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宗概要 第六章 真言宗▪P2

  ..續本文上一頁教法,即是叁十六聲母的實義。

  迦字門,一切諸法離作業故(梵言迦裏耶是作業義)。

  佳字門,一切諸法等虛空不可得故(梵音怯是虛空義)。

  哦字門,一切諸法一切行不可得故(梵雲哦多也是行義)。

  伽字門,一切諸法一合相不可得故(梵雲伽那是合義)。

  遮字門,一切諸法離一切遷變故(梵雲遮瘦底是遷變義)。

  車字門,一切諸法影象不可得故(梵雲車野是影義)。

  若字門,一切渚法生不可得故(梵雲惹多也是生義)。

  社字門,一切諸法戰敵不可得故(梵雲社麼羅是戰敵義)。

  吒字門,一切諸法慢不可得故(梵雲吒迦羅是慢義)。

  咤字門,一切諸法長養不可得故(梵雲毗咤缽那是長養義)。

  拿字門,一切諸法怨對不可得故(梵雲拿麼羅是怨對義)。

  荼字門,一切諸法執持不可得故(梵雲湯吒是執持義)。

  多字門,一切諸法如如不可得故(梵雲哆陀多是如如義)。

  他字們,一切諸法住處不可得故(梵雲薩他娜是住處義)。

  娜字門,一切諸法施不可得故(梵雲檀那是舍施義)。

  馱字門,一切諸法法界不可得故(梵雲達磨馱都是法界義)。

  波字門,一切諸法第一義谛不可得故(梵雲頗羅麼他是第一義

  義)。

  頗字門,一切諸法不堅如聚沫故(梵雲浦奴是聚沫義)。

  磨字門,一切諸法縛不可得故(梵雲滿馱是縛義)。

  婆字門,一切諸法一切有不可得故(梵雲婆羅縛是一切有義)。

  野字門,一切諸法一切乘不可得故(梵雲衍那是乘義)。

  羅字門,一切諸法離一切諸塵染故(梵雲羅逝是塵染義)。

  邏字門,一切諸法一切相不可得故(梵雲鑼乞灑是相義)。

  縛字門,一切諸法語言道斷故(梵雲縛劫跛是語言義)。

  奢字門,一切諸法本寂性故(梵雲扇底是寂義)。

  沙字門,一切諸法性鈍故(梵雲灑是六義)。

  娑字門,一切諸法谛不可得故(梵雲薩多也是啼義)。

  诃字門,一切諸法因不可得故(梵雲系怛縛是因義)。

  仰、若、拿、那、麼,于一切叁昧自在,速能成辦諸事,所爲義利皆悉成就。(經中聲母只出叁十叁字,即“迦字門”至“诃字門”二十八,加“仰、若、拿、那、麼”五,缺結合聲母“義、提、濫”叁。)

  真言中一一音聲文字須各具實義,一一真言句義又具攝無邊義趣,所以成爲陀羅尼。略釋真言義趣有十六門。一遮情,即是遮凡夫迷情,覺法性無相,不住一法,不著一法,無執無著,修行佛道。二表德,即是于一一法,不論邪正,悉了其本不生,于所見境界表顯其功德。叁淺略,即是就其文廣義略明其淺近之義。四深秘,即是演繹情外深奧之旨。五字相,即是只文字之相,義理相應,名義分別。六字義,即是就字觀一一不生不可得義。七一字攝多,即是一切名言中有阿聲者悉人阿字門,有迦聲者悉人迦字門,如是一字門中具無量義。八多字掇一,即是如一阿字生諸法門,以一切諸法攝入阿字門。九一字釋多,但以種種因緣觀本不生,即是迦字無所作義乃至诃字無因義。十多字釋一,即是以種種因緣觀伽字無造作義乃至诃字無因義,即是阿字本不生義。十一一字成多,即是一切法無作,以其本不生故,乃至一切法無因,以其本不生故。十二多字成一,即是一切法不生,以其無作故(迦),如虛空無相故(佉),無行故(哦),無合故(伽),乃至無因故(诃)。十叁一字破多,即是如有人執有造作乃至執有因者,便以諸法本不生義而破除之。十四多字破一,即是如有人執法有生便以諸法離于造作(迦)乃至諸法因不可得而破除之。十五順觀旋轉,即是以諸法本不生則無造作,無造作則如虛空無相,如虛空無相則無有行乃至若無因者則法不生。十六逆觀旋轉,即是若法無因(诃)則谛不可得(娑),谛不可得則自性鈍(沙),若自性鈍則本性寂,乃至若法本不生則無因。如是十六門自在旋轉,流出一切法門,還攝一切法門,可以判釋一切教義,修習一切觀門,顯發一切諸佛,引攝一切衆生。修真言行者,持一阿字門時,便能隨其性欲機緣,悟法不同,然隨了解一法門時,即具諸余法門,種種法寶不求自至也。

