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性离实有别自性。许异实故。如德、业。以有性为有法,今言有性应非有性,故成有法自相相违。今举无法为喻,亦成决定相违。
[142] 「以有例法难」五字,《金藏》依《义演》释文增。
[143] 彼立量云︰
有性离实等八句外有别有性。许非无故。如实、德等。
《枢要》卷上谓此量有比量相违过。
[144] 「有」字,《金藏》有,余无。
[145] 此句意言「又总取同异性入所难之中」。
[146] 「此中」二字,《金藏》无。
[147] 谓置「许」言等。
[148] 「逐」字,《金藏》误作「亟」。
[149] 「将无例有难」五字,《金藏》依《义演》释文增。
[150] 彼立量云︰无说内无别无性。以体无故。如龟毛等。
《枢要》卷上谓此量亦有比量相违。
[151] 「有」字,《金藏》无。
[152] 《义演》、金陵俱作「妨」。《演秘》、《金藏》等作「方」。
[153] 《义演》、金陵等作「违」,《演秘》释文、《金藏》作「遣」。
[154] 「等」,取同、异、和合、有能、无能、俱分。
[155] 有「法」字,《金藏》有,余无。
[156] 「自下」二字,《金藏》有,余无。
[157] 《枢要》卷上云︰
彼云同异性定异实外别有。许异实故。如德、业。
[158] 「异法非性难」五字,《金藏》依《义演》释文增。
[159] 「性」字,《金藏》无。
[160] 《枢要》卷上云︰
今令同异亦非同异,故成有法自相相违。云何言「亦」?谓许「异实等」因,不但显有异于实、德、业,亦显实等性非实性等。如能成遮实等,如是亦能成遮同异性。俱决定故。故成有法自相相违。
智周《演秘》云︰
此同异性非但不是彼实等性,亦复自体非同异性。是故言「亦」。详曰︰或亦前有﹝性﹞。前有﹝性﹞已破非实等性,同异同彼,故论言「亦」。
[161] 智周《演秘》云︰
若不简别,直依论作,即有法成有法等失。德、业并在有法之中,复将为喻,故有此过。
[162] 智周《演秘》云︰
疏中三合,虽即是总量,文外意也。三合为量,应以和合等句为同喻也。唯除有句不得为喻,他自许是实等性故。
[163] 编按「此中所言……故别也」,《疏翼》原无,依《大正藏》增。
[164] 「文」字,《金藏》无。
[165] 《枢要》卷上又云︰
又不但有比量及相违决定,及有有法自相相违,故论言「亦」。不尔,「亦」言,便为无用。比量相违过者︰实德业三外,更无别性性。六、十句中,随一摄故。如大有等。又或实性定异实无。许显实故。如实。余德业性亦尔,成决定相违。
[166] 「异性非实难」五字《金藏》依《义演》释文增。
[167] 「文」字,《金藏》无。
[168] 《枢要》卷上︰
难实非实,亦同此﹝决定相违﹞破。因言「便破」,非正难也。
[169] 「法性互征难」五字,《金藏》依《义演》释文增。
[170] 《金藏》作「若」,余作「各」。
[171] 「地」字,《金藏》无。
[172] 《枢要》卷上云︰
第三、准上返覆两难,总别虽殊,义理无别。
[173] 《金藏》作「执」,余作「计」。
[174] 「以性例实难」五字,《金藏》依《义演》释文增,但「难」作「等」。
[175] 「令」字,《金藏》误作「合」。
[176] 「者」字,《金藏》作「等」。
[177] 「一」字,《金藏》无。
[178] 即以实例性难。
[179] 《枢要》卷上云︰
第四、比量相违。彼云︰实性无别性性。许非初三故。如大有等。不但缺无同喻,成不共不定,亦成比量相违。
[180] 智周《演秘》云︰
观论之意,令实、德、业同同异性,不别立性。此乃以实而同性例﹝即以性例实难﹞。又《疏》标云「难令离实等无同异性」。今判论中以性同实,应笔误也。
如理《义演》亦云︰
本意例云︰同异性既不别立性,实等亦不合别立性。难意如是。若云以性同实﹝即以实例性﹞,例云令同异性外,应更立同异性。犹如实等者,此例乃倒。故疏定误也。如疏云无以实同性例﹝即以性例实﹞者,此应正许除却「无」字,应云以实同性例。例云性上不立性,实等上应不立性。
《疏》文应作:
然文唯有以性例实难,无以实例性难。
[181] 道邑《义蕴》云︰
若破十句,即有能等四句皆体非一,故为不定。
[182] 此句具意「今者亦以异、有能、无能、俱分等为所立中」。
[183] 「实」字,《金藏》无。
[184] 「德」字,《金藏》无。
[185] 谓:除实、德、业之余七句。
[186] 《金藏》作「该」,余作「说」。《抄》、《秘蕴》误作「咏」。
[187] 智周《演秘》云︰
若不总难九句之上而共立一大非实性,即有相符,他许诸德立非实故。
《枢要》卷上云︰
第五、亦比量相违。
[188] 「我」等八字,《抄》、《秘蕴》缺。
[189] 《金藏》作「和合」,余作「令」。
[190] 「相」字,《金藏》有,余无。
[191] 「今」字,《金藏》有,余无。
[192] 谓有句。
[193] 谓实句。
[194] 《广百论释论》卷六云︰
如胜论执同异性等是现量境,其理不成。牛马等性,分别意识于色等法假施设有,越诸根境,非现量得。遍诸所依无差别故。如和合体。彼计第六和合句义其体是一,遍诸所依,越诸根境,非现量得。同异等性,其义亦尔,云何执为现量境界?
[195] 「又」字,《金藏》作「有」。
[196] 「计」字,《金藏》作「许」。
[197] 「有」谓有性。
[198] 智周《演秘》︰
疏言五句是现量境,据总聚言,不言实等一一别法皆是现量。
[199] 即离依他起性。
[200] 「是」字,《金藏》无。
[201] 智周《演秘》云︰
言「唯缘」者,简去觉等,无相符失。「缘」唯能缘,无违宗过。
[202] 智周《演秘》云︰
不可一心分之为二,是以二境更互相从,名离不离现量所得。由是「唯」言简此不得。
[203] 「二、三」二字,《金藏》无。
[204] 「及」字,《金藏》无。
[205] 《广百论释论》卷六云︰
又彼论说有实句义是现量境,理亦不然。所以者何?瓶、衣等物,分别意识于色等法假施设有。云何执为现量境界?然彼论说瓶、衣等物因德、业、实、同异合故,为眼所见及身所触,故是根境现量所知。此必不然。先明因德所引实智,非现量摄。谓因青等、暖等诸德所引实智,定非见、触现量所摄。非业、同异、实所引生,依随余相合所生故。如因香味所引实智,因业所生实智,亦尔。如其所应,比量遮破︰谓因诸业所引实智,亦非见触现量所摄。非同异性实所引生,依随余相合所生故。如因香味所引实智。因实引生所有实智,如见壶等,知是牛等。既破壶等诸实句义非所见触,即已破彼所引实智,以壶等智,必因德业方乃得生,此前已破。是故亦非现量所摄。因同异性所引实智,亦非见触现量所摄,依随余相合所生故,如非实等所有诸智。谓非实等智德业相﹝疑应作「德业相智」﹞,言此非实。依随余相合所生故,定非见触现量所摄。余智亦尔。由是应知一切句义假合﹝原作「令」﹞生智,皆非真实缘彼现量。谓缘实智非是真实缘实现量,假合生故。如德等智。如是乃至缘和合智亦非真实缘所现量。假合生故。如实等智。故不应执六句义中有现量境。是故胜论于其现世浅近事中,亦有颠倒。
[206] 「先」字,《金藏》作「之」。
[207] 我为觉、乐、苦、欲、瞋、勤勇、行、法、非法等之和合因缘,
而意为此等不和合因缘。故意必藉我为缘。
[208] 「和」字,《金藏》有,余无。
[209] 「智」字,《金藏》有,余无。
[210] 《金藏》作「宗」,余作「家」。
[211] 离因缘所假合生法外。
[212] 「等」,取三合。
[213] 即离因缘合生外。
[214] 《金藏》作「非是」,余作「是非」。
[215] 「识」字,《金藏》无。
[216] 「智」字,原作「者」。
[217] 《义演》、《金藏》作「智」,余作「知」。
[218] 《义蕴》牒文、《金藏》有「皆」字,余无。
[219] 「量」字,《金藏》无。
[220] 「互」字,《金藏》误作「五」。
[221] 谓能遍计心所变作。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破胜论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