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灌佛经疏▪P2

  ..续本文上一页

  宗谓宗要,一经起修之要门。趣谓归趣,修行所归之意致。佛道是果,此果由于无量功德之所庄严,灭除诸苦,与无上乐。如经云“累劫积德乃至自致为王太子,及太子得成佛道”等。又云“当念十方诸佛功德善业,以香华杂物浴佛形像者,所愿皆得”等,是故以福德胜果为趣也。经云“信向佛道,欲求度脱,持种种香花浴佛形像”等,是故以依信成行,勤修净业为宗也。

  七,具释经题目者,诸经得名有其十种,或以人为名,或以法为名。人有四殊,法有六别。四殊者:一、从请人得名,如《思益梵天所问经》等。二、就能说人,如《无尽意菩萨经》等。三、依所为人,如《须达拿优填王经》等。四、依所说人,如《金色童子经》等。六别者:一、体,如《般若经》等。二、用,如《神足经》等。三、因行,如《正恭敬经》等。四、因位,如《十住经》等。五、果,如《涅槃经》等。六、喻,如《大云经》、《宝积经》等。或补或单,其类繁广,今此经名,人法双举。言佛说者,能说人也。言灌佛者,因地行也。经者,梵云修多罗,《杂心》第八《修多罗品》云:“修多罗者,凡有五义:一曰出生,出生诸义故。二日涌泉,义味无尽故。三日显示,显示诸义故。四曰绳墨,辨诸邪正故。五日结鬘,贯穿诸法故。”总此五义,不出贯摄。故《佛地论》第一云:“能贯能摄,故名为经。以佛圣教贯穿摄持,所应说义所化生故。”今顺此方典诰,目之为经,亦以经能持纬、如线结鬘故。

  八,明部类传译者,浴像经典于藏经中总有四本六译,其中五存一阙。一、《般泥洹后灌腊经》,一名《四辈灌腊经》,亦直云《灌腊经》,西晋三藏竺法护译,此为单本,说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浴佛陈供之法。二、《灌佛形像经》,亦云《四月八日灌经》,或直云《灌经》,西晋沙门释法炬译。三、《摩诃刹头经》,亦名《灌佛形像经》,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此二经同本异译,说四月八日灌沐佛像功德仪轨。四、《佛说浴像功德经》,唐天竺三藏宝思惟译。五、《浴像功德经》,唐三藏义净译。此二经同本异译,佛酬清净慧菩萨之问,说平时供养中浴像功德及仪轨。以上五经并存。六、《浴佛功德经》,失译,附刘宋录,今既阙本,莫详同异。今所释者,即第二法矩法师所译本也。

  九,辨文义分齐者,略显八义。所以者何

  谓依经正宗分开为八故,为显八正道故。一、三宝功德门。谓如《仁王经》云:“佛法众海三宝藏,无量功德于中藏。”是故经初云“人身难得,无为道亦然,佛世难值”也。如是知者是名正见。二、五分法身门。谓本觉理性,诸佛众生之所同具,诸佛同契证此本觉理故。经言十方诸佛“同出生”、“同出家”、“同成佛”、“同涅架”也,如是觉者是名正思惟。复次经云以“五色水”灌像者,为表五分法身义也。五分有二:一、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五。初,青色为解脱,所谓大空,具一切色,而不为一切色所染污故。二、赤色为慧,谓一切如来自然净慧光明,利益恒沙无边福德聚,威德自在如大火聚故。三、白色为定,谓一切如来三摩地智定水澄明,大悲饶益一切众生故。四、黄色为戒,谓如《璎珞本业经》云:“一切众生初人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如彼大地为一切物所出生故。五、玄色谓解脱知见,谓如来慧风能除一切障盖、烦恼游尘,令证涅架清凉法性故。所以如是次第者,为显行因证立、证藉行成、平等因果、自在融摄故。二,法界体性智乃至成所作智为五。法界体性智周遍法界,广大无边,犹如虚空,容含万家,无所不至,是为青色。平等性智以智慧火焚烧一切忘想差别,使为平等一如,是为赤色。妙观察智以大悲水利益众生,使得清凉无染,安立于无上菩提,是为白色。大圆镜智,菩提心王,是为黄色。成作所智以自在风力调伏无边有情界,是为玄色。三、万德吉祥门。谓经言至心念佛无量功德之力。《智度论》七云:“菩萨念佛故,得人佛道中。”又云“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诸余三昧无如此者。是故浴佛香水,沾洒身上,并饮少多,能令身中烦恼消薄也。如是念者名为正语,如是作者名为正业。四、修敬通济门。谓如来福智不可思议,设有修敬得第一福。如经云:“以香花杂物浴佛形像者,所愿皆得。”是名正命。五、发菩提心门。菩提心者,觉悟义也,以四弘誓愿上求佛果,下化众生。如经云“欲求如佛”可得,“欲求菩萨”教授人民具相可得等,是谓正精进。六、顿超无生门。谓经云“浴佛形像”,疾得佛泥洹道。所以者何

