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尘障垢新远离故,安立如来其心清净。
又诸有情心平等性,即是真实。是圆成实自性摄故,由诸有情心平等性真实相故;表不舍离诸众生心,又是心性真实相故;表不舍离一切有情心性而转。此意说言由遍转故,不相舍离。
「而不为彼过所染污」者,本性清净故。「过」,谓贪等,能令心相成过失故,成垢染故。虽为客尘分别所转,非彼体故,不可全舍,可令清净。依此密意,说如是言︰此心本性清净光洁。心之法性,说名为心。非离心法性,有异性净心。
云何有情心有贪等?自﹝不如理作意﹞分别力所任持故,心﹝相﹞之颠倒未永断故,此由无明力所起故。
此义意言︰譬如虚空本性虽净,而为眩翳损肉眼故,颠倒相现,似不清净。如是法界本性虽净,由自分别所起贪等众因缘力,损慧眼故,颠倒相现,似不清净。若一切种清净慧眼,恒不见秽。又净法界若无差别一切种净,则名一切如来法身,亦名如来真实体性。于一切时常无变故,由此法界一切有情心相续中平等有故。说如是言︰一切有情是如来藏,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为引不定种姓有情,令心决定趣大乘故。
[71] 《对法》十三卷:
「心转依」﹝藏文作「sems kyi gnas gnas gyur pa/」﹞者,谓已得无学道,证得法性心,自性清净,永离一切客尘随烦恼故,名为转依。即是真如转依义﹝藏文作「de bid de bźin bid gyur źes bya ba”i tha tshig go/」﹞。
该论《述记》卷二十三云︰
「心转依」,法师以正智为心,真如亦名心。如说智及智处,皆名为般若,此亦如是。……正智为真心,故真如之性,亦名为心。
[72] 「心」字,《金藏》无。
[73] 「心惑」,金陵本作「惑心」。
[74] 《瑜伽》卷五十四:
又复诸识,自性非染,由世尊说一切心性本清净故。
余如上文全引。
[75] 「心所等」,谓五遍行、五别境,及四不定。
[76] 谓第一唯本有中。
[77] 即立理。
[78] 如本论卷二云︰
由此等证无漏种子法尔本有,不从熏生。有漏亦应法尔有种,由熏增长,不别熏生。如是建立因果不乱。
[79] 谓唯新熏师诘难。
[80] 《论》即《摄论》。该论卷一云:
外或无熏习,非内种应知。
[81] 「子」字,《金藏》有,余无。
[82] 见《摄论》卷一内种定有熏习文。
[83] 《摄论》卷一具云︰
是出世间最净法界等流性故,虽是世间,而是出世间种子性﹝即「亦是法身种子」﹞。
[84] 「种」字,《金藏》、金陵本属下文。
[85] 「三」字,原作「四」。
[86] 《对法》卷三原文为:
漏随顺者,谓顺决择分。虽为烦恼粗重所随,然得建立为无漏性,以背一切有、顺彼对治故。漏种类者,谓阿罗汉有漏诸蕴,前生烦恼所起故。
[87] 即先解《对法》卷十三〈决择分〉善文。
[88] 「三」字,原作「四」,《金藏》作「第五」,应作「三」,今改。
[89] 「文」字,《金藏》作「又」,即属下文。
《瑜伽》卷五十一云︰
复次,阿赖耶识所摄持顺解脱分及顺决择分等善法种子,此非集谛因,由顺解脱等善根与流转相违故。所余世间所有善根,因此生故,转更明盛﹝藏文作「”od gsal por ”gyur」﹞。由此因缘,彼所摄受自类种子转有功能﹝藏文作「mthu」﹞,转有势力﹝藏文作「stobs」﹞,增长种子速得成立﹝藏文作「sgrub pa」﹞。
[90] 「卷」字,《金藏》无。
《瑜伽》卷五十一复云︰
复由此种子故,彼诸善法转明盛生,又复能感当来转增、转胜可爱、可乐诸异熟果﹝藏文作「当来能感转更可爱、转更可乐诸异熟果」﹞。
[91] 「八」字,原作「九」。
如《对法》第八云︰
若所留身有漏定愿所资助者,分段身摄。二乘、异生所知境故。无漏定愿所资助者,变易身摄。非彼境故。由此应知变易生死性定有漏异熟果摄,于无漏业,是增上果。有圣教中说为无漏出三界者,随助因说。
又云︰
生死有二︰一、分段生死:谓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粗异熟果。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
《杂集论述记》卷十三,共作三解云︰
一、新熏:此善体有漏,能为增上,或因缘生见道故,建立为无漏性。加行道等名道谛,体有漏故,修道断。二、本有:此位无漏增长之种,名无漏性。现行及因缘闻熏等,是有漏故,粗重随,修道断。有漏从无漏种故,加行道等名道谛,体有漏、修道断。﹝三、﹞新旧互用,类此应知。
[92] 「三」字,原作「四」。
[93] 「卷」字,《金藏》无。
[94] 《对法》卷四原文︰
谓诸无漏法,除决择分善,是非所断。无漏法者,谓出世圣道及后所得,并无为法。
又云︰
「有漏法」言,亦摄随顺决择分善,粗重所随故,一切一分是修所断。「一分」者,除见所断及无漏法。
[95] 即后解《摄论》出世心种子文,与上第一解,均是有漏对无漏拟为
因或为缘,如何解释。
[96] 如上所引文。
[97] 如本论卷三云︰
