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瑜伽宗
第十一節略 史
瑜伽宗是無著、世親兄弟在佛滅後九百余年,約當東晉之末,劉宋之初,也就是公元第四、五世紀之間,根據彌勒的教法而在印度建立起來的。瑜伽是梵語譯音,意思是“相應”。此宗學者自稱其學說與真理相應,故名瑜伽。學此宗的人稱爲瑜伽師。其根本典籍有六經十一論。六經是《華嚴經》、《楞伽經》、《密嚴經》、《解深密經》、《大乘阿毗達磨經》、《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後二經漢地未有譯本。十一論之中一部根本論就是《瑜伽師地論》,十部支派論就是《百法明門論》(世親撰)、《大乘五蘊論》(世親)、《顯揚聖教論》(無著)、《攝大乘論》(無著頌、世親釋)、《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無著)、《辯中邊論》(彌勒頌、世親釋)、《二十唯識論》(世親)、《叁十唯識論》(世親)、《大乘莊嚴經論》(彌勒頌、世親釋)、《分別瑜伽論》(彌勒)。最後一論漢地未有譯本。
瑜伽宗在印度的傳流有許多派別不同,一般就《叁十唯識論》的注家而言,有十大論師各成一家。十大論師中與世親同時的有親勝、火辯,其後有德慧、安慧、難陀、護法、淨月和護法的門人勝友、勝子、智月。諸法之說頗有差異,互相爭議。其共同的理論原則是內而形體,外而世界,一切都是唯識所現,所以此宗又稱爲唯識宗。其教法以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爲基礎,以唯識觀爲當法。
-當元魏宣帝(元恪)時,菩提留支(508--535)、勒那摩提(508一
)、佛陀扇多(520--539)等到洛陽,譯出世親造《十地經論》,是解釋《華嚴經·十地品》的,開始傳播了瑜伽宗思想,建立了地論師學派。這是漢地瑜伽宗之始。但是勒那摩提與菩提留支的學說不同,因此地論師分爲兩派。勒那摩提的學派稱爲相州南道派,以勒那的弟子慧光爲主;菩提留支的學派稱爲相州北道派,以留支的弟子道龐爲主。後來南道派由于慧光(468--537)的弟子法上(465--580)專任僧統四十余年,門徒衆多,傳播很盛,而北道由此消沈了。現在從菩提留支著《金剛般若經論》(解釋世親著的《金剛經論》,通稱《金剛仙論》),可以窺知其學說的端倪。隋慧遠(523--592)著《大乘義章》可以說是南道派的基本概論。
地論師是依《十地經論》主張如來藏緣起之說的。但是北道派計黎耶以爲依持,也就是黎耶生一切法;南道派計真如以爲依持,也就是法性生一切法(《法華玄義釋簽》卷叁十四、《法華文句記》卷七)。地論師以《十地經論》所說阿黎耶識、阿陀那識及無明等義,以爲叁界虛妄,但是一心所作。以阿黎耶識與《楞伽》所說如來藏心、《涅槃》所說佛性相同,名爲真常淨識;而以阿陀那以下七識爲妄識,而阿陀那識名爲無明識體是無明癡暗之心。阿陀那識滅,便證人阿黎耶真識。真識之中又分爲二:“一阿摩羅識,此雲無垢,亦曰本淨,就真論真,真體常淨,故曰無垢。二阿黎耶識,此雲無沒,既前真心隨妄流轉,體無失壞,故曰無沒。”(《大乘義章》節叁)南北兩道以此興爭。
又南道立四宗,北道立五宗。四宗是:一因緣宗,指毗昙說六因四緣等;二假名宗,指《成論》說叁假等;叁诳相宗,亦名不真宗,指《大品》、《叁論》等,明一切法不真實;四常宗,一名真實宗,指《涅槃》、《華嚴》等說常住佛性,湛然本有也。五宗者于四宗外別立《華嚴》爲法界宗,明法界自在無礙法門。
其後當梁陳之世有真谛(546--569)在南方傳播瑜伽學說,其譯品有《攝大乘論世親釋》和世親著《俱舍釋論》,流傳爲攝論師學派。真谛又譯有《大乘起信論》,後來成爲賢首宗重要典籍。
攝論師立九識義,以第八識(阿黎耶識)爲妄,第九識(阿摩羅識)爲真實。第八識是無記無明隨眠之識,亦名無沒識,九識乃名淨識。對治阿黎耶識,方得證人阿摩羅無垢識。第七阿陀那,此雲執持,執持第八爲我我所,惟有煩惱障而無法執,定不成佛。第八阿黎耶識自有叁種:一性黎耶有成佛義,二果報黎耶緣十八界,叁染汙阿黎耶緣真如境起四種謗,即是法執而無人執。第九阿摩羅識,此雲無垢識,真如爲體,于一真如又有二義:一所緣境,名爲真如及實際等;二能緣,又名無垢緣,亦名本覺(圓測《解深密經疏》卷十一),此即真如智。
