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缘」者,是诸法真实有用种子。若用此种子故生诸法,心缘变之,变必有用。以能生者,实因缘故。其八, 俱五数所变之相,非实种生,但假种起,故但为境,分别变摄。
分别变者,心、心所之总名,随心、心所之势力故变,不从真实有用因缘种子所生,彼但为境。无漏亦尔,非必有用。
随其所应,五识相应心、心所,及第八识体、五俱意识,或定心所缘,有实种生者,皆因缘变。余无实用,但名似色、心等,名「随分别势力故变」。此解为正,无诸妨难[237]。
由能缘心任运、有力,彼所变相从实种生,名因缘变。若能缘心不任运起,虽任运起,而无胜力,所变之相,非实种生,名分别变。「初必有用」,无无用者。「后但为境」,当情现故,非必有用。若论依他,假因缘起,亦是「有用」,非是如色有碍等用,称其自相,名为「有用」。若第六报心五识俱者,亦随因缘变,其境或有用。
问︰前所说若随分别变,但为境,定心及五识所变之境,应全无用!
答︰随彼实体种子因生,故境有用。
由此故言随分别者,此是何义?
随加行义,分别变者诸心、心所强筹度义。定心及五识虽有加行生,不皆强筹度,故变必有用。念然一念心,得成二种,如定心缘十八界。返显八、俱,具有二变。性境不随心,因缘变摄;独影、带质,皆分别变。
【论文】
二‧四一二 异熟识变,但随因缘,所变色等,必有实用。
【疏翼】
第二废立中,第三明异熟所属。
【述记‧卷十六】
显变色等,从实种生,故所变法有体用。
【论文】
二‧四一三 若变心等,便无实用,相分心等,不能缘故。须彼实用,别从此生。
【疏翼】
第二废立中,第四简须缘亦生。
【述记‧卷十六】
相分心、心所,如化心等,故不缘之;缘,便无用。《深密经》[238]说诸变化心「无自依心」、「有依他心」。《佛地论》第六卷[239]、此第十亦云:无自缘虑实体之心,有随见分,所变相分似虑之心,如镜中火,乃至广说[240]。
问︰若尔,何故心、心所法从第八生?既不能变,不须生故!
须七识等受用于境,从第八生。非不缘故,即不令起,如无漏心,亦从起故。
【论文】
二‧四一四 变无为等,亦无实用。
【疏翼】
第二废立中,第五成无实用理。
【述记‧卷十六】
若有实体,第八即缘;无为有体,应第八缘!若第八缘实无为[241]者,无为无用,此未证故;若似无为,非实无为,故不变也。
论说「等」言。又无为中有「等」字故,亦辨假法不相应行,即前答心及心所法,今解无为,不相应行,亦无有过[242]。此解是本,故前问中「何故此识不能变似心、心所等?」即言「等」者,故取假法及与无为。
【论文】
二‧四一五 故异熟识,不缘心等。
【疏翼】
第二废立中,第六总结不缘。
【述记‧卷十六】
此、总结也。
【论文】
二‧四一六 至无漏位,胜慧相应,虽无分别,而澄净故,设无实用,亦现彼影。不尔,诸佛应非遍智。
【疏翼】
第二废立中,第七无漏圣智具二所以。
【述记‧卷十六】
问︰若有漏识,因缘有相。分别之相,未必体有。至无漏位,无分别故,应不缘无;因缘生故,皆应缘实?
于无漏位胜慧相应,虽无筹度取相分别,而澄净故,非如有漏体是滓浊。今设无用,亦现彼影。即缘于无,及心等影、无为影等。以亲证故,知无是无,故缘无等。不知无故,非遍智也。由佛第八现诸法影,名一切智,是遍知故。
若尔,诸佛大圆镜智,亦应缘自相应心所?
是遍智故,许亦无失。卷[243]初但遮上座法密亲为所缘,不遮疏故[244]。
若尔,应成心、心所法,不同所缘;自体、见分,不自缘故!
此亦不尔。自自证分与他[245]见分,同一缘故,亦无有失。
又解︰相应心所虽不相缘,亦无有失。自证缘见成遍智故,见分取于相应心故[246],法皆尽故,自证复能缘见分故[247]。但约见分同一所缘,不说自证,斯有何失[248]?