有说三世诸法皆有,因果感赴,无不皆成,何劳执有能持种识?然经说心为种子者,起染净法势用强故。彼说非理,过去、未来,非常、非现,如空华等,非实有故;又无作用,不可执为因缘性故。若无能持染净种识,一切因果皆不得成。
[98] 道邑《义蕴》云︰
若唯本有家义,前念下品灭,后念中品生;前念中品灭,后念上品生。
[99] 道邑《义蕴》云︰
若唯新熏家,至住心时,下品现行,熏成中品种子,此种所生现行皆名中品,乃至上品,应知亦然。
[100] 《摄论》卷一云︰
此中依下品熏习,成中品熏习。依中品熏习,成上品熏习。依闻、思、修、多分修作﹝藏文作「lan mav du byuv ba」﹞得相应故。
《摄论‧世亲释》卷三云︰
此中下、中、上品者,应知依闻、思、修所成慧说,由彼一一有三种故。复有别义︰闻所成慧是下品,思所成慧是中品,修所成慧是上品。「依闻思修多分修作得相应故」者,谓依闻等数数猛利而修作﹝藏文作「lhag par byed pa」﹞故。又于此中,下品为因,得成中品;中品为因得成上品。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十九〈三身章〉详解第三师说云︰
三者,种子皆有二种︰本有、新熏。见道以前,同第二﹝唯本有﹞说﹝「诸无漏种未发心前名性种姓,发心以后名习种姓,熏习彼用,令渐增故。见道以前,有漏闻熏能生现行,无漏未起。双取此二名顺解脱、决择分善」﹞。见道以后,诸无漏种本有生现行,新诸现行复熏成新种。
略有二义︰一者转灭,二者转齐。
转灭义者,如大乘位无始以来胜加行善、无漏善种,未逢缘故,皆唯下品。见道以前,有熏闻熏为胜缘故,资下无漏种渐令增胜,至见道位,生下现行,现行复熏下品种子。见道修习以为缘故,至修道位,前剎那中见道下种灭,修道中种生;生中现行,现行复熏中品种子;修道修习以为缘故,至究竟位,前剎那中,中品无漏种灭,后剎那中,上品无漏种生。无所依故,道已满故,更不熏习。本唯一品,劣灭、胜生,故名转灭,后修习故,前之同类不能为同类因,引后同类果故。如是地地下、中、上品诸无漏种,及诸位中加行胜善下、中、上品诸有漏种,皆应准知。至佛位中唯有无漏上品圆满,无漏中、下、一切有漏并皆舍灭,故经说「舍无常色」等。
二者、转齐:法尔种子皆有三品﹝智周解云「见、修、无学,三品法尔而有,地地三品不同,种子法尔而有,亦自别」﹞,初修下故,至见道位,下品无漏种生现行,现行复熏下品种子;若无修习,任运下生。由修习故,至修习位,中品种子生中现行,现行复熏中品种子,前之下品,亦转成中;若不熏习,任运中生。由修习故,至佛位中,上品种子生上现行;道已满故,无所熏故,更不修习。中品种子并转成上,前中、下种,不复相续,与后胜齐,故名转齐。故经说言「舍无常色」等,望自同品可名转灭。言「转齐」名者,望他异品。
[101] 即会中标。
[102] 即会中释。
[103] 即会中结。
[104] 即《瑜伽》。
[105] 此为论主破。
[106] 道邑《义蕴》云︰
《疏》言「违新熏所立义」者,影互文。本、新二家,互相违故。
[107] 「各」字,《金藏》、《续藏》作「名」,《续藏》注云古本作「各」。
[108] 谓诸新熏师。
[109] 灵泰《抄》云︰
然未有《唯识论》以前,即上古以来﹝唯立新熏﹞诸法师说。资粮、加行位由有漏闻思熏习故,即本有无漏种上,又别新生一个无漏种子。今解不然,生义应不在资粮、加行位,但有漏闻熏习傍资,无漏令增长。
[110] 「前」,此文前已说者;「后」,如卷八摄受因依处云︰
十、真实见依处:谓无漏见,除引自种,于无漏法能助、引、证。
本论卷九云︰
皆带相故,未能证实,故说菩萨此﹝加行﹞四位中,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实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彼相灭已,方实安住。
[111] 《瑜伽》卷五「建立因」有七相中,有云︰
又虽无常法为无常法因,然与他性为因,亦与后自性为因,非即此剎那。又虽与他性为因,亦与后自性为因,然已生未灭,方能为因,非未生已灭。又虽已生未灭,然得余缘方能为因,非不得余缘。又虽得余缘,然成变异方能为因,非未成变异。又虽成变异,必与功能﹝藏文作「mthu」﹞相应方能为因,非失功能。又虽与功能相应,然必相称相顺方能为因,非不相称相顺。
[112] 此句应为「《摄论》﹝论本第一﹞二﹝释﹞本第二」,谓《摄论》论
本第一卷,及世亲、无性二《释》卷二。
如彼论卷一云︰
又此如理作意相应,是世间心;彼正见相应,是出世心;曾未有时俱生俱灭,是故此心非彼所熏,既不被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
《摄论‧无性释》卷二引《瑜伽》卷五十一,有云︰
谓如依止阿赖耶识善、不善、无记转识转时,如是如是于一依止同生、同灭,熏习阿赖耶识。由此因缘,后后转识转更增长,转更炽盛,转更明了而转。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五、合本有新熏说》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