  第六十一節 真言行儀

  ·真言宗的修行是要叁密相應,即是衆生的身業、口業、意業與如來的身密、語密、意密相應。所以真言宗又名爲密宗。身密即是結契印召請聖衆。語密即是密誦真言文句,了了分明,無有謬誤。意密即是住于瑜伽相應,白淨月圓觀菩提心。所以稱爲密者,法佛叁業甚深微細,等覺十地不能見相,如是一一本尊等具刹塵叁密,互相加人,依此攝持,真言行人觀察此意,手作印契,口誦真言,心住叁摩地,叁密相應加持故,故得大悉地。

  修學真言行,須先從師受灌頂已,方能傳授行儀,依法修行。未經灌頂而妄自修習,便成盜法罪。灌頂原是印度帝王即位及立太子時的儀式(太子在象乘上坐,以四大海水灌其頂)。在顯教中說十地菩薩受法王位時亦蒙諸佛以智水灌其頂,如晉譯《華嚴經》卷二十七所說。真言宗的灌頂儀式有四種不同:一、供養曼荼羅,即是有人聞知曼荼羅,善心隨喜,欲求禮拜供養。此時阿阇梨引入,于壇外遙令禮拜,散花供養,而不傳與真言手印。二、結緣灌頂,即是引入禮拜灌頂以後,令其投花壇中,隨花所墮菩薩住處,即以其菩薩名稱、真言、手印授之,此人得人壇內悉見諸位。叁、密法灌頂,即是阿阇黎從初至後爲此人作曼荼羅,所有諸宗真言手印一一告示,一一行法皆悉傳授。四、傳法灌頂,即是弟子修學真言所有法則已善通達,具知所須方便衆籍,堪在師位,展轉傳授,阿阇梨即爲作傳法灌頂,自此以後可以攝受徒衆,爲他人灌頂傳法。

  灌頂儀軌有繁簡不同:一、印法灌頂,即是但以印法灌之。如有弟子誠信殷重,深樂真言教法,志求大乘而財力乏少。師當深起慈心,以印印之,密授以真言手印。二、事業灌頂,即是具造曼荼羅,弟子七日誠心禮悔,師亦七日爲之持誦,緣壇聽須一一具足。叁、心想灌頂,即是不擇時、方,師及弟子已得瑜伽,以心灌頂。

  修真言行,當灌頂時,乃至灌頂以後,如法持誦,必須如法布置壇場以供養諸佛菩薩,名爲曼荼羅。曼荼羅是輪集之義,義指諸佛菩薩聖衆集會之處。凡造曼荼羅,中心蓮臺供奉所修本尊,周圍安置諸佛菩薩,各有一定位次。是曼茶羅有四種:一、大曼荼羅,二、叁昧耶曼荼羅,叁、法曼荼羅,四、羯磨曼荼羅。大曼荼羅是繪畫諸尊形象。叁昧耶曼荼羅是只繪畫諸尊所持本誓標幟,如刀劍輪寶金剛蓮花等。法曼陀羅只是書寫諸尊種子字。羯磨曼陀羅是塑鑄刻造諸尊形象以表示諸尊事業。

