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本于瑜伽宗观心法门而发展起来的。
除了从理论上、观法上而外,还可以从判教上看出天台宗的思想体系是渊源于瑜伽宗。中观宗立心境俱有宗(小乘教)为第一时,境空心有宗(唯识教)为第二时,而此二时都是不了义教,唯有心境具空宗(般若教)为第三时是了义教。瑜伽宗所立三时教恰与此相反,以唯说法有宗(小乘教)为第一时,唯说法空宗(般若教)为第二时,此二时都是不了义教,唯有双遮有无并说空有宗(唯识教)为第三时是了义教。天台宗立三藏、通、别、圆四教。三藏教是小乘教为第一时;通教即般若教,通大小乘为第二时,是大乘的初机;别教即唯识教,专弘大乘为第三时。这显然是与瑜伽宗合辙。假如天台宗的思想体系渊源于中观,便不能把中观宗所认为了义的般若教判在第二,作为大乘初机的。天台宗在瑜伽宗三时教的基础上发展了圆教,调和了瑜伽和中观两系,也就是用瑜伽思想发展了,中观学说的产物了。
第二十三节 一念三千
天台宗的一念三千之说是对阿赖耶识的另一解释。瑜伽宗说,一切有情是由阿赖耶识含藏无限功能而组成的。这些功能又就因果分位分为种子和现行。也就是就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分位,分为种子和现行。但是时间又是就色心活动的分位而假立的心不相应行法。这就使得种子和现行的区分失了依据。于是天台宗就立三世摄归一念的观法,不再区分种子和现行而总称为功能。功能有有漏和无漏之别,因此有六凡、四圣等十法界的分别,四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种无漏功能,六凡是天、人、阿修罗、鬼、畜生、地狱六种有漏功能。功能之中又有共业和别业之分。因此十法界各各互具。自界的自界是别业功能,自界的他界是共业功能。这就成为百法界。每一法界又依据《法华经·方便品》中所说“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而具有十如是,便具足千如。这千如再就根身、器界来分。根身的功能(千如)便组成五阴,世间,器界的功能(千如)便组成国土世间,共业别业混合组成的假法便是众生世间。这便是三千如是。一般称之为“百界千如”。
十如之中,体是本质,性是属性,相是现相,力是能力,作是作用,因是内在的因素,缘是外在的条件,果是直接的成就,报是间接的后果,本末究竟是由体以至报一切同具空假中三谛。例如五阴世间而言,地狱、饿鬼、畜生三世间,以苦为相,以定恶聚为性,以摧折身心为体;以登刀人镬为力,以起十不善业为作,以有漏恶业为因,以爱取为缘,以恶习果为果,以三恶趣为报,以痴为等。人、天、修罗三世间以乐为相,以定善聚为性,以升出身心为体,以享福为力,以起十善业为作,以有漏善业为因,以爱取为缘,以善习果为果,以三善趣为报,以假名所摄为等。声闻、缘觉世间以涅槃为相,解脱为性,五分法身为体,无系为力,三十七道品为作,无漏慧行为因,行行为缘,四果为果,既不受后有故无报。菩萨、佛二世间以缘因佛性为相,了因佛性为性,正因佛性为体,四弘誓愿为力,六度万行为作,智慧庄严为因,福德庄严为缘,正觉为果,大般涅槃为报。国土世间,众生世间例此可知。
凡夫一念心识是由我见执著此三千如是以为自我成为意根而生起意识的。这三千如是譬如大海,而一念意识譬如大海之一波。波海是不相离的。修养的目的就是从此一波而证人大海。因此天台宗的观法是要由意识一念而体会到阿赖耶识的三千如是,所以名之为一念三千。因为介尔一念心起,必定属于十界之中任何一界。既属于一界,便具足百界千如。所以一念之中具足三千世间。此一念三千又有理具、事造二义。所谓理具,便是一念心之理必定具足三千世间。所谓事造,又有熏习和变现两义。熏习是就三世而言。由过去的熏习造成现在,由过去和现在的熏习造成未来。如此无始以来以及现在乃至造于尽未来际而一切诸业不出于百界千如三千世间,此所谓一念心之事造于三千世间。变现是就现在世而言。随共业所感之境而心识变现不同,以心有故一切皆有,以心空故一切皆空,如世一人而见者有畏有爱有亲有厌之不同。所有熏习和变现的事造三千,都由理具三千而有的。
第二十四节 三止三观
天台宗的主要行法就是观此一念三千即空即假即中之旨。三千世间,一切阴界人等即是一实法界,一切法即一法,便是真谛。三千世间,一切阴界人等各各有其一定的规律,宛然而有,一法即一切法,便是俗谛。三千世间非一非一切,便是中谛。观其真谛空理,名为空观;观此俗谛假名,名为假观;观其中谛中道,名为中观。圆顿止观便是在一念心中具足三观。止观二法是相依为用的。观既有三,止必也有三。
三止是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体是体会的意思,真是空理。由于体会因缘假合,幻化性空的真理,无明颠倒即是实相之真,于是攀缘妄想得以止息,人我见法我见得以破除,名为体真止。这与二乘所修的真谛观是共同的。菩萨还需进一步知空非空,观实相理遍一切处。随缘历境安心俗谛因缘法,分别药病对治修为,这便是方便随缘止。凡夫流动于生死,二乘保证于涅槃,都是偏行偏用,不合中道。菩萨要知俗非俗,俗边寂然,知空非空,空边寂然,这就是息二边分别止。
