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天臺宗
第二十一節 略 史
天臺宗創始于北齊慧文,發展于南嶽慧思(516--577),大成于天臺智顗(538--597),結集于章安灌頂(561--632)。其理論根據是“以《法華》爲宗旨,以《智論》爲指南,以《大經》(《涅槃經》)爲扶疏,以《大品》(《摩诃般若經》)爲觀法”。雖具教觀兩門而以觀爲主,教只是指導觀行和證成觀行。觀行若缺,教便成爲空談。修觀的行相有四種叁昧:一常坐叁昧;二常行叁昧;叁半行半坐叁昧;四非行非坐叁昧。天臺宗常用的是最後二種。智顗曾就此二種叁昧立四種行儀,依半行半坐叁昧立方等叁昧忏法、法華叁昧忏法;依非行非坐叁昧立請觀音忏法、金光明忏法。爲天臺宗修行的根本儀軌。這些儀軌主要是依五悔法門而貫之以止觀之法。慧思的《隨自意叁味》、智顗的《覺意叁昧》,教人在行住坐臥飲食語言六威儀中修習觀心,更是修觀入門的要訣。
慧文生當東魏、高齊之際,事迹不詳。其禅觀的方法多用覺心,重觀叁昧,滅盡叁昧,無聞叁昧,于一切法心無分別。慧思年十五出家,年二十因讀《妙受定經》贊美禅定,乃常修禅,後谒慧文咨受口訣,悟法華叁昧。年叁十四往來兗、郢、光等州二十余年,陳光大二年(568)人居南嶽,太建九年(577)卒,年六十叁。平時多用隨自意叁昧(行住坐臥飲食語言隨時修習止觀),安樂行(身、口、意、誓願四安樂行,見《法華經·安樂行品》)。著《隨自意叁昧》、《法華經安樂行義》各一卷。智顗年十八出家,二十歲詣衛州大賢山誦《法華》、《無量義》、《普賢觀》叁經,年二十叁往光州大蘇山從慧思受四安樂行,得法華叁昧。相隨八年,以陳光大元年(567)至金陵,太建七年(575)人天臺山。至德二年(584)陳帝請至金陵。陳亡,西遊荊湘,開皇十一年(591)晉王廣迎回金陵,次年返荊州玉泉山,十五年(595)東下經揚州返天臺山。十七年(597)卒,年六十歲。智顗一生講述甚富,多由弟子灌頂記錄成書。如《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诃止觀》,世稱叁大部;《觀音玄義》、《觀音文句》、《觀經義疏》、《金光明經玄義》、《金光明經文句》,世稱五小部。以及《維摩經疏》等約叁十余部。其教人修次第觀如《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修不定觀如《六妙門》(數、隨、止、觀、還、淨);修圓頓止觀如《摩诃止觀》。在此慧文、慧思、智顗、灌頂四祖相承—百年間,是天臺宗的創建時代。
灌頂以後智威(
一681)、慧威(634--731)、玄朗(673--754)叁世相承,一百一十年間專重禅修,局處吳越一隅,未廣弘布,是天臺宗守成時代。
湛然(711---782)世居金陵荊溪。十八歲時學于玄朗,叁十八歲始出家,以弘布天臺爲己任,祖述所傳,著爲記文,凡數十萬字,即是《法華玄義釋簽》、《法華文句記》、《摩诃止觀輔行傳弘訣》。湛然傳弟子道邃,邃傳廣修(771--843)。日本僧最澄人唐,學于道邃,爲日本天臺宗初祖。日本僧圓載入唐,學于廣修。此一百年中是天臺宗的光大時代。
廣修卒後,值唐武宗會昌滅法,天臺宗系典籍也遭災毀。廣修弟子物外,物外弟子元繡,元誘弟子清竦,都只在天臺國清寺維持一派不絕而已。此一百年間是天臺宗的沈潛時代。
清竦弟子義寂(919--987),請于吳越王派人到日本、高麗求得天臺宗章疏,再興講說。寂傳弟子義通(927--988),通傳弟子四明知禮(960—1078)。知禮曾與清竦另一支的四傳弟子智圓(清竦——志因——悟恩——源清——智圓)就智顗的《金光明經玄義》、《請觀音經疏》、《觀經疏》,湛然《法華玄義釋簽》中的十不二門,有所爭論。知禮一系稱爲山家系,主張以妄心爲觀境,即事具叁千之說;智圓一系稱山外系,主張以真心爲觀境,即理具叁千之說。當時由日本傳回的智顗《金光明經玄義》有廣略兩本,略本卷末無觀心釋之文。悟恩以爲《金光明經玄義》唯明理觀。此文是後人妄加,著發揮記解略本。弟子源清、洪敏輔成師說。知禮乃作《扶宗記》,大明廣本附法觀心之義。于是往返辨疑,曆四十年。知禮最後設觀心二百問以質智圓,圓不複致答而已。智圓而後山外系失傳,山家系稱爲正統。在此八十年間是天臺宗中興時代。
四明知禮門下分爲上賢、本如、梵達叁支,其門徒各自繁榮,但自山家山外理論紛爭之後,繼學天臺宗的便漸趨向于偏重教理而忽略觀行,一時講學、著述之風很盛。實修方面也多重禮忏持名而少用觀心。如知禮的同門遵式以忏主而知名。理論方面,由于知禮能辟異議而行正道,于是一以山家之說爲依遵。由北宋中葉以至南宋之末凡二百五十年間是天臺宗的弘教時代。
自元明而後,天臺宗學者多與禅淨合流,止觀之道全廢,間有一二傑出之士也只是用四教之旨判釋諸經,而于祖籍,如《摩诃止觀》叁大部之類很少敷揚。有元一代有蒙潤、懷則,明代有真覺、傳燈、智旭叁世繼承,顯揚宗義,亦都融會性相禅淨,極少提撕觀法。在此元明清叁代六百年中是天臺宗的零落時代。
