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间」。「间」者,隔也。即由此生堪能障隔圣果之道,名之为「间」。若断三品,即三生在。若断四品,即二生在。若断五品之时,必断六品。圣道力合如此。若断六七品,即半生在﹝《瑜伽》卷二十六云「谓即一来补特伽罗行不还果向,已能永断欲界烦恼上品、中品(即前六品),唯余下品,唯余一欲界天有,即于彼处得般涅槃……」﹞。
问︰云何得知?答︰初品﹝上上﹞,润二生。中下二品﹝上中、上下﹞,各润一生。中上一品,润一生。中下二品﹝中中、中下﹞,共润一生。下上品,润半生。下中、﹝下﹞下二品,共润半生。
问︰何因唯有七,不至八,不减六?答︰以圣道力,故不减六,不增八﹝「不增八」疑应在「不减六」之前﹞者,业力强故。如蛇毒损人之时,行不过七步。以毒力势故,不减至六。七步者,四大力故。
言中般者,谓处中有而般涅槃。言生般者,谓处生有及本有中而般涅槃。言有行般者,谓加行精进而般涅槃。言无行般者,谓速疾道不假加行而般涅槃﹝《显扬》卷三云「行少行已,及少精进而证寂灭」﹞。言上流者,从下向上而往受生,故名「上流」﹝《显扬》卷三云「谓即不还果,随生一处意生天中,于彼不能得诸漏尽,复进生上,于余身中方证涅槃」﹞。
问︰云何名般涅槃?答︰言般涅槃者,谓得果义。谓活命而得罗汉,故名般涅槃。上来有学讫。
言「罗汉」﹝梵文作「arhat」﹞者,即是应义。有其三种,如论广释﹝《成唯识论》卷三云「皆已永害烦恼贼故;应受世间妙供养故;永不复受分段生故」﹞。言慧解脱者,能断慧障,未断定障,名慧解脱。言俱解脱者,定、慧二障,全俱能尽,名俱解脱。言「退」者,退有二义︰小乘之中退失于果,名之为「退」;大乘之中,退失禅定现法乐住,名之为「退」。若游散,若不游散,若思惟,若不思惟,皆退失故,名为「退」。游散者,放逸之异名也。言思者,若不思惟,即便退;若思惟已,便不退失;名之为「思」﹝《显扬》卷三云「思法谓如是软根若思自害,即能不退。不思害时,即可退失」﹞。
言护者,若作意防护,故不退失,故名为「护」。言住者,在平等位,亦不练根﹝练钝成利,练下成上﹞亦不退,住平等位,故名为「住」﹝《显扬》云「住不动,谓成就如是软根,虽不思自害及行放逸,然皆不退。不能练根,不能发起胜品功德」﹞。
言堪达者,即是练根堪能进达﹝《显扬》作「堪能通达」﹞,故名「堪达」。
不动性﹝即「不动法」﹞,是利根。不进、不退,名为「不动」﹝《显扬》云「谓从先来自性成就利根,此人于诸善根不为已得退法之所摇动,亦不为发胜功德及上练根之所动摇」﹞。
上来即是大乘释讫。
就小乘中随信行、随法行。随他言音而生信解,名为「随信行」。言随法行者,是利根。自能依教而生于解,名为「随法行」尔。
又《杂集论述记》卷二十六亦如〈二十七贤圣章〉列名中分类云︰
二十七贤圣总有六类︰由因根性得果差别立二︰谓信解、见得﹝即「见至」﹞。由灭定差别立一︰身证:由道果差别立八︰四向、四果。由生差别立八︰谓极七返、家家、一间、中般、生般、无行般、有行般、上流。由退不退立六︰谓退、思等。退有自类,故开为五﹝相当《瑜伽》卷二十六「时解脱补特伽罗」﹞。由障立二︰谓慧解脱、俱解脱。烦恼障及定障二离不同故。
[248] 但圣教假立补特伽罗种种相名,有四种缘。如《对法》卷十三云︰