【论文】
二‧四一七 故有漏位,此异熟识但缘器、身,及有漏种。
【疏翼】
第二废立中,第八有漏异熟所缘分齐。
【述记‧卷十六】
此第八识不能具缘十八界故,故有漏位与无漏殊︰境有宽狭、胜劣。其六、七识,非必有用,即现、比二量,是有用心,可应分别[249]。
【疏翼】
以上第二总束以前义门分别中,第二废立讫。
【论文】
二‧四一八 在欲、色界,具三所缘。无色界中,缘有漏种,厌离色故,无业果色;有定果色,于理无违,彼识亦缘此色为境。
【疏翼】
第二总束以前义门分别中,第三明三界境别。
【述记‧卷十六】
第三、明三界境别。
如护月[250]等,于无色界亦变器身。此中,但有护法正义,总结于前三界缘也。无色无色,厌离色故,无业果故。若定果色,亦得缘之,如前已辨,于理无违。即此中文,若定、通力,同界、同地、异界、异地,缘一切处。五十三云:无色界定,于一切色得自在故[251]。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行相所缘中,第一解所缘行相讫。
--------------------------------------------------------------------------------
[1] 本论卷七云︰
三、所缘缘: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二、疏。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亲所缘缘,能缘皆有,离内所虑托,必不生故;疏所缘缘,能缘或有,离外所虑托,亦得生故。
[2] 《瑜伽》卷一说:心所有法与心王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
[3] 本论《述记》原作:
然唯初解无第二者。
智周《演秘》第二解云「《疏》错。」
今依本论《述记》前后文,及《略纂》改正。由大乘以初解为正故,
由以自证分为事故,缘真如时不起影像故。
[4] 《略纂》卷一云︰
「有行相」者,谓行解相状。唯有为缘,非无为缘。无分别智无相状故,如识自影有二行相︰一、影像相分:取本质境行解相故。二、即见分:取亲相分行解相分﹝两解次第正与本论《述记》相反﹞。若取通义,行境体相,名为行相,通无为缘。有为缘中,准前有二,并自证分等各望所缘,思准应思。若影像名行相,即本质为所缘,体一名「同」;行相体别,故名「不同」。若见分名行相,即亲相分体虽各别,相似名「同」;一见分体,缘各各异,故名「不同」。
《演秘》解云︰
由此故知见﹝分﹞名行相,第八王、所、相分相似,名同所缘;见分各别,名不同行﹝相﹞,若也相分名行相者,即行相同;如何说不同一行﹝相﹞?第八非定缘本质境。复云何说「同一所缘」?若云相分相似名同,若尔,所缘行相是一。如何而说同不同言?由此故知《疏》颠倒也。
[5] 如《集量论‧现量品》第一﹝德格, ce, 16A.6﹞云︰
若时唯以外义能作所量时,尔时颂曰︰境显现即此。彼时能量虽为诸识自证,然乃能量此以无所观待为境义之显现。何以故耶?颂曰︰由此义能量。如如诸义行相白非白等,于诸识上显现,尔时即是能量具有彼彼自性境界,即许能了别如此众多行相诸识,如是如是安立能量、所量。
《俱舍论光记》卷五云︰
问︰行解、行相,为约何者说名能缘?解云︰据行相说,非据行解。谓彼心等对境之时有影像现;据此义边,名为能缘,境名所缘。以心、心所缘境时,非如灯焰舒光至境,非如钳等﹝原漏「等」字,今依《佛地经论》卷三加﹞押取彼物,据影现义,名能所缘。
问︰清池、明镜,亦有像现,应说彼类亦是能缘。解云︰虽有像现而无行解,非如心等亦不说能缘。
[6] 明四分义之次、立三分,三、立四分,四、解立一分。
[7] 初申自义中分三︰一、似能所缘相,二、所如于心,三、结名二分。
此即初立二分中初又初也。
[8] 如理《义演》云︰
正量部计心直取前境,如灯照物、日等舒光,而无相分。
[9] 如理《义演》云︰
彼计外境是所缘,相分名行相,见分名事。
[10] 灵泰《抄》云︰
比量云︰如心正缘青时,其心应不能缘青境;宗也。因…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九、广第八所缘行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