  真言行者既受密法灌頂以後,便應每日克時克數持誦儀軌。到一定階段時,須修護摩。護摩是梵語,義是燒。即是以種種飲食花果于爐中燒之以供聖衆。護摩有二種:一內,二外。內護摩即是以覽字門盡除諸業及以諸障而獲得解脫。一切煩惱、業、苦既焚盡已,菩提心芽便得生起。以縛字門從身流出甘露,遍灑一切衆生,鹹令菩提心芽漸次滋長,即是內護摩。外護摩要由本尊、真言、手印叁者相應。本尊、爐、自身叁位相當,而修護摩。由作外護摩故,能令引人內護摩中。然內外之理本無差別。爲求世間成就者作此分別,令作外護摩耳。外護摩有四種不同:一勾召,二降伏,叁息災,四增益。勾召用半月壇,雜色;降伏用叁角壇,黑色,息災用圓壇,白色;增益用方壇,黃色。爐形與壇形要相同。

  修真言行人,依真言法要而修,隨上中下願,得成悉地(義爲成就)。悉地成已,常在身故,乃至生生世世常在行人身中,雖從緣生,常自空寂,不有不無而不敗亡,乃至成佛已來終不失壞。悉地略有五種:一、信,二、人地,叁、五通,四、二乘,五、成佛。一信是隨分能淨諸根,深信如來秘藏,決定不疑。二人地即是人初歡喜地。叁五通即是廣知世間五通之境,如幻夢,超過五通仙人之地。四二乘是觀察二乘境界,心得無著,不墮實際,度二乘境而到第八地。五成佛即是從第九地修菩提行道乃至成佛。又有釋者從初地至第十地各有十心:一一初心爲信,乃至第四心爲度五通境,第八心爲度二乘境,第十心爲成佛也。

  悉地出現要由支分:一、見曼茶羅,二、阿阇梨教導,叁、真言字句周圓,四、發菩提心,五、深信,六、慈悲,七、無悭,八、調伏六根,叁業調順,九、能善分別衆緣生法,如幻化等,十、受持真言門禁戒,十一、善住真言門諸衆學事,十二、于真言事業具巧方便,十叁、勇健,遇難不退,十四、于種種事業知時非時,十五、好行惠施,十六、心無怖畏,十七、勤修真言行法,十八、通達真言實義,十九、常樂坐禅,二十、樂作成就。具此二十德者,便能得悉地也。

  第六十二節 阿字觀

  真言行門的綱要是“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菩提心即是白淨信心,佛法大海,信爲能人。大悲即是行者修供養時,發起悲願,回向衆生,拔一切若,施無量樂,以自善根,如來加持及法界力,所爲妙業皆得成就。方便爲究竟即是萬行圓極,應物之權,究竟能事。

  真言宗以阿字爲菩提心體。阿字有叁義,即是不生義、定義、有義。阿字有本初聲。若有本初,即是因緣之法,所以爲有。若法攬因緣成即無自性,故名爲空。又不生者即是一實境界,一實境界即是中道。阿字以本不生故,即有息災用;以本不生故,一切功德具足,即有增益用;以本不生故,無量過失消滅,即有降伏用;更無一法出此不生外,即有攝召用。

  以菩提心爲因具足五門:一菩提心,二菩提行,叁成菩提,四人涅槃,五方便究竟。

  阿字門即是心實相,以一切法本來不生故,此心即是本智常日,是毗盧遮那佛法門。

  阿(引)字是淨菩提心而加叁昧聲,即是萬行。如是萬行以實相日爲旗幢,是寶幢如來法門。

  暗字是成菩提,以大空點嚴淨菩提心,遍一切處萬德開敷,是娑羅樹王華開敷佛法門。 …

《八宗概要 第六章 真言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