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宗概要 第二章 瑜伽宗

  第二章瑜伽宗

  第十一节略 史

  瑜伽宗是无著、世亲兄弟在佛灭后九百余年,约当东晋之末,刘宋之初,也就是公元第四、五世纪之间,根据弥勒的教法而在印度建立起来的。瑜伽是梵语译音,意思是“相应”。此宗学者自称其学说与真理相应,故名瑜伽。学此宗的人称为瑜伽师。其根本典籍有六经十一论。六经是《华严经》、《楞伽经》、《密严经》、《解深密经》、《大乘阿毗达磨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后二经汉地未有译本。十一论之中一部根本论就是《瑜伽师地论》,十部支派论就是《百法明门论》(世亲撰)、《大乘五蕴论》(世亲)、《显扬圣教论》(无著)、《摄大乘论》(无著颂、世亲释)、《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无著)、《辩中边论》(弥勒颂、世亲释)、《二十唯识论》(世亲)、《三十唯识论》(世亲)、《大乘庄严经论》(弥勒颂、世亲释)、《分别瑜伽论》(弥勒)。最后一论汉地未有译本。

  瑜伽宗在印度的传流有许多派别不同,一般就《三十唯识论》的注家而言,有十大论师各成一家。十大论师中与世亲同时的有亲胜、火辩,其后有德慧、安慧、难陀、护法、净月和护法的门人胜友、胜子、智月。诸法之说颇有差异,互相争议。其共同的理论原则是内而形体,外而世界,一切都是唯识所现,所以此宗又称为唯识宗。其教法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基础,以唯识观为当法。

  -当元魏宣帝(元恪)时,菩提留支(508--535)、勒那摩提(508一

  )、佛陀扇多(520--539)等到洛阳,译出世亲造《十地经论》,是解释《华严经·十地品》的,开始传播了瑜伽宗思想,建立了地论师学派。这是汉地瑜伽宗之始。但是勒那摩提与菩提留支的学说不同,因此地论师分为两派。勒那摩提的学派称为相州南道派,以勒那的弟子慧光为主;菩提留支的学派称为相州北道派,以留支的弟子道庞为主。后来南道派由于慧光(468--537)的弟子法上(465--580)专任僧统四十余年,门徒众多,传播很盛,而北道由此消沉了。现在从菩提留支著《金刚般若经论》(解释世亲著的《金刚经论》,通称《金刚仙论》),可以窥知其学说的端倪。隋慧远(523--592)著《大乘义章》可以说是南道派的基本概论。

  地论师是依《十地经论》主张如来藏缘起之说的。但是北道派计黎耶以为依持,也就是黎耶生一切法;南道派计真如以为依持,也就是法性生一切法(《法华玄义释签》卷三十四、《法华文句记》卷七)。地论师以《十地经论》所说阿黎耶识、阿陀那识及无明等义,以为三界虚妄,但是一心所作。以阿黎耶识与《楞伽》所说如来藏心、《涅槃》所说佛性相同,名为真常净识;而以阿陀那以下七识为妄识,而阿陀那识名为无明识体是无明痴暗之心。阿陀那识灭,便证人阿黎耶真识。真识之中又分为二:“一阿摩罗识,此云无垢,亦曰本净,就真论真,真体常净,故曰无垢。二阿黎耶识,此云无没,既前真心随妄流转,体无失坏,故曰无没。”(《大乘义章》节三)南北两道以此兴争。

  

  又南道立四宗,北道立五宗。四宗是:一因缘宗,指毗昙说六因四缘等;二假名宗,指《成论》说三假等;三诳相宗,亦名不真宗,指《大品》、《三论》等,明一切法不真实;四常宗,一名真实宗,指《涅槃》、《华严》等说常住佛性,湛然本有也。五宗者于四宗外别立《华严》为法界宗,明法界自在无碍法门。

  其后当梁陈之世有真谛(546--569)在南方传播瑜伽学说,其译品有《摄大乘论世亲释》和世亲著《俱舍释论》,流传为摄论师学派。真谛又译有《大乘起信论》,后来成为贤首宗重要典籍。

  摄论师立九识义,以第八识(阿黎耶识)为妄,第九识(阿摩罗识)为真实。第八识是无记无明随眠之识,亦名无没识,九识乃名净识。对治阿黎耶识,方得证人阿摩罗无垢识。第七阿陀那,此云执持,执持第八为我我所,惟有烦恼障而无法执,定不成佛。第八阿黎耶识自有三种:一性黎耶有成佛义,二果报黎耶缘十八界,三染污阿黎耶缘真如境起四种谤,即是法执而无人执。第九阿摩罗识,此云无垢识,真如为体,于一真如又有二义:一所缘境,名为真如及实际等;二能缘,又名无垢缘,亦名本觉(圆测《解深密经疏》卷十一),此即真如智。

