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宗概要 第三章 天台宗

  第三章天台宗

  第二十一节 略 史

  天台宗创始于北齐慧文,发展于南岳慧思(516--577),大成于天台智顗(538--597),结集于章安灌顶(561--632)。其理论根据是“以《法华》为宗旨,以《智论》为指南,以《大经》(《涅槃经》)为扶疏,以《大品》(《摩诃般若经》)为观法”。虽具教观两门而以观为主,教只是指导观行和证成观行。观行若缺,教便成为空谈。修观的行相有四种三昧:一常坐三昧;二常行三昧;三半行半坐三昧;四非行非坐三昧。天台宗常用的是最后二种。智顗曾就此二种三昧立四种行仪,依半行半坐三昧立方等三昧忏法、法华三昧忏法;依非行非坐三昧立请观音忏法、金光明忏法。为天台宗修行的根本仪轨。这些仪轨主要是依五悔法门而贯之以止观之法。慧思的《随自意三味》、智顗的《觉意三昧》,教人在行住坐卧饮食语言六威仪中修习观心,更是修观入门的要诀。

  慧文生当东魏、高齐之际,事迹不详。其禅观的方法多用觉心,重观三昧,灭尽三昧,无闻三昧,于一切法心无分别。慧思年十五出家,年二十因读《妙受定经》赞美禅定,乃常修禅,后谒慧文咨受口诀,悟法华三昧。年三十四往来兗、郢、光等州二十余年,陈光大二年(568)人居南岳,太建九年(577)卒,年六十三。平时多用随自意三昧(行住坐卧饮食语言随时修习止观),安乐行(身、口、意、誓愿四安乐行,见《法华经·安乐行品》)。著《随自意三昧》、《法华经安乐行义》各一卷。智顗年十八出家,二十岁诣卫州大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三经,年二十三往光州大苏山从慧思受四安乐行,得法华三昧。相随八年,以陈光大元年(567)至金陵,太建七年(575)人天台山。至德二年(584)陈帝请至金陵。陈亡,西游荆湘,开皇十一年(591)晋王广迎回金陵,次年返荆州玉泉山,十五年(595)东下经扬州返天台山。十七年(597)卒,年六十岁。智顗一生讲述甚富,多由弟子灌顶记录成书。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世称三大部;《观音玄义》、《观音文句》、《观经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世称五小部。以及《维摩经疏》等约三十余部。其教人修次第观如《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修不定观如《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修圆顿止观如《摩诃止观》。在此慧文、慧思、智顗、灌顶四祖相承—百年间,是天台宗的创建时代。

  灌顶以后智威(

  一681)、慧威(634--731)、玄朗(673--754)三世相承,一百一十年间专重禅修,局处吴越一隅,未广弘布,是天台宗守成时代。

  湛然(711---782)世居金陵荆溪。十八岁时学于玄朗,三十八岁始出家,以弘布天台为己任,祖述所传,著为记文,凡数十万字,即是《法华玄义释签》、《法华文句记》、《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湛然传弟子道邃,邃传广修(771--843)。日本僧最澄人唐,学于道邃,为日本天台宗初祖。日本僧圆载入唐,学于广修。此一百年中是天台宗的光大时代。

  广修卒后,值唐武宗会昌灭法,天台宗系典籍也遭灾毁。广修弟子物外,物外弟子元绣,元诱弟子清竦,都只在天台国清寺维持一派不绝而已。此一百年间是天台宗的沉潜时代。

  清竦弟子义寂(919--987),请于吴越王派人到日本、高丽求得天台宗章疏,再兴讲说。寂传弟子义通(927--988),通传弟子四明知礼(960—1078)。知礼曾与清竦另一支的四传弟子智圆(清竦——志因——悟恩——源清——智圆)就智顗的《金光明经玄义》、《请观音经疏》、《观经疏》,湛然《法华玄义释签》中的十不二门,有所争论。知礼一系称为山家系,主张以妄心为观境,即事具三千之说;智圆一系称山外系,主张以真心为观境,即理具三千之说。当时由日本传回的智顗《金光明经玄义》有广略两本,略本卷末无观心释之文。悟恩以为《金光明经玄义》唯明理观。此文是后人妄加,著发挥记解略本。弟子源清、洪敏辅成师说。知礼乃作《扶宗记》,大明广本附法观心之义。于是往返辨疑,历四十年。知礼最后设观心二百问以质智圆,圆不复致答而已。智圆而后山外系失传,山家系称为正统。在此八十年间是天台宗中兴时代。

  四明知礼门下分为上贤、本如、梵达三支,其门徒各自繁荣,但自山家山外理论纷争之后,继学天台宗的便渐趋向于偏重教理而忽略观行,一时讲学、著述之风很盛。实修方面也多重礼忏持名而少用观心。如知礼的同门遵式以忏主而知名。理论方面,由于知礼能辟异议而行正道,于是一以山家之说为依遵。由北宋中叶以至南宋之末凡二百五十年间是天台宗的弘教时代。