依于三止修习三观:依体真止修习从假人空的二谛观(空观)。一切法无体而虚设,所以名之为假。见假而知一切法全皆是空,如幻如化,但有名字而无实体,即入空也。依方便随缘止修习从空人假的平等观(假观)。观空而不住空,正人幻化,分别假名世谛无有谬失,即人假也。依息二边分别止修习中道第一义谛观(中观)。中以不二为义,照一实谛,通达无滞,即人中也。从假人空,破四住地烦恼,通达空理,故名二谛观。从空人假,知世间生灭法相,如实而见,识假名法,破无知障,名平等观。双照二谛,空于二边,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名为中道第一义谛观。
三观之相有三种不同:一别相三观,二通相三观,三一心三观。别相三观,也就是次第三观。要次第各别观察三谛,最初从假人空,但能观真,不能观俗,更不能观于中道。若从空人假,但能观俗,仍未能观于中道。唯有进人中道正观,方能双照二谛,这便是别相三观。通相三观,当从假人空观时,不仅知俗假是空,真谛中道亦皆是空,所谓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若从空入假观,非但知俗假是假,真空、中道亦皆是假,所谓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若人中道正观,非但知中道是中,俗、真亦皆是中,所谓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这便是通相三观。行者观知一念心不可得、不可说而能圆观此一念无明之心所生百界千如,即是不思议境,此一念无明之心非空非假,所生一切诸法亦非空非假,即是中观。而能观之心即空,照了一切法即空,便是空观;能观之心即假,照了一切法即假,便是假观。如是三观,一念心中同时具足也。通相三观和一心三观正是圆顿止观之旨。
第二十五节 十法成乘
修习圆顿止观的具体程序是由十法成乘。乘是车乘运载之义。车乘要由轮辕等合成方能运行。以譬修习止观要具足这十法方能有所成就。
第一、观不思议境。就是观现前介尔一念无明之心具足三千世间,即是总摄十方三世宇宙人生的全体。这一法是总。上根利智之人得到此一法的提撕,便自能策励,直入无碍。中下根人便须逐步指点途径,方免停滞不前或误入歧途,所以依次列举以下九法。
第二、起慈悲心,又称为发菩提心。就是在修学圆顿止观时必须有自觉的心愿,方能树立起修习止观的迫切要求。否则易于懈怠,无力精进。发菩提jb即是发四弘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所谓誓愿,义在决定坚持也。
第三、巧安止观。既发四弘誓愿,决定能依愿起行,就是修习止观,止是止息虚妄的分别,观是观察如梦的真理。体达妄想即是法性,不得妄想也不得法性,法界本来空寂,这是止。观察无明之心上等于法性,下等于一切妄想善恶,无不即空,空亦不可得,法界洞朗,这是观。由于人的根器有信行、法行之不同。如何能止,如何能观,要适合每个人的根器方能深人。因此有随乐欲、随便宜、便对治、随第一义的不同方法,要修行的人自己善巧斟酌,使心能安于止观。
第四、破法遍,也就是破惑遍。既能止观明净,照了法界,凡不合乎法界真理的便是惑,因此要遍破一切惑。这是修习止观的主要正行。于一心中从假人空观破见思惑,从空人假观破尘沙惑,以空假为方便人中道第一义谛观破无明惑。见惑是由邪妄分别道理的烦恼,思惑是颠倒想念事物的烦恼。由于下劣的智慧,不能通达无量法门,是尘沙惑。障蔽中道实相理体是无明惑。一心三观正是此际所修。
第五、识通塞。通是通达法性,由此可以有所成就,塞是蔽塞法性,由此停滞不前或人歧途。当破惑之时,也就是在修观之时,要能善知如何修习是正确的,如何修习是错误的,从而纠正错误,保证正确。
第六、道品调适。修习止观是总的方法,但是具体内容随着修行的各各阶段有所不同,这便是三十七道品。当修习止观时,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次第相生,要使之调停适当,无过不及之感。也就是用三十七道品调养止观,使之能人于空、无相、无作三昧,而到达涅槃。
”
第七、助道对治。由于根器钝劣,往往但修道品而不能开三解脱门,因此要兼行六度以对治六蔽,用为助道。其禅度之中,包括五停心、四无量心等各种禅法。以上六法是正修止观所必要的行法。上根的人观不思议境,自然能与此六法相合,中下根人必须具足指明,方能有所遵循。如是修习,必能发真正道。下根之人往往由此起增上…
《八宗概要 第三章 天台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