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教法,即是三十六声母的实义。
迦字门,一切诸法离作业故(梵言迦里耶是作业义)。
佳字门,一切诸法等虚空不可得故(梵音怯是虚空义)。
哦字门,一切诸法一切行不可得故(梵云哦多也是行义)。
伽字门,一切诸法一合相不可得故(梵云伽那是合义)。
遮字门,一切诸法离一切迁变故(梵云遮瘦底是迁变义)。
车字门,一切诸法影象不可得故(梵云车野是影义)。
若字门,一切渚法生不可得故(梵云惹多也是生义)。
社字门,一切诸法战敌不可得故(梵云社么罗是战敌义)。
吒字门,一切诸法慢不可得故(梵云吒迦罗是慢义)。
咤字门,一切诸法长养不可得故(梵云毗咤钵那是长养义)。
拿字门,一切诸法怨对不可得故(梵云拿么罗是怨对义)。
荼字门,一切诸法执持不可得故(梵云汤吒是执持义)。
多字门,一切诸法如如不可得故(梵云哆陀多是如如义)。
他字们,一切诸法住处不可得故(梵云萨他娜是住处义)。
娜字门,一切诸法施不可得故(梵云檀那是舍施义)。
驮字门,一切诸法法界不可得故(梵云达磨驮都是法界义)。
波字门,一切诸法第一义谛不可得故(梵云颇罗么他是第一义
义)。
颇字门,一切诸法不坚如聚沫故(梵云浦奴是聚沫义)。
磨字门,一切诸法缚不可得故(梵云满驮是缚义)。
婆字门,一切诸法一切有不可得故(梵云婆罗缚是一切有义)。
野字门,一切诸法一切乘不可得故(梵云衍那是乘义)。
罗字门,一切诸法离一切诸尘染故(梵云罗逝是尘染义)。
逻字门,一切诸法一切相不可得故(梵云锣乞洒是相义)。
缚字门,一切诸法语言道断故(梵云缚劫跛是语言义)。
奢字门,一切诸法本寂性故(梵云扇底是寂义)。
沙字门,一切诸法性钝故(梵云洒是六义)。
娑字门,一切诸法谛不可得故(梵云萨多也是啼义)。
诃字门,一切诸法因不可得故(梵云系怛缚是因义)。
仰、若、拿、那、么,于一切三昧自在,速能成办诸事,所为义利皆悉成就。(经中声母只出三十三字,即“迦字门”至“诃字门”二十八,加“仰、若、拿、那、么”五,缺结合声母“义、提、滥”三。)
真言中一一音声文字须各具实义,一一真言句义又具摄无边义趣,所以成为陀罗尼。略释真言义趣有十六门。一遮情,即是遮凡夫迷情,觉法性无相,不住一法,不著一法,无执无著,修行佛道。二表德,即是于一一法,不论邪正,悉了其本不生,于所见境界表显其功德。三浅略,即是就其文广义略明其浅近之义。四深秘,即是演绎情外深奥之旨。五字相,即是只文字之相,义理相应,名义分别。六字义,即是就字观一一不生不可得义。七一字摄多,即是一切名言中有阿声者悉人阿字门,有迦声者悉人迦字门,如是一字门中具无量义。八多字掇一,即是如一阿字生诸法门,以一切诸法摄入阿字门。九一字释多,但以种种因缘观本不生,即是迦字无所作义乃至诃字无因义。十多字释一,即是以种种因缘观伽字无造作义乃至诃字无因义,即是阿字本不生义。十一一字成多,即是一切法无作,以其本不生故,乃至一切法无因,以其本不生故。十二多字成一,即是一切法不生,以其无作故(迦),如虚空无相故(佉),无行故(哦),无合故(伽),乃至无因故(诃)。十三一字破多,即是如有人执有造作乃至执有因者,便以诸法本不生义而破除之。十四多字破一,即是如有人执法有生便以诸法离于造作(迦)乃至诸法因不可得而破除之。十五顺观旋转,即是以诸法本不生则无造作,无造作则如虚空无相,如虚空无相则无有行乃至若无因者则法不生。十六逆观旋转,即是若法无因(诃)则谛不可得(娑),谛不可得则自性钝(沙),若自性钝则本性寂,乃至若法本不生则无因。如是十六门自在旋转,流出一切法门,还摄一切法门,可以判释一切教义,修习一切观门,显发一切诸佛,引摄一切众生。修真言行者,持一阿字门时,便能随其性欲机缘,悟法不同,然随了解一法门时,即具诸余法门,种种法宝不求自至也。
第六十一节 真言行仪
·真言宗的修行是要三密相应,即是众生的身业、口业、意业与如来的身密、语密、意密相应。所以真言宗又名为密宗。身密即是结契印召请圣众。语密即是密诵真言文句,了了分明,无有谬误。意密即是住于瑜伽相应,白净月圆观菩提心。所以称为密者,法佛三业甚深微细,等觉十地不能见相,如是一一本尊等具刹尘三密,互相加人,依此摄持,真言行人观察此意,手作印契,口诵真言,心住三摩地,三密相应加持故,故得大悉地。