补特伽罗虽非实有,由四种缘是故建立︰谓言说易故,顺世间故,离怖畏故,显示自他具德失故。言说易者,若于无量色等差别无量差别相法想中,总合建立一假有情,即呼名往来等种种言说,遂不为难。顺世间者,非诸世间唯依法想﹝见分相分﹞,而起言说,多分依有情想而起言说。是故圣者为化世间必应同彼,方便建立补特伽罗。离怖畏者,世间有情未会甚深缘起法性﹝即唯识性﹞,若闻一切有情无我,便生怖畏,不受正化﹝假立法种种相名亦然﹞。显示自他具德失者,若离假立有情差别,唯说诸法染净相者,是则一切无有差别︰不可了知如是身﹝相续﹞中如此过失,若断未断,如是身中如此功德,若证未证,是故建立补特伽罗﹝如是亦建立过失与功德种种法相名﹞。
《摄论》卷二说「如何建立佛说教法」云︰
入所知相云何应见?多闻熏习所依,非阿赖耶识所摄,如阿赖耶识成种子,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而生,似所取事有见意言。
《摄论‧世亲释》卷六云︰
「似法似义而生」者,谓似法义相而生起时﹝此中亦摄所诠无我性、空性等义相﹞。「似所取事」者,谓似色等义。「有见」者,谓似于见。此即成立有相见识。」无性释卷六云︰「或与见分俱所取能取性﹝「性」藏文作「事」﹞,此即安立所取能取所依性﹝即依他起性见分与相分﹞。
[249] 吠世史迦,梵文为「vaiweshika」。
[250] 即《述记》卷第一末:
一、实,二、德,三、业,四、同,五、异,六、和合,七、有能,八、无能,九、俱分,十、无说。
即于前六句义,又增有能、无能、俱分、无说四句义。
[251] 「复」字,《金藏》有,余无。
[252] 数论,梵文为「sajkhya」。
[253] 前门即是有作用。
[254] 如下《述记》卷第四说。
[255] 如《述记》卷第六,执大自在天梵天等诸外道师所说。
[256] 《瑜伽》卷五十三至五十七,说六善巧。除蕴、处、界三善巧外,
余处非处、缘起,及二十二根三善巧。
[257] 《显扬》卷十四〈成善巧品〉首偈云︰
于诸蕴、处、界,及众缘起法,处非处、根、谛,善巧事应知。
[258] 见《中边论》卷中。
[259] 《菩萨藏经》卷第十七,即《大宝积经》卷五十一。
[260] 「界、处」,《金藏》作「处、界」。
[261] 《杂集论述记》卷三只随文解释。
《大乘义林章》卷十四,则有〈三科章〉五门分别蕴界处︰一、辨名,二、出体,三、废立,四、百法相摄,五、十种蕴分别。第一辨名门中又分二子门,第二子门云︰
释义名云︰《俱舍》﹝卷一﹞云︰聚、生门、种族,是蕴、处、界义。」蕴,是聚义。可聚十一种义故。《中边》﹝卷中﹞云︰「非一及总略,分段义名蕴。彼论释云︰一、非一义:如契经云﹝原作「言」﹞︰诸所有色﹝等﹞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共十一种义。二、总略义。如契经言︰﹞如是一切略为一聚。﹝三、分段义。如契经言︰说名色蕴等。(藏文无此句)各别安立色等相故﹞。由此﹝原作「斯」﹞聚义、蕴义得成﹝如见世间聚义名蕴﹞。﹝该论《述记》卷中云「复引世喻如场麦蕴等」﹞。《俱舍》﹝卷一﹞释云︰于此经中,无常已灭,名过去。若未已生,名未来。已生未谢,名现在﹝普光记卷五云「三世门。正灭,是现在。故举已灭名过去。简异择灭、非择灭,故言「无常已灭」。已生是现在,未至已生位,名未来。至已生位,未落谢过去,名现在」﹞。自身名内,所余名外。或约处辨﹝普光记云「内外门。……「或约处辨」者,「处」谓十二处。五根名内,六境名外色」﹞。有对名粗,无对名细。