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等识带彼相起﹝「彼」何所指?应注意是境体?还是相分?﹞及从彼生,具二义故。
[58] 《杂集论述记》卷二十五云︰
其唯有择灭、非择灭、虚空、不动、想受灭,难知大义。此等并无体,唯心所变。且如择灭、不动、想受﹝灭﹞等三,唯惑断不生,即显如理,如理之上,假建立不生,名择灭等。
余如本论卷二。
[59] 「有体」,谓依他起性。
[60] 谓见分托相分而生。
[61] 「挟」字,《金藏》误作「狭」,下一同。
[62] 见相本自体分上有故。
[63] 即「见托彼生」,非相依彼生;带彼相分起,非带彼境相起。
[64] 「似」字,《金藏》无。
[65] 本论《述记》卷四十四云︰
故相者,相分义,或体相义。真如亦名为相,无相之相。
[66] 「遍」字,《金藏》无。
[67] 《金藏》作「法」,余作「相」。
[68] 《大般若经》卷七十三〈观行品〉云︰
如是一切皆「非相应、非不相应,非有色、非无色,非有见、非无见,非有对、非无对,咸同一相所谓无相」。
并参看卷四百零九。
[69] 道邑《义蕴》云︰
若缘相分,更不变相,遂同正量直取前境。亦如萨婆多不变极微相,缘和合相。即是极微也。
[70] 相分对见分近。
[71] 「皆具不」,谓皆具相分否?
[72] 「识」字,《金藏》无。
[73] 《观所缘缘论》云︰
或识前相为后识缘。引本识中生自果功能令起,不违理故。
[74] 「等时」,《金藏》作「时等」。
[75] 《金藏》作「因」,余作「自」。
[76] 《瑜伽》卷三初云︰
由一切内外大种及所造色种子,皆依附内相续心。乃至诸大种子未生诸大以来,造色种子终不能生造色。要由彼生,造色方从自种子生。是故说彼能生造色。要由彼生为前导故。……
[77] 如《瑜伽》卷五十四云︰
云何种子生?谓所有色各从自种子所生。如坚硬聚,或时遇缘便生流湿,流湿遇缘复生坚硬;不暖生暖,暖复生冷;不动生动,动生不动;如是好色、恶色等,差别应知。
[78] 《显扬》卷五,文如《瑜伽》卷五十四。
[79] 「七」,《金藏》误作「六」。
《显扬》卷十七云︰
问︰所缘境相建立云何?答︰若略说此﹝阿赖耶﹞识由了别二种所缘境故转︰一、由了别内执受故,二、由了别外无分别相器故。了别内执受者,谓了别遍计所执自性妄执习气,及诸色根根所依处。谓在有色界、若无色界,唯有妄执习气执受。了别外无分别相器者,谓了别依止缘内执受阿赖耶识故,于一切时无有间断器世界相。譬如灯焰生时,内执炷腻外发光明,如是,阿赖耶识内缘执受境、外缘器世界境,生起道理,亦尔。又即此识缘境微细,世聪慧者难了知故。
[80] 《显扬》卷十八云︰
复由七种行相,了知诸心难知差别︰一、不可知相续久住器差别相,二、多种相境差别相,三、俱有差别相,四、能治、所治速疾回转差别相,五、习气差别相,六、续生差别相,七、解脱心差别相。
[81] 「极」字,《金藏》有,余无。
[82] 「十」字,《金藏》作「色」。
[83] 「是」字下,《金藏》有「真」字。
[84] 《金藏》作「则」,余作「即」。
[85] 「即」字,《金藏》有,余无。
[86] 「别抄」卷二云︰
西方瞿波论师引《阿毗达磨经》颂,证五识不缘假境,颂云「无有眼等识,不缘实境生,亦实、亦不实」。解云︰第三句通三种︰实不实为二,并二,为三。
[87] 「识」字,《金藏》有,余无。
[88] 「谓」字,《金藏》作「为」。