第二十二節 天臺宗思想的淵源
天臺宗的思想體系,一向都認爲北齊慧文依《大智度論》和《中論》建立叁谛、叁觀、叁智的理論,同時天臺宗奉龍樹爲高祖,因此天臺宗與叁論宗同出一源,也就是中觀宗的體系。但是細考其內容實質卻不盡然。
首先就理論體系來考察。叁論宗說法必須依據二谛立言,以爲二谛是貫通一切經的宗旨。如吉藏《二谛義章》說;“此四論雖德名部不同,統其大歸,並爲申乎二谛,顯不二之道。”又說:“若解二谛,非但四論可明,亦衆經可了。”天臺宗卻安立叁谛、叁觀、叁智,這顯然是與中觀宗不同道的。
據傳說慧文是因讀《大智度論》釋《摩诃般若經·序品》中“以道智具足道種智(假谛)”、“以道種智具足一切智(空谛)”、“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中谛)”、“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之文而悟叁智一心中得,然而經文實在是“道慧”與“道種慧”,“一切智”與“一切種智”相提並論。這二谛二智顯然是依二谛說法。現在卻略去道慧,而改“慧”爲“智”,使之成爲叁智,肯定不是中觀宗的原意。
慧文成立叁谛學說的另一依據是《中論·四谛品》中的偈文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空谛),亦爲是假名(假谛),亦是中道義(中谛)”。但是龍樹在《四谛品》初首先說明“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可見此偈仍應依中觀宗的解釋,是說明二谛而不是說明叁谛的。
隋慧遠《大乘義章》卷十《止觀舍義章》雲:“叁谛者:一是世谛,謂法有相;二、第一義谛,謂法無相;叁、一實谛,謂法非有非無之相。”又雲:“依真修止,離分別故;依世修觀,觀諸法故;依一實谛,修習舍行,舍有無故。”《叁慧義章》又雲:“依于世谛成于聞慧,世法可爲,言教及故。依第一義谛成就思慧,理出言外,正智思量,方能及故。依一實谛成就修慧,一實精微,正證修行,方能見故。”又《叁種般若章》雲:“約境分叁:謂世谛智,第一義谛智及一實谛智。”《叁智義章》雲:“言叁智者:一道種智;二一切智;叁一切種智。此之叁種出《大智度論》。”又雲:“聲聞之人有一切智”,“菩薩之人有道種智”,“諸佛有其一切種智。”慧遠是地論師南道派的學者,而處處談叁谛叁智,且引用了《智論》之文。可見慧文是繼承地論師的思想卻引用來解釋中觀宗的典籍,至少是采取地論師的學說來發展了中觀思想。
其次再就觀法來考察。《摩诃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敘天臺宗觀法最初創始階段九師相承說:“若准九師相承作用:第一諱明,多用七方便,恐是小乘七方便耳。自智者以前未曾有人立于圓家七方便故。第二諱最,多用融心,性相相融,諸法無礙。第叁諱嵩,多用本心,叁世本無去來,真性不動。第四諱就,多用敘心。第五諱鑒,多用了心,能觀一如。第六諱慧,多用踏心。內外中間心不可得,泯然清淨,五處止心。第七諱文,多用覺心,重觀叁昧,滅盡叁昧,無間叁昧,于一切法心無分別。第八諱思,多用隨自意叁昧,安樂行。第九諱顫,用次第觀如《次第禅門》;用不定觀如《六妙門》;用圓頓觀如《大止觀》。如此觀之,雖雲相承,法門改轉。慧文以來既依大論,則知是前非所承也。”此九師之中,除後叁師慧文、慧思、智顗叁葉親承之外,其他六師大約都是同時人,曾互相參證,未必親傳。如《續高僧傳·慧思傳》中說,慧思在意文處悟法華叁昧,又往鑒(第五師)、最(第二師)等處述己所證,皆蒙隨喜。又《智顗傳》中說,智颛受業思師,思師從道于就師(第四師),就師受法于最師。九師的觀法,所謂融心、本心、寂心、了心、踏心、覺心,都是觀心之一門。而觀心是瑜伽宗的行法,不是中觀宗的行法。中觀宗的行法是觀實相、法性、真如,實際而不是觀心。況且荊溪湛然說“法門改轉,慧文以來既依《大論》”,可見慧文以前是不依《大論》的。九師之中的最師,就是昙谟最。《續高僧傳·昙谟最傳》中說其“偏愛禅那,心虛靜谧”,又與天竺沙門菩提留支相友好。菩提留支是漢地傳瑜伽學說的第一人,是地論師北道派的創始者。昙谟最既與之親近,二人的學說思想接近和相互影響是可以斷言的了。觀心法門是《楞伽經》、《唯識論》等談阿賴耶識的經論傳來以後才興起的。慧遠《大乘大義章·八識義章》中曾述地論師觀心大義。菩提達磨傳授禅法,以《楞伽經》爲心印,其門徒也以觀心爲本。《少室六門集·破相論》亦名《觀心論》。論初雲:“唯觀心一法總攝諸心,最爲省要。”智顗于臨終時,口授《觀心論》以考驗弟子。湛然《法華玄義釋鑒》卷十叁雲:“觀心乃是教行之樞機。”可見天臺宗圓頓止觀實…
《八宗概要 第叁章 天臺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