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宗概要 第二章 瑜伽宗▪P2

  ..续本文上一页要根源便是阿赖耶识,此识以每一有情为一单元,其中包括无穷尽的种种功能,每一不同的功能变现为宇宙人生中不同的事物。这功能是由过去人生中身心活动所余留的习气,也是变现为现在和未来的事物的种子。所以功能、习气、种子这三个不同名称的实质是一致的。当前的宇宙人生一切活动名为“现行”。阿赖耶识便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熏习成种子的总枢纽。就种子生现行而言,现行是前七识事,都由阿赖耶识中种子而生。所以阿赖耶识是能藏。就现行熏习成种而言,种子既是七识的余习,揽此余习为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是所藏。由于阿赖耶识从无始以来,任运的生灭相续,无暂停时,似如常恒,坚实而纯一的自我,第七识便恒执此识以为自我,所以阿赖耶识是执藏。阿赖耶识是梵语,义为藏。此识既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所以名为阿赖耶识(藏识)。

  此识既含藏执持能生起一切法的种子,不令其失坏,所以这识又名为种子识。识是由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共同组成的。以明镜作譬喻,相分如镜中影,见分如镜的明净,自证分如镜的玻璃体,证自证分如镜的把可以四向回转。识的作用是以见分缘相分,自证分缘见分而证,自证分与证自证分互为缘。如镜观象。所现的象便是相分,能现的明净便是见分,现象的本体便是自证分,能四向任意现象便是证自证分。西土诸论师对识的组成的解释,安慧唯立识一分,难陀立见相二分,陈那立相、见、自证三分,护法立相、见、自证、证自证四分。虽立说有不同,只是立言有广略,实旨是不异的。阿赖耶实所持种子便只是属于阿赖耶识的相分,而见分便缘此种以为识界。至于种子所生现行则与阿赖耶识不一不异。

  阿赖耶识本性是非善非恶的无记性。然而由于种子遇缘生起现行,便引起三界六趣中的生死果体。这种情况名为异熟,过去的习气而现在生起现行,这是异时而熟。由种子为因,变异而成为生死之果,这是变异而熟。由善恶的业而感得无记的生死之果,这是异类而熟。所以阿赖耶识就一期生死来说,名为异熟识。

  异熟识(阿赖耶识)变现为生死果体,有两种:一由共相种子成熟的力量,变现为宇宙万有(器世间)。就是外界的四大和四大所造成的物质(色)。这宇宙万有是由每一有情各各异熟识所发现,但其形象相同,处所相同,所以似为共一,如众灯共照,其明似一。这所变名为依报。第二由不共相种子成熟的力量,变现为各自身体,以及名言分别的种子,这所变名为正报。至于对他人的身体,也是属于共相种子所变现。这一切变现(器界与根身)都是阿赖耶识的相分。阿赖耶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的所缘与能缘的经过(行相)是极为微细,难可了知的。正因为宇宙万有以及自己的形躯都是阿赖耶识所变现,而与阿赖耶识非一非异,因此阿赖耶识是遍一切处的。自从明代有人误以元人日休所作《八识规矩颂》(见元人鲜于枢《困学斋杂录》)是玄奘所做,其中有“去后来先作主公”,便误以为阿赖耶识在形躯之内,生时先来人体,死时最后离去,便成为往来六道的灵魂。这种理解正是佛所指斥凡愚“分别执为我”的误解,殊不知六道既是阿赖耶识所变现而与阿赖耶识非一非异,便不可能阿赖耶识在阿赖耶识中有来有去;根身是阿赖耶识相分,更不可能阿赖耶识全体却来就阿赖耶识的部分中有出有人也。

  阿赖耶识既是宇宙人生的本能,因此阿赖耶识自无始以来种子和现行生灭相续,犹如流水,非常非断,尽未来际,无终已时。但是具体内容和名称随着修证的阶段而有所不同。在凡夫位以及二乘有学位,和大乘八地以前都称为阿赖耶识。在此阶段名为我爱执藏现行位。

  至此二乘证果圣人生死已尽,不受后有,不再受分段生死,八地以上,无有我爱,不执自我,因此只可名为异熟识而不再受阿赖耶识名。在此阶段名为善恶业果位。菩萨证菩提时二乘圣人人无余涅檠时,便舍了异熟识的名称。至于佛地最为清净无漏,只可名为无垢识。依此无垢识体利乐有情便无有舍时,无有尽时。此无垢识便是善性而非无记,在此阶段名为相续执持位。

  阿赖耶识含藏一切种子,有人误以为如仓库中囤积谷种麦种。乃至以为种子是各各独立的,最小单位的一粒一粒的实体。如此理解肯定是错误的,而且是荒谬的。为了正确理解种子义,首先要严格记住种子只是功能或习气的异名;其次要了解阿赖耶识种子的六项特征。第一刹那灭义,就是说:种子并非有一常恒的、坚实的个体,而是无常的,即生随灭,念念不住而相续变异着的。第二果俱有义,种子既是功能的异名,唯有当现行起时,方能肯定此现行之种。如大地能生百谷,但不能事先具体分析何粒土生此棵麦,何粒土生此棵稻。只有一麦一稻生长的时候,才能确定此麦此稻是由此地的功能而生长。第三恒随转义,就是种子自类相生,相续不断,以至到了究竟。第四性决定义,就是种子由过去现行或善或恶所熏习的功能,善业熏习必生善果,恶业熏习必生恶果。第五待众缘义,种子不能无因自然而生起现行,要待众缘和合,方能生起现行。第六引白果义,就是各各不同的色法、心法,肯定是由各各不同的种子所引而生,而不能一种生一切果。

