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本于瑜伽宗觀心法門而發展起來的。
除了從理論上、觀法上而外,還可以從判教上看出天臺宗的思想體系是淵源于瑜伽宗。中觀宗立心境俱有宗(小乘教)爲第一時,境空心有宗(唯識教)爲第二時,而此二時都是不了義教,唯有心境具空宗(般若教)爲第叁時是了義教。瑜伽宗所立叁時教恰與此相反,以唯說法有宗(小乘教)爲第一時,唯說法空宗(般若教)爲第二時,此二時都是不了義教,唯有雙遮有無並說空有宗(唯識教)爲第叁時是了義教。天臺宗立叁藏、通、別、圓四教。叁藏教是小乘教爲第一時;通教即般若教,通大小乘爲第二時,是大乘的初機;別教即唯識教,專弘大乘爲第叁時。這顯然是與瑜伽宗合轍。假如天臺宗的思想體系淵源于中觀,便不能把中觀宗所認爲了義的般若教判在第二,作爲大乘初機的。天臺宗在瑜伽宗叁時教的基礎上發展了圓教,調和了瑜伽和中觀兩系,也就是用瑜伽思想發展了,中觀學說的産物了。
第二十叁節 一念叁千
天臺宗的一念叁千之說是對阿賴耶識的另一解釋。瑜伽宗說,一切有情是由阿賴耶識含藏無限功能而組成的。這些功能又就因果分位分爲種子和現行。也就是就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分位,分爲種子和現行。但是時間又是就色心活動的分位而假立的心不相應行法。這就使得種子和現行的區分失了依據。于是天臺宗就立叁世攝歸一念的觀法,不再區分種子和現行而總稱爲功能。功能有有漏和無漏之別,因此有六凡、四聖等十法界的分別,四聖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四種無漏功能,六凡是天、人、阿修羅、鬼、畜生、地獄六種有漏功能。功能之中又有共業和別業之分。因此十法界各各互具。自界的自界是別業功能,自界的他界是共業功能。這就成爲百法界。每一法界又依據《法華經·方便品》中所說“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而具有十如是,便具足千如。這千如再就根身、器界來分。根身的功能(千如)便組成五陰,世間,器界的功能(千如)便組成國土世間,共業別業混合組成的假法便是衆生世間。這便是叁千如是。一般稱之爲“百界千如”。
十如之中,體是本質,性是屬性,相是現相,力是能力,作是作用,因是內在的因素,緣是外在的條件,果是直接的成就,報是間接的後果,本末究竟是由體以至報一切同具空假中叁谛。例如五陰世間而言,地獄、餓鬼、畜生叁世間,以苦爲相,以定惡聚爲性,以摧折身心爲體;以登刀人镬爲力,以起十不善業爲作,以有漏惡業爲因,以愛取爲緣,以惡習果爲果,以叁惡趣爲報,以癡爲等。人、天、修羅叁世間以樂爲相,以定善聚爲性,以升出身心爲體,以享福爲力,以起十善業爲作,以有漏善業爲因,以愛取爲緣,以善習果爲果,以叁善趣爲報,以假名所攝爲等。聲聞、緣覺世間以涅槃爲相,解脫爲性,五分法身爲體,無系爲力,叁十七道品爲作,無漏慧行爲因,行行爲緣,四果爲果,既不受後有故無報。菩薩、佛二世間以緣因佛性爲相,了因佛性爲性,正因佛性爲體,四弘誓願爲力,六度萬行爲作,智慧莊嚴爲因,福德莊嚴爲緣,正覺爲果,大般涅槃爲報。國土世間,衆生世間例此可知。
凡夫一念心識是由我見執著此叁千如是以爲自我成爲意根而生起意識的。這叁千如是譬如大海,而一念意識譬如大海之一波。波海是不相離的。修養的目的就是從此一波而證人大海。因此天臺宗的觀法是要由意識一念而體會到阿賴耶識的叁千如是,所以名之爲一念叁千。因爲介爾一念心起,必定屬于十界之中任何一界。既屬于一界,便具足百界千如。所以一念之中具足叁千世間。此一念叁千又有理具、事造二義。所謂理具,便是一念心之理必定具足叁千世間。所謂事造,又有熏習和變現兩義。熏習是就叁世而言。由過去的熏習造成現在,由過去和現在的熏習造成未來。如此無始以來以及現在乃至造于盡未來際而一切諸業不出于百界千如叁千世間,此所謂一念心之事造于叁千世間。變現是就現在世而言。隨共業所感之境而心識變現不同,以心有故一切皆有,以心空故一切皆空,如世一人而見者有畏有愛有親有厭之不同。所有熏習和變現的事造叁千,都由理具叁千而有的。
第二十四節 叁止叁觀
天臺宗的主要行法就是觀此一念叁千即空即假即中之旨。叁千世間,一切陰界人等即是一實法界,一切法即一法,便是真谛。叁千世間,一切陰界人等各各有其一定的規律,宛然而有,一法即一切法,便是俗谛。叁千世間非一非一切,便是中谛。觀其真谛空理,名爲空觀;觀此俗谛假名,名爲假觀;觀其中谛中道,名爲中觀。圓頓止觀便是在一念心中具足叁觀。止觀二法是相依爲用的。觀既有叁,止必也有叁。
叁止是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體是體會的意思,真是空理。由于體會因緣假合,幻化性空的真理,無明顛倒即是實相之真,于是攀緣妄想得以止息,人我見法我見得以破除,名爲體真止。這與二乘所修的真谛觀是共同的。菩薩還需進一步知空非空,觀實相理遍一切處。隨緣曆境安心俗谛因緣法,分別藥病對治修爲,這便是方便隨緣止。凡夫流動于生死,二乘保證于涅槃,都是偏行偏用,不合中道。菩薩要知俗非俗,俗邊寂然,知空非空,空邊寂然,這就是息二邊分別止。
