此解顺论「有用」等文。
【论文】
二‧四一一 初必有用,后但为境。
【疏翼】
第二废立中,第二简别二种识变。
【述记‧卷十六】
初、随因缘变,必有实体用,即五、八等所变之境。后、随分别变,但能为境,非必有体用,即七识等。今正明第八不缘心等,义兼五识等不缘心等,总谈心等缘境道理[232]。
又解︰初唯第八。异熟主故,所熏处故,能持种故,变必有用。后余七识所变色触等,皆无实用,似本质用,如镜中火[233]。
既尔,五识应一向缘假,青等应非实!
问︰若随因缘,变必有用,第八识俱触等五法,境应有用?
答︰非报主故,非自在故,顺第二解。
由此复言随因缘者,此是何义?
随任运义,随种子义,顺第一解。第八、五数、第六识等中报心所缘非必有用。以此见分虽任运生,不随实体种子因缘变境相故,但是影像种子所生。如彼眼根等,无见用故,不能发生眼等识故。
问︰触等所变根,无见用,故非因变。触等所变色,非因变,故无碍用;五识所变,为例亦尔?
答︰理齐,亦无碍用,七识所变并无用故。此依第二解[234]。
此二义,护法等菩萨解。若《瑜伽》释家,亦有许触等与识同实变,即不违此文,然违《成业》多种共生一芽之失[235]。前解为胜,顺下第三卷等文[236]。
又解…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九、广第八所缘行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