[89] 道邑《义蕴》云︰
忿即是瞋,痴增名悔,悔非是痴,别有体故。
[90] 智周《演秘》云︰
青对黄等,而得青名,然不得说青名黄。如短待长,非不得名之为长,必复不得定名为短,所以不同青等显色。
[91] 「挟实法缘」四字,《金藏》有,余无。
[92] 「假」字,《演秘》牒文、《金藏》作「假」,余作「也」。
[93] 「故」字,《金藏》无。
[94] 《瑜伽》卷三原文为:
复次,于色聚中,曾无极微生,若从自种生时,唯聚集生,或细,或中,或大。
[95] 「论」字,《金藏》有,余无。
[96] 「卷」字,《金藏》有,余无。
《杂集论述记》卷四云︰
《瑜伽》第三解五境增减大好﹝如云「又明暗色,谓于显色增聚应知。又由依止色聚种子功能故,若遇相似缘时,或小聚无间大聚生,或大聚无间小聚生。由此因缘,施设诸聚有增有减」﹞。
《成业论》说︰﹝即于和合﹞诸色聚中,见一面多,便起长觉;见一面少,便起短觉;见四面等,便起方觉;见诸面满,便起圆觉;见中凸出,便起高觉;见中坳凹,便起下觉;见面齐平,起于正觉;见面参差,起不正觉。日焰,名光。余焰,名明。影暗翻此。屈申等色,表自内心开示于他,故名表色。上释长短高下之色,横竖皆成。或释︰长短横望相形,高下二色竖望相待,故成差别。
[97] 「非是佛」三字,除《金藏》外,作「谓」字。
[98] 「体」字,《金藏》无。
[99] 「佛」字,《金藏》无。
[100] 「缘」字,《金藏》无。
[101] 如《瑜伽》卷五十四云︰
复次,建立极微当知有五种胜利︰谓由分析一合聚色,安立方便,于所缘境,便能清净广大修习,是初胜利;又能渐断萨迦耶见,是第二胜利;如能渐断萨迦耶见,如是亦能渐断憍傲,是第三胜利;又能渐伏诸烦恼缠,是第四胜利;又能速疾除遣诸相,是第五胜利。如是等类,应当如理思惟极微。
[102] 「言」字,《金藏》无。
[103] 「瑜伽」,梵文为「yoga」。
[104] 《瑜伽师地论释》云︰
谓一切境无颠倒性、不相违性、能随顺性。与正理、教、行、果相应,故名「瑜伽」。……或说二十四不相应行中,一名「瑜伽﹝二十四中第十七相应﹞」。因果相称,无乖违故。或说杂染清净无性,名为「瑜伽」。除违契顺,最为胜故。……或说清净真如,名为「瑜伽」。理中最极,一切功德共相应故。如《入楞伽契经》中说︰若观真义,除去分别,远离瑕秽,无有能取,亦无所取,无解、无缚;尔时在定,当见瑜伽,不应疑虑。
[105] 《瑜伽师地论释》云︰
《显扬》﹝卷五﹞等信、欲、方便、精进四法,说名「瑜伽」。作意或智,说名方便。此四通生一切行故。
[106] 《瑜伽师地论释》云︰
谓一切果更相顺故,合正理故,顺正教故,称正因故,说名「瑜伽」。
[107] 「与病相应」四字,《金藏》有,余无。
[108] 《瑜伽师地论释》云︰
《大义经》中说如来地无分别智及以大悲,名为「瑜伽」。自利利他常无尽故。
[109] 「瑜祇」,梵文为「yogin」。
[110] 「此辨异及结也」六字,《金藏》有,余无。
[111] 《瑜伽》卷三原文为:
然色聚有分非极微。何以故?由极微即是分。此是聚色所有,非极微复有余极微,是故极微非有分。
[112] 「过」字,《金藏》作「而」。
[113] 「此分别」,《金藏》作「分别此」。
[114] 《对法》卷一云︰
极略色者,谓极微色。
[115] 「三」字,《金藏》误作「二」。
[116] 《瑜伽》卷五十四云:
复次,微细性略有三种︰一、损减微细性,二、种类﹝藏文作「自性」﹞微细性,三、心自在转微细性。损减微细性者,谓分析诸色至最细位,名曰极微。种类微细性者,谓风等色及中有色﹝该论此前说色界诸色不同欲界,云「色界诸色清净最胜、能发光明,又极微细,下地诸根所不行故」﹞。心自在转微细者,谓色无色二界诸色﹝藏文只有色界。《瑜伽论记》卷五十七,叙景师云「无色但有定心所现,名自在转」﹞。如经说︰有等心诸天﹝指色界﹞曾于人中如是如是资重磨莹其心,随此修力住一毛端﹝藏文作「锤端」﹞空量地处,展转更互不相妨碍。如是等辈,应当思维观察色蕴差别。
[117] 「等」,谓尚有:《枢要》卷中以五门分别,但未详说;《大乘法苑
义林章》卷十五〈极微章〉以三门分别︰一、辨眼缘,二、释违难,三、说胜利。
[118] 「眼」字,《金藏》有,余无。
[119] 谓圣慧眼、法眼、佛眼。
[120] 《瑜伽》卷五十四原文为:
当言除肉眼、天眼所余眼,用一切极微为所缘境。何以故?以彼天眼唯取聚色中表、上下、前后、两边﹝藏文无「两边」﹞、若明若暗,必不能取极微处所,由极微体以慧分析而建立故。
[121] 「离识」二字,《金藏》有,余无。
[122] 《对法》卷一云︰
法处所摄色者,略有五种︰谓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极略色者,谓极微色﹝即色边际﹞。极迥色者,谓即此离余碍触色﹝该论《述记》卷五云「离碍方显,立以迥色。极迥即色,迥色之极,迥之极色,二释随应。色既通名,初复解胜。虽明、暗、(光、影、空一)等,亦是所析,明等是别,迥色是总。处所宽广,复能为依,不名极明等,但称「极迥色」。然此迥色与空一显、上下类殊,俱空界色。不名「极空」名「极迥」者,恐滥虚空,亦是色性。又迥色虚通,空色唯上,不名「极空」,但称「极迥」﹞。受所引色者,谓无表色﹝该论《述记》云「诸出家戒要从师受,由彼简择堪不堪故。在家二众及菩萨戒、恶戒无表,自他俱受,不假简择损益宽故。上皆名『受』。定道无表,得不从他。此皆不能表己善恶令他知故,总名无表」﹞。遍计所起色者,谓影像色。自在所生色者,谓解脱静虑所行境色。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十五有〈法处色章〉五门分别︰一、开合废立,二、辨体性,三、释名字,四、分别假实,五、影质有无。与《杂集论述记》卷五大同。
[123] 「法」字,《金藏》有,余无。
[124] 谓如本论《述记》卷三有云︰
过去、未来,非常、非现。如空华等非实有故。又无作用,不可执为因缘性故。若无能持染净种识,一切因果皆不得成。
[125] 如本论《述记》卷八有云︰
虽亦由现生死相续,而种定有,颂偏说之﹝如说「诸业习气」、「二取习气」﹞。或为显示真异熟因果皆不离本识,故不说现。现异熟因不即与果,转识间断非异熟故。前中后际,生死轮回,不得外缘,既由内识;净法相续,应知亦然。
[126] 如《观所缘缘论》云︰
谓此功能至成熟位,生现识上五内境色,此内境色复能引起异熟识上五根功能。根、境二色与识一异,或非一异,随乐应说。如是诸法唯内境相为所缘缘,理善成立。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六、别破小乘──经部、萨婆多等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