  综合以上所说阿赖耶识的定义,可见阿赖耶识只是具含无限功能的洪流,虽然在各各阶段的修证中内容有所变更,但是无其始终、无其幅度、不可思、不可量的生灭相续着。而修证的目的并非要消除此识,而是要转化此识成为智。识与智的差别,识以了别为义,智以决断为义。《楞伽经》中说:有分别为识,无分别为智。阿赖耶识转成大智时,顿现一切色相,照法界无边事理,即是如来万德之本。第十四节

  末那识

  宇宙人生的大流虽由于阿赖耶识种子生现行,现行熏习成种的因果循环而无穷已,而其个别人生之所以成立还要由于第七识末那的我见。末那是梵语音译,义为思量,此识的性质与活动都唯是恒常审悉思量自我。就是缘阿赖耶识见分以为自我。这便是二种我见中的俱生我见。阿赖耶识随着修证的阶段不同有三种不同的内容和名称。末那依于阿赖耶识而缘阿赖耶识,因此也有三种不同的内容和名称。在我爱执藏现行位(一切凡夫,二乘有学,七地以前菩萨),末那依阿赖耶识起人我见,名染污末那(染污意);在善恶业果位(一切凡夫,二乘有学无学,一切菩萨),末那依异熟识起法我见,名有复末那(有复意);在相续执持位(一切如来),末那依无垢识起平等性智,名清净末那(清净意)。也就是说,在前二位恒审思量我相,在第三位恒审思量无我相。在思量我相的阶段,与四种烦恼相应,就是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我痴就是无明,由于对我相的愚痴而迷惑无我之理。我见就是我执,于本来无我之法而妄执为我。我慢是依持所执之我,以为高于一切。我爱就是我贪,耽着于所执之我。正由此四烦恼,令有情生死轮回不得出离。末那既与四烦恼相应,便是染污,能障碍圣道,能隐蔽自心,所以是有复,但其性不是善,也不是恶,所以是无记。

  

  众生生处有三界九地之分。欲界为一地:色界为四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无色界有四地: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随何地的异熟藏识现前,便是生于何地。染污末那便缘彼异熟,执为自我,也就系属于彼地,为彼地的烦恼所系缚。只有清净意是无所系的。

  识的了别作用有三种量,就是现量、比量、非量。对于当前明了的境界无有迷惑错乱而能了知,离开种种概念而直观境界,清楚明于白,这便是现量。对于不当前的境界,借助种种情况的分析,而所观察的问题有正确的理解,这叫做比量。如若这境界不是当前可以直观而明白的,也不是可以用种种情况分析比较,境界既无实体,又不可量度,而且起心量度,这叫作非量。末那识缘第八识的见分,本非我法。而妄执为自我,就是第七识以第八识的见分为疏所缘缘,于第七识相分上有我相生,第七识见分便缘此相分我相,自证分缘见分的我见,证自证分又缘自证分而执为自我。所以末那识的了别作用唯是非量。至于第八识及前五识只有观量,第六意识具足三量。

  阿赖耶识与未那识的关系是互相依托的。识的生起虽各有自种(因缘故)。但是若无阿赖耶识,末那的我见无由得生,无末那的我见后有异熟无由得起。所以此二识相互为依(增上缘依,亦名俱有依)。同时各各识是前念引导后念而得生起(等无间缘依,又名开导依)。宇宙人生之所以建立,正是由于有此无限功能的洪流,阿赖耶识经过我见(末那识)而组成的。阿赖耶识的体是不能消除的,末那的体也不能被消除,只是在转识成智时,转末那成平等性智通达无我平等之理,自然圆照法界,所以大圆镜智与平等性智也是相依托的。但是平等性智在见道便可初起,而大圆镜智唯有金刚后心方得初起。

  第十五节 意识与前五识

  小乘教和大乘中观宗都只谈前六识,就是意识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而不谈阿赖耶识和末那识。而以为识依根起,眼识依眼根起、耳识依耳根起、鼻识依鼻根起、舌识依舌根起、身识依身根起,意识以前一念意识为根而得生起。瑜伽宗建立阿赖耶识和末那识而以末那为意根,第六意识依第七末那识而得生起。

  眼识缘色尘,耳识缘声尘,鼻识缘香尘,舌识缘味尘,身识缘触尘,意识缘法尘。各各识的分别作用是各各识以阿赖耶识所变现的各各尘为疏所缘缘,而于自识相分生起境相,见分以相分为亲所缘缘,然后自证分缘见分,证自证分缘自证分,如此了别,执为外境。前五识只能了别各各境的自相,只能了别现在,只能刹那了别,意识能了别法尘的自相和共相,能了别现在,也能了别过去与未来,能刹那了别,也能相续了别。因此前五识只有现量而意识具足三量,五识了别必定同意识俱起,否则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对环境认识的过…

《八宗概要 第二章 瑜伽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