由于漢地的地論師、攝論師、北道派、南道派各宗學說不同,議論紛纭,于是唐初玄奘決心于貞觀二年(628)由長安西行往印度去求學,尋訪《瑜伽師地論》以決定是非。往返經十七年,遍學了印度的中觀、瑜伽、大乘、小乘各派之學。回國以後專事翻譯,而以《成唯識論》爲根本。《成唯識論》是玄奘彙集印度各瑜伽師的《叁十唯識論》的注解而以護法的解釋爲主,糅合而成的。弟子窺基(632---682)親助翻譯,撰《成唯識論述記》和《唯識樞要》以及其他主要論疏。玄奘的後期譯場設在大慈恩寺,因此這學派稱爲慈恩宗。玄奘門下又有新羅的學人圓測(613---696),住在西明寺,其傳授與窺基不同。于《攝大乘論》,窺基必崇世親,圓測多取無性;于唯識義,窺基唯宗護法,圓測常依難陀。兩派之間頗有爭議。西明一派傳人新羅,創立了新羅的瑜伽學派。窺基弟子有慧沼(648--714),著《成唯識論了義燈》,沼傳智周(668--723),著《成唯識論演秘》。叁代相承,世稱唯識叁祖,而《樞要》、《了義燈》、《演秘》成爲研究唯識的寶鑰。智周以後,便逐漸消沈了。慈恩宗是特別以《解深密經》及《成唯識論》爲根據,成立其宗旨,以偏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攝一切染淨諸法;立五位而判有爲、無爲諸法;宣揚一切唯識之旨,說阿賴耶識爲根本識,含藏現行諸法種子,此種子轉變爲一切法。判如來一代聖教爲有教(小乘)、空教(中觀)、中道教(瑜伽),而本宗爲第叁時中道教。對一切衆生成佛之說主張有五種性之分,以明一乘真實,叁乘方便之義。
第十二節 二無我
性空無我是佛教基本理論之一,也是各宗共同的基本原則。佛教所說的無我或性空,當然不是斷滅的空而是生滅緣起的即有而空。因此各派佛教各有其獨特的名相,都是就無我的立場安立起來的,也就是用來說明無我的道理的。特別是瑜伽宗建立唯識的道理以說明一切世間善惡和出世間善的因果原由,更必須從無我來體會。否則是會誤人歧途的。在《解深密經》卷一中:“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百法明門淪》在第一句就首先標出“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然後才解釋心王、心所有法、色法等法相,可見研究瑜伽宗的學說,必須首先了知無我的道理,而且處處從無我去體會種種法相,方能有所入處,否則是會流入迷誤之途的。
二無我是人無我,法無我。人無我是古舊譯,人的梵音補特伽羅,義爲“數取趣”。趣指生死輪回的六道。凡夫由于起惑造業而數數趣于六道的生死,所以名爲補特伽羅,這就包括六道的有情。古譯爲人,含義不盡。人無我是說雖有數數起惑造業,輪回六道而實無有常恒而主宰的個體。所以經中說,“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法無我是總指一切事物都無實體。在佛教中說一切事物只是由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集會而成。因此唯有五蘊、十二人、十八界是實法,其余都是假法。而這實法也各各由因緣所成而無常恒的自體,便是法無我。正因爲一切凡夫有人我見和法我見,所以佛教針對這兩種我見而說明二無我。
凡夫的人我見和法我見又各有兩種:一是俱生我見,二是分別我見。第一俱生我見又有兩種:一是常相續的,這就是第七識緣第八識見分以爲自我;二是有間斷的,這就是第六意識緣第八識變現的五蘊相,或總或別執爲自我。這兩種我見是與身俱生,不待學習,任運而起,一切人恒有,所以名爲俱生我見。這兩種我見很難斷除,只有登地以上菩薩經常修習空觀才能逐漸斷除。第二分別我見也有兩種:一是由于錯誤的理論所解釋的人生,起心計較思考以爲自我;二是由于錯誤的理論所說的我相(靈魂等),起心計較思考以爲自我。這兩種我見不是與身俱生而是由于學習了錯誤的理論和錯誤的思考才生起的,所以名爲分別我見。這兩種我見容易斷除,人初地時見到二空(人空、法空)所顯真如,便能斷除。研究瑜伽宗唯識的道理,如若不從二無我去體會,便要生起誤解,增長分別我見。
人無我也名爲人空,法無我也名爲法空。人空又名爲生空,也就是因爲人的名稱不能包括六趣,所以用“生”來總攝六趣,也就是“數取趣”的別譯。人我見與法我見也簡稱“我執”與“法執”。人我見是煩惱障的根本。由于人我見是起一切根本煩惱和隨煩惱,擾惱人心,能障涅槃。法我見是所知障的根本。由于法我見起無明、疑、愛、惡、憎等覆蔽所知,令成顛倒,能障菩提。俱生的我執與法執是修道所斷,分別的我執與法執是見道所斷。又人我見淺,法我見深。人我見必定依法我見起,而悟解人空,未必能悟解法空。
佛教的修學以破除分別的我見而得見真如法性爲第一步。瑜伽宗在佛教中有“大乘有宗”之稱,所安立的種種法相易引起誤會而增長分別我見。因此修學瑜伽宗必須強調貫徹二無我的精神,方能正確體會也。
第十叁節 阿賴耶識
佛教修學的目的,是要體證宇宙人生的總體,而這總體必然是因果循環與性空無我的統一體現。各宗派所推尋的極則都是以這總體爲歸宿的。中觀宗稱此總體爲諸法實相,瑜伽宗稱稱之爲阿賴耶識,天臺宗稱之爲一念叁千,賢首宗稱之爲十玄門,實際是一致的。
瑜伽宗的根本主張是“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就是說:宇宙人生一切都是由識所變現的,總有八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而變現一切的主…
《八宗概要 第二章 瑜伽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