  自元明而后,天台宗学者多与禅净合流,止观之道全废,间有一二杰出之士也只是用四教之旨判释诸经,而于祖籍,如《摩诃止观》三大部之类很少敷扬。有元一代有蒙润、怀则,明代有真觉、传灯、智旭三世继承,显扬宗义,亦都融会性相禅净,极少提撕观法。在此元明清三代六百年中是天台宗的零落时代。

  第二十二节 天台宗思想的渊源

  天台宗的思想体系,一向都认为北齐慧文依《大智度论》和《中论》建立三谛、三观、三智的理论,同时天台宗奉龙树为高祖,因此天台宗与三论宗同出一源,也就是中观宗的体系。但是细考其内容实质却不尽然。

  首先就理论体系来考察。三论宗说法必须依据二谛立言,以为二谛是贯通一切经的宗旨。如吉藏《二谛义章》说;“此四论虽德名部不同,统其大归,并为申乎二谛,显不二之道。”又说:“若解二谛,非但四论可明,亦众经可了。”天台宗却安立三谛、三观、三智,这显然是与中观宗不同道的。

  据传说慧文是因读《大智度论》释《摩诃般若经·序品》中“以道智具足道种智(假谛)”、“以道种智具足一切智(空谛)”、“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中谛)”、“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之文而悟三智一心中得,然而经文实在是“道慧”与“道种慧”,“一切智”与“一切种智”相提并论。这二谛二智显然是依二谛说法。现在却略去道慧,而改“慧”为“智”,使之成为三智,肯定不是中观宗的原意。

  慧文成立三谛学说的另一依据是《中论·四谛品》中的偈文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空谛),亦为是假名(假谛),亦是中道义(中谛)”。但是龙树在《四谛品》初首先说明“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可见此偈仍应依中观宗的解释,是说明二谛而不是说明三谛的。

  隋慧远《大乘义章》卷十《止观舍义章》云:“三谛者:一是世谛,谓法有相;二、第一义谛,谓法无相;三、一实谛,谓法非有非无之相。”又云:“依真修止,离分别故;依世修观,观诸法故;依一实谛,修习舍行,舍有无故。”《三慧义章》又云:“依于世谛成于闻慧,世法可为,言教及故。依第一义谛成就思慧,理出言外,正智思量,方能及故。依一实谛成就修慧,一实精微,正证修行,方能见故。”又《三种般若章》云:“约境分三:谓世谛智,第一义谛智及一实谛智。”《三智义章》云:“言三智者:一道种智;二一切智;三一切种智。此之三种出《大智度论》。”又云:“声闻之人有一切智”,“菩萨之人有道种智”,“诸佛有其一切种智。”慧远是地论师南道派的学者,而处处谈三谛三智,且引用了《智论》之文。可见慧文是继承地论师的思想却引用来解释中观宗的典籍,至少是采取地论师的学说来发展了中观思想。

  其次再就观法来考察。《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叙天台宗观法最初创始阶段九师相承说:“若准九师相承作用:第一讳明,多用七方便,恐是小乘七方便耳。自智者以前未曾有人立于圆家七方便故。第二讳最,多用融心,性相相融,诸法无碍。第三讳嵩,多用本心,三世本无去来,真性不动。第四讳就,多用叙心。第五讳鉴,多用了心,能观一如。第六讳慧,多用踏心。内外中间心不可得,泯然清净,五处止心。第七讳文,多用觉心,重观三昧,灭尽三昧,无间三昧,于一切法心无分别。第八讳思,多用随自意三昧,安乐行。第九讳颤,用次第观如《次第禅门》;用不定观如《六妙门》;用圆顿观如《大止观》。如此观之,虽云相承,法门改转。慧文以来既依大论,则知是前非所承也。”此九师之中,除后三师慧文、慧思、智顗三叶亲承之外,其他六师大约都是同时人,曾互相参证,未必亲传。如《续高僧传·慧思传》中说,慧思在意文处悟法华三昧,又往鉴(第五师)、最(第二师)等处述己所证,皆蒙随喜。又《智顗传》中说,智颛受业思师,思师从道于就师(第四师),就师受法于最师。九师的观法,所谓融心、本心、寂心、了心、踏心、觉心,都是观心之一门。而观心是瑜伽宗的行法,不是中观宗的行法。中观宗的行法是观实相、法性、真如,实际而不是观心。况且荆溪湛然说“法门改转,慧文以来既依《大论》”,可见慧文以前是不依《大论》的。九师之中的最师,就是昙谟最。《续高僧传·昙谟最传》中说其“偏爱禅那,心虚静谧”,又与天竺沙门菩提留支相友好。菩提留支是汉地传瑜伽学说的第一人,是地论师北道派的创始者。昙谟最既与之亲近,二人的学说思想接近和相互影响是可以断言的了。观心法门是《楞伽经》、《唯识论》等谈阿赖耶识的经论传来以后才兴起的。慧远《大乘大义章·八识义章》中曾述地论师观心大义。菩提达磨传授禅法,以《楞伽经》为心印,其门徒也以观心为本。《少室六门集·破相论》亦名《观心论》。论初云:“唯观心一法总摄诸心,最为省要。”智顗于临终时,口授《观心论》以考验弟子。湛然《法华玄义释鉴》卷十三云:“观心乃是教行之枢机。”可见天台宗圆顿止观实…

《八宗概要 第三章 天台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