依于叁止修習叁觀:依體真止修習從假人空的二谛觀(空觀)。一切法無體而虛設,所以名之爲假。見假而知一切法全皆是空,如幻如化,但有名字而無實體,即入空也。依方便隨緣止修習從空人假的平等觀(假觀)。觀空而不住空,正人幻化,分別假名世谛無有謬失,即人假也。依息二邊分別止修習中道第一義谛觀(中觀)。中以不二爲義,照一實谛,通達無滯,即人中也。從假人空,破四住地煩惱,通達空理,故名二谛觀。從空人假,知世間生滅法相,如實而見,識假名法,破無知障,名平等觀。雙照二谛,空于二邊,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名爲中道第一義谛觀。
叁觀之相有叁種不同:一別相叁觀,二通相叁觀,叁一心叁觀。別相叁觀,也就是次第叁觀。要次第各別觀察叁谛,最初從假人空,但能觀真,不能觀俗,更不能觀于中道。若從空人假,但能觀俗,仍未能觀于中道。唯有進人中道正觀,方能雙照二谛,這便是別相叁觀。通相叁觀,當從假人空觀時,不僅知俗假是空,真谛中道亦皆是空,所謂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若從空入假觀,非但知俗假是假,真空、中道亦皆是假,所謂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若人中道正觀,非但知中道是中,俗、真亦皆是中,所謂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這便是通相叁觀。行者觀知一念心不可得、不可說而能圓觀此一念無明之心所生百界千如,即是不思議境,此一念無明之心非空非假,所生一切諸法亦非空非假,即是中觀。而能觀之心即空,照了一切法即空,便是空觀;能觀之心即假,照了一切法即假,便是假觀。如是叁觀,一念心中同時具足也。通相叁觀和一心叁觀正是圓頓止觀之旨。
第二十五節 十法成乘
修習圓頓止觀的具體程序是由十法成乘。乘是車乘運載之義。車乘要由輪轅等合成方能運行。以譬修習止觀要具足這十法方能有所成就。
第一、觀不思議境。就是觀現前介爾一念無明之心具足叁千世間,即是總攝十方叁世宇宙人生的全體。這一法是總。上根利智之人得到此一法的提撕,便自能策勵,直入無礙。中下根人便須逐步指點途徑,方免停滯不前或誤入歧途,所以依次列舉以下九法。
第二、起慈悲心,又稱爲發菩提心。就是在修學圓頓止觀時必須有自覺的心願,方能樹立起修習止觀的迫切要求。否則易于懈怠,無力精進。發菩提jb即是發四弘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所謂誓願,義在決定堅持也。
第叁、巧安止觀。既發四弘誓願,決定能依願起行,就是修習止觀,止是止息虛妄的分別,觀是觀察如夢的真理。體達妄想即是法性,不得妄想也不得法性,法界本來空寂,這是止。觀察無明之心上等于法性,下等于一切妄想善惡,無不即空,空亦不可得,法界洞朗,這是觀。由于人的根器有信行、法行之不同。如何能止,如何能觀,要適合每個人的根器方能深人。因此有隨樂欲、隨便宜、便對治、隨第一義的不同方法,要修行的人自己善巧斟酌,使心能安于止觀。
第四、破法遍,也就是破惑遍。既能止觀明淨,照了法界,凡不合乎法界真理的便是惑,因此要遍破一切惑。這是修習止觀的主要正行。于一心中從假人空觀破見思惑,從空人假觀破塵沙惑,以空假爲方便人中道第一義谛觀破無明惑。見惑是由邪妄分別道理的煩惱,思惑是顛倒想念事物的煩惱。由于下劣的智慧,不能通達無量法門,是塵沙惑。障蔽中道實相理體是無明惑。一心叁觀正是此際所修。
第五、識通塞。通是通達法性,由此可以有所成就,塞是蔽塞法性,由此停滯不前或人歧途。當破惑之時,也就是在修觀之時,要能善知如何修習是正確的,如何修習是錯誤的,從而糾正錯誤,保證正確。
第六、道品調適。修習止觀是總的方法,但是具體內容隨著修行的各各階段有所不同,這便是叁十七道品。當修習止觀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次第相生,要使之調停適當,無過不及之感。也就是用叁十七道品調養止觀,使之能人于空、無相、無作叁昧,而到達涅槃。
”
第七、助道對治。由于根器鈍劣,往往但修道品而不能開叁解脫門,因此要兼行六度以對治六蔽,用爲助道。其禅度之中,包括五停心、四無量心等各種禅法。以上六法是正修止觀所必要的行法。上根的人觀不思議境,自然能與此六法相合,中下根人必須具足指明,方能有所遵循。如是修習,必能發真正道。下根之人往往由此起增上…
《八宗概要 第叁章 天臺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