或相待立﹝普光记云「粗细门。五根、五境、有对,名粗。无表、无对,名细。或相待立。谓有见等三。(有色有见有对、有色无见有对、有色无见无对。)或约欲界(色界、不系)等三。……前粗后细」。若言相待,粗细不成,此难不然。所待异故。待彼为粗,未尝为细。待彼为细,未尝为粗。犹如父子﹞。苦、集﹝谛等﹞。染污名劣,不染名胜﹝普光记云「劣胜门,约体以明,谓善无覆名胜色;不善有覆,名劣色……或约欲、色、不系,三色观待相形,前劣后胜」﹞。去来名远,现在名近。乃至识蕴、当﹝原作「应」﹞知亦然﹝谓依五根,名粗。唯依意根,名细。或约(九)地辨﹞。……
《俱舍》﹝卷一复﹞云︰﹝诸有为法﹞和合聚义是蕴义。此依内明释。二云︰荷负﹝原作「能荷」﹞重担义,﹝是蕴义﹞。如﹝原作「由此」﹞世间说肩名蕴。物所聚故。此依俗释。三云︰「可分段义,是蕴义。故世间﹝原无﹞有言︰汝三蕴还,我当与汝。﹝普光记云︰「引彼世间举贷财物,皆令彼人三时还足。便作是言︰汝三蕴还,我当与汝物。显一一分皆名为蕴。」﹞」此依声论释。《俱舍》三解与《中边》非一,及总略、分段义,名蕴,其意同也。
又释︰蕴有二义︰一、是聚义,二、是灭义。故《﹝阿﹞毗昙﹝心论﹞》﹝卷一﹞云︰阴是聚义﹝原文为「问曰︰阴义云何?答曰︰聚义是阴义。问曰︰若如是者,阴但假名,无有实事。非但一物得有聚名,和合故名聚。答曰︰非但有相,亦有实事。有此事者,便有彼相。如佛所说碍相是色阴等,是故有事。界等所摄智、识,使等境界,如四圣谛;故阴有事,非但假名。」又云︰问曰︰阴中何故不摄无为?答曰︰无阴相故。二种阴相︰共相、别相。共相者,聚义是阴义,及无常等。别相者,色碍等是。二种相,无为中无,是故不摄无为」﹞。
旧云「十二入」者,是皈义。今云处者,是出生义。出生六识之门处故。十八界者,《俱舍》﹝卷一﹞云种族义是界义﹝原文为「法种族义是界义。如一山中有多铜铁金银等族说名多界,如是一身或一相续有十八类诸法种族,名十八界。此中种族是生本义。如是眼等谁之生本?谓自种类同类因故。若尔,无为应不名界!心、心所法生之本故。(此指无为为所缘缘。)有说(第二师约差别说。)界声表种类义。谓十八法种类自性各别不同,名十八界。」普光记卷五云「族,谓族类。如世种类剎帝利等种类不同」﹞。大乘释名,种子义名界。﹝《对法》卷一云「当知十八以能持义,故说名界」﹞故《中边》卷中云︰非一及总略、分段义,名蕴。能、所取,彼取种子义,名界。能受所了境用门义,名处﹝原论释此颂云「此中,能受受用门义,谓六内处。若所了境受用门义,是六外处」。该论《述记》卷中云「受用者,谓六识。能受者,谓六根。六根为六识受用之门,故言能受用门义。境准可知。门者所由之处。(原有「根」字,今略。)境为(受用)识生所由之境,故名为「门」。或从喻为名」﹞。
[262] 「依他起」,是有体施设假。
[263] 「遍计所执」,无体随情假。
[264] 《瑜伽》卷六作:
为宣说自他成就功德、成就过失,令起决定信解心故。
此四缘义,《瑜伽》、《显扬》卷第十,以及《对法》卷十三文义全
同。《对法》文已如前详引。
[265] 此处应加上《对法》卷十三。
[266] 「将第三句寄问征起」,《疏翼》原无,依《大正藏》增。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二、造论所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