修学真言行,须先从师受灌顶已,方能传授行仪,依法修行。未经灌顶而妄自修习,便成盗法罪。灌顶原是印度帝王即位及立太子时的仪式(太子在象乘上坐,以四大海水灌其顶)。在显教中说十地菩萨受法王位时亦蒙诸佛以智水灌其顶,如晋译《华严经》卷二十七所说。真言宗的灌顶仪式有四种不同:一、供养曼荼罗,即是有人闻知曼荼罗,善心随喜,欲求礼拜供养。此时阿阇梨引入,于坛外遥令礼拜,散花供养,而不传与真言手印。二、结缘灌顶,即是引入礼拜灌顶以后,令其投花坛中,随花所堕菩萨住处,即以其菩萨名称、真言、手印授之,此人得人坛内悉见诸位。三、密法灌顶,即是阿阇黎从初至后为此人作曼荼罗,所有诸宗真言手印一一告示,一一行法皆悉传授。四、传法灌顶,即是弟子修学真言所有法则已善通达,具知所须方便众籍,堪在师位,展转传授,阿阇梨即为作传法灌顶,自此以后可以摄受徒众,为他人灌顶传法。
灌顶仪轨有繁简不同:一、印法灌顶,即是但以印法灌之。如有弟子诚信殷重,深乐真言教法,志求大乘而财力乏少。师当深起慈心,以印印之,密授以真言手印。二、事业灌顶,即是具造曼荼罗,弟子七日诚心礼悔,师亦七日为之持诵,缘坛听须一一具足。三、心想灌顶,即是不择时、方,师及弟子已得瑜伽,以心灌顶。
修真言行,当灌顶时,乃至灌顶以后,如法持诵,必须如法布置坛场以供养诸佛菩萨,名为曼荼罗。曼荼罗是轮集之义,义指诸佛菩萨圣众集会之处。凡造曼荼罗,中心莲台供奉所修本尊,周围安置诸佛菩萨,各有一定位次。是曼茶罗有四种:一、大曼荼罗,二、三昧耶曼荼罗,三、法曼荼罗,四、羯磨曼荼罗。大曼荼罗是绘画诸尊形象。三昧耶曼荼罗是只绘画诸尊所持本誓标帜,如刀剑轮宝金刚莲花等。法曼陀罗只是书写诸尊种子字。羯磨曼陀罗是塑铸刻造诸尊形象以表示诸尊事业。
真言行者既受密法灌顶以后,便应每日克时克数持诵仪轨。到一定阶段时,须修护摩。护摩是梵语,义是烧。即是以种种饮食花果于炉中烧之以供圣众。护摩有二种:一内,二外。内护摩即是以览字门尽除诸业及以诸障而获得解脱。一切烦恼、业、苦既焚尽已,菩提心芽便得生起。以缚字门从身流出甘露,遍洒一切众生,咸令菩提心芽渐次滋长,即是内护摩。外护摩要由本尊、真言、手印三者相应。本尊、炉、自身三位相当,而修护摩。由作外护摩故,能令引人内护摩中。然内外之理本无差别。为求世间成就者作此分别,令作外护摩耳。外护摩有四种不同:一勾召,二降伏,三息灾,四增益。勾召用半月坛,杂色;降伏用三角坛,黑色,息灾用圆坛,白色;增益用方坛,黄色。炉形与坛形要相同。
修真言行人,依真言法要而修,随上中下愿,得成悉地(义为成就)。悉地成已,常在身故,乃至生生世世常在行人身中,虽从缘生,常自空寂,不有不无而不败亡,乃至成佛已来终不失坏。悉地略有五种:一、信,二、人地,三、五通,四、二乘,五、成佛。一信是随分能净诸根,深信如来秘藏,决定不疑。二人地即是人初欢喜地。三五通即是广知世间五通之境,如幻梦,超过五通仙人之地。四二乘是观察二乘境界,心得无著,不堕实际,度二乘境而到第八地。五成佛即是从第九地修菩提行道乃至成佛。又有释者从初地至第十地各有十心:一一初心为信,乃至第四心为度五通境,第八心为度二乘境,第十心为成佛也。
悉地出现要由支分:一、见曼茶罗,二、阿阇梨教导,三、真言字句周圆,四、发菩提心,五、深信,六、慈悲,七、无悭,八、调伏六根,三业调顺,九、能善分别众缘生法,如幻化等,十、受持真言门禁戒,十一、善住真言门诸众学事,十二、于真言事业具巧方便,十三、勇健,遇难不退,十四、于种种事业知时非时,十五、好行惠施,十六、心无怖畏,十七、勤修真言行法,十八、通达真言实义,十九、常乐坐禅,二十、乐作成就。具此二十德者,便能得悉地也。
第六十二节 阿字观
真言行门的纲要是“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佛法大海,信为能人。大悲即是行者修供养时,发起悲愿,回向众生,拔一切若,施无量乐,以自善根,如来加持及法界力,所为妙业皆得成就。方便为究竟即是万行圆极,应物之权,究竟能事。
真言宗以阿字为菩提心体。阿字有三义,即是不生义、定义、有义。阿字有本初声。若有本初,即是因缘之法,所以为有。若法揽因缘成即无自性,故名为空。又不生者即是一实境界,一实境界即是中道。阿字以本不生故,即有息灾用;以本不生故,一切功德具足,即有增益用;以本不生故,无量过失消灭,即有降伏用;更无一法出此不生外,即有摄召用。
以菩提心为因具足五门:一菩提心,二菩提行,三成菩提,四人涅槃,五方便究竟。
阿字门即是心实相,以一切法本来不生故,此心即是本智常日,是毗卢遮那佛法门。
阿(引)字是净菩提心而加三昧声,即是万行。如是万行以实相日为旗幢,是宝幢如来法门。
暗字是成菩提,以大空点严净菩提心,遍一切处万德开敷,是娑罗树王华开敷佛法门。 …
《八宗概要 第六章 真言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