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五、别破小乘──正量部▪P5

  ..续本文上一页味、所触一分及法处所摄色。……色者,谓四大种所造,眼根所行义。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粗、细、高、下、若正、不正、光、影、明、暗、云、烟、尘、雾;迥色、表色、空一显色。……迥色者,谓离余碍触、方所可得。空一显色者,谓上所见青等显色。

  

  [92] 智周《演秘》云︰

  

  虽无明文,以理言之,亦得有假。

  

  [93] 「心外」,即离识、离因缘。

  

  [94] 如《观所缘缘论》云:

  

  外境虽无,而有内识似外境现,为所缘缘。

  

  [95] 「同」字,《金藏》有,余无。

  

  [96] 「常徒」,《述记》后文有作「长途」,即通说之意。

  

  [97] 即前文第一解。

  

  [98] 即相分种子。

  

  [99] 「子」字,《金藏》有,余无。

  

  [100] 「曾现见色及此种子」,即积集异熟阿赖耶识。

  

  下文解云︰

  

  「眼曾见色」者,谓能持过去识受用义,以显界性。「现见色」者,谓能持现在识受用义,以显界性。「及此种子积集异熟阿赖耶识」者,谓眼种子,或唯积集。为引当来眼根故。或已成熟,为生现在眼根故。此二种名眼界者,眼生因故。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九〈五根章〉︰

  

  问︰眼界、眼根,二义何别?根唯取现不取种耶?答︰持、因,称界;种亦界名。增上名根,种非根摄。问︰现根增现识,现色得根名,根种增识种,应同现根摄?《对法论》﹝卷二﹞云:由根种子生现根已,识之种子方生现识故﹝原文为「又属眼之识,故名眼识。由识种子随逐于眼而得生故」﹞。答︰大种所造,功能增上,现得根名。种非大造,用非增上,故非根摄。问︰现根依大起,是眼亦称根,大种亦为根种依,如何眼种非根摄?答︰此依显相,种子非根。据理、依文,种亦根摄。故〈决择﹝分﹞〉﹝卷五十一﹞说眼等五根,通现种故。

  

  [101] 〈决择分〉谓《瑜伽》卷五十一。

  

  「等」,取《瑜伽》卷三及卷七十六。

  

  [102] 如《瑜伽》卷五十一云︰

  

  由此﹝阿赖耶﹞识是有情世间生起根本。能生诸根、根所依处及转识等故;亦是器世间生起根本;由能生起器世间故;亦是有情互起根本,一切有情相望互为增上缘故。所以者何?无有有情与余有情互相见等时,不生苦乐等更相受用。由此道理,当知有情界互为增上缘。

  

  [103] 「等」,取《瑜伽》。

  

  [104] 本论卷四云︰

  

  种与色识,常互为因。能熏与种递为因故。

  

  本论下文亦云︰

  

  谓此功能至成熟位,生现识上五内境色。此内境色,复能引起异熟识上五根功能。

  

  [105] 如本论第四卷︰

  

  又《瑜伽论》﹝卷一﹞说眼等识皆具三依。若五色根即五识种,依但应二!又诸圣教说眼等根皆通现种。执唯是种,便与一切圣教相违!

  

  [106] 「第一」二字,《金藏》在「对法」之上。

  

  [107] 「缘」字,《金藏》有,余本无。

  

  [108] 「心外」,谓非因缘生。

  

  [109] 「部执」二字,《金藏》有。

  

  [110] 《异部宗轮论述记》卷中云︰

  

  一切预流皆知自得预流果证,不待寻教他言方了。又说彼心等一剎那顷能了自性,异余部宗虽诸异生能了自性。后三果等,皆悉如此。异生未明了,举初圣果故。

  

  [111] 本论《述记》第二卷云:

  

  外道余乘所执诸法,异心、心所非实有性。是所取故。如心、心所。能取彼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缘此觉。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

  

  [112] 「下重牒计」四字,《金藏》有,余无。

  

  [113] 「谓」字下,《金藏》有「缘」字。

  

  [114] 「牒」字下,《金藏》有「定」字。

  

  [115] 「缘」字下,《金藏》衍「义」字。

  

  [116] 「欲」字,《金藏》作「各」。

  

  [117] 本论《述记》第七卷云︰

  

  三、所缘缘: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

  

  [118] 如本论《述记》第二卷末云︰

  

  达无离识所缘境者,则说相分是所缘。见分名行相。相、见所依自体名事;即自证分。

  

  [119] 如《观所缘缘论》云︰

  

  外境虽无,而有内识似外境现,为所缘缘。许眼等识带彼相起,及从彼生,具二义故。

  

  陈那以相分为行相,与护法义别。

  

  [120] 此就大小乘共许说。

  

  [121] 「立」字,《金藏》作「为」。

  

  [122] 「缘」字下,《金藏》有「故」字。

  

  [123] 本论《述记》卷四十四云︰

  

  「带」者,是心似彼相义;即能缘之心有似所缘之相,名「带」。「相者」,相状;小乘是行相,能缘体摄;大乘是相分,行相是见分﹝「行」等五字金藏有,余无﹞所摄。

  

  本论《述记》卷十五云︰

  

  《观所缘》云「带彼相」故,即是行相,谓行于相。见分能缘,说名为「事」,是心、心所自体相故。是释「事」义,不言「自体事」。言「自体相」者,简大乘事谓自证分﹝彼处论言「小乘见分名事。是心、心所自体相故」﹞。言「自体事」,便滥彼故。

  

  本论《述记》此前曾说:

  

  以影像相为行相者,出《集量》文﹝如云「似境相所量」﹞。

  

  足证陈那尚同小乘。

  

  [124] 「不」字,《金藏》无。

  

  [125] 指转识心外。

  

  [126] 如理《义演》云︰

  

  意云虽有实体法为疏所缘缘,然此本质法,但是第八识所变,不是离识实有。

  

  [127] 《观所缘缘论》原文为:

  

  或前识相为后识缘,引本识中生似自果功能令起,不违理故。

  

  [128] 《述记》卷四引颂并释云︰

  

  《二十唯识》伽他中言︰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彼颂意说世尊为成十二处故,说五识种为眼等根,五识相分为色等境。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五、别破小乘──正量部》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