  由于汉地的地论师、摄论师、北道派、南道派各宗学说不同,议论纷纭,于是唐初玄奘决心于贞观二年(628)由长安西行往印度去求学,寻访《瑜伽师地论》以决定是非。往返经十七年,遍学了印度的中观、瑜伽、大乘、小乘各派之学。回国以后专事翻译,而以《成唯识论》为根本。《成唯识论》是玄奘汇集印度各瑜伽师的《三十唯识论》的注解而以护法的解释为主,糅合而成的。弟子窥基(632---682)亲助翻译,撰《成唯识论述记》和《唯识枢要》以及其他主要论疏。玄奘的后期译场设在大慈恩寺,因此这学派称为慈恩宗。玄奘门下又有新罗的学人圆测(613---696),住在西明寺,其传授与窥基不同。于《摄大乘论》,窥基必崇世亲,圆测多取无性;于唯识义,窥基唯宗护法,圆测常依难陀。两派之间颇有争议。西明一派传人新罗,创立了新罗的瑜伽学派。窥基弟子有慧沼(648--714),著《成唯识论了义灯》,沼传智周(668--723),著《成唯识论演秘》。三代相承,世称唯识三祖,而《枢要》、《了义灯》、《演秘》成为研究唯识的宝钥。智周以后,便逐渐消沉了。慈恩宗是特别以《解深密经》及《成唯识论》为根据,成立其宗旨,以偏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摄一切染净诸法;立五位而判有为、无为诸法;宣扬一切唯识之旨,说阿赖耶识为根本识,含藏现行诸法种子,此种子转变为一切法。判如来一代圣教为有教(小乘)、空教(中观)、中道教(瑜伽),而本宗为第三时中道教。对一切众生成佛之说主张有五种性之分,以明一乘真实,三乘方便之义。

  第十二节 二无我

  性空无我是佛教基本理论之一,也是各宗共同的基本原则。佛教所说的无我或性空,当然不是断灭的空而是生灭缘起的即有而空。因此各派佛教各有其独特的名相,都是就无我的立场安立起来的,也就是用来说明无我的道理的。特别是瑜伽宗建立唯识的道理以说明一切世间善恶和出世间善的因果原由,更必须从无我来体会。否则是会误人歧途的。在《解深密经》卷一中:“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百法明门沦》在第一句就首先标出“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然后才解释心王、心所有法、色法等法相,可见研究瑜伽宗的学说,必须首先了知无我的道理,而且处处从无我去体会种种法相,方能有所入处,否则是会流入迷误之途的。

  二无我是人无我,法无我。人无我是古旧译,人的梵音补特伽罗,义为“数取趣”。趣指生死轮回的六道。凡夫由于起惑造业而数数趣于六道的生死,所以名为补特伽罗,这就包括六道的有情。古译为人,含义不尽。人无我是说虽有数数起惑造业,轮回六道而实无有常恒而主宰的个体。所以经中说,“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法无我是总指一切事物都无实体。在佛教中说一切事物只是由五蕴、十二入、十八界集会而成。因此唯有五蕴、十二人、十八界是实法,其余都是假法。而这实法也各各由因缘所成而无常恒的自体,便是法无我。正因为一切凡夫有人我见和法我见,所以佛教针对这两种我见而说明二无我。

  凡夫的人我见和法我见又各有两种:一是俱生我见,二是分别我见。第一俱生我见又有两种:一是常相续的,这就是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以为自我;二是有间断的,这就是第六意识缘第八识变现的五蕴相,或总或别执为自我。这两种我见是与身俱生,不待学习,任运而起,一切人恒有,所以名为俱生我见。这两种我见很难断除,只有登地以上菩萨经常修习空观才能逐渐断除。第二分别我见也有两种:一是由于错误的理论所解释的人生,起心计较思考以为自我;二是由于错误的理论所说的我相(灵魂等),起心计较思考以为自我。这两种我见不是与身俱生而是由于学习了错误的理论和错误的思考才生起的,所以名为分别我见。这两种我见容易断除,人初地时见到二空(人空、法空)所显真如,便能断除。研究瑜伽宗唯识的道理,如若不从二无我去体会,便要生起误解,增长分别我见。

  人无我也名为人空,法无我也名为法空。人空又名为生空,也就是因为人的名称不能包括六趣,所以用“生”来总摄六趣,也就是“数取趣”的别译。人我见与法我见也简称“我执”与“法执”。人我见是烦恼障的根本。由于人我见是起一切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扰恼人心,能障涅槃。法我见是所知障的根本。由于法我见起无明、疑、爱、恶、憎等覆蔽所知,令成颠倒,能障菩提。俱生的我执与法执是修道所断,分别的我执与法执是见道所断。又人我见浅,法我见深。人我见必定依法我见起,而悟解人空,未必能悟解法空。

  佛教的修学以破除分别的我见而得见真如法性为第一步。瑜伽宗在佛教中有“大乘有宗”之称,所安立的种种法相易引起误会而增长分别我见。因此修学瑜伽宗必须强调贯彻二无我的精神,方能正确体会也。

  第十三节 阿赖耶识

  佛教修学的目的,是要体证宇宙人生的总体,而这总体必然是因果循环与性空无我的统一体现。各宗派所推寻的极则都是以这总体为归宿的。中观宗称此总体为诸法实相,瑜伽宗称称之为阿赖耶识,天台宗称之为一念三千,贤首宗称之为十玄门,实际是一致的。

  瑜伽宗的根本主张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说:宇宙人生一切都是由识所变现的,总有八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而变现一切的主…

《八宗概要 第二章 瑜伽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