  谓唯一心现,无定性故;缘起相由,互融摄故;诸法虚假,如影像故,是谓正定。七、施愿满足门。谓经言以香华、缯幡上佛,“自得其福”。所以者何

  以三轮净故,安住最胜心、供养十方佛故,是名正念。八、万善同归门。谓菩萨万行摄于六度,如是一一行各各具足一切行,一一度各各具足一切度。故经云“累功”乃至“智慧”,自能得作佛等,即是八正各各互摄也。

  十,随文句解释者,则有三分: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分之兴,道安高判,冥符西域,今古同遵。初序分中,诸经多有二序:一、证信序,谓说时、方、人,令物生信故。二、发起序,谓光明生起,方说正宗故。今此经缺无初序者,经首云尔时等,以《观世音经》例之,应是别出大部也。发起序分为四:一、时节,二、标主,三、简机,四、诫听。

  尔时

  一、“尔时”者,“尔”言即也。诸佛如来不空说法,有四悉檀因缘,尔乃为说。正是敷演四悉檀时,故言“尔时”也。“时”义有三:一日迦罗,华言实时,谓日、夜、年、月等,一切诸法作业依故。毗尼结戒明止作义,故言迦罗时,如非时食等。二日三摩耶,华言假时,谓邪见人言一切天地好丑,皆以时为因。然三世无相,法无实故。证信序中三摩耶时,如“如是我闻一时”也。三发起序中约机教言,圣者非应而应以赴机,受者非感而感以得益。妙应所说,妙机所感,感应道交,无非中道,故言“尔时”。如言“尔时世尊食时”、“尔时佛告舍利佛”等也。

  佛告

  二、标主者,即“佛告”也。“佛”者,梵语佛陀,此云觉者。觉义有序:一、自觉,谓双觉事理,了知我空,拣异凡夫。二、觉他法空,拣异二乘。三、觉满俱空,究意妙觉,拣异菩萨。若禅观说,亦云离心名自觉,离色名觉他,心色俱离名觉满。以心体离念名本觉故。“告”者,说示也。如来以三事教化,身业现化名神通轮,定学也;口业说法名正教轮,慧学也;意业鉴机名记心轮,戒学也。定学灭苦,慧学灭惑,戒学灭业。众生依惑作业,依业感苦,是故教化,诫告为先。

  摩诃刹头、诸天人民

  三、简机者,即“摩诃刹头、诸天人民”也。此有二:一、约凡圣,二、约五道。”“摩诃刹头”,亦云“摩诃萨埵,此简凡也。“摩诃”此云大,谓自体宽广、周遍包含故。又有多义、胜义、妙义、不可思议之义。“萨埵”此云众生,或名勇心。《大智度论》卷五云:“此人心能为大事,不退不还,大勇心故,名为摩诃萨埵。”复次多众生中起大慈大悲,成立大乘,能行大道,得最大处,故名摩诃萨埵。”乃至广说。约言之,即是初发菩提心相也。信不成就未发心者,佛不为说。何以故

  增疑悔故,生诽谤故,起爱慢故。言“诸天人民”者,此简难也。五道之中,三途苦难逼迫身心,人天二趣善果妙胜故。地狱苦具逼害,无观无利;畜道久蕴愚情,夭沈慧性;鬼道恐怯多畏,饥渴虚羸。此三障重,隔不通故。天报清净,所受自然,光明自在,妙乐最胜;人报聪明,多念恩义,能别虚实,能持教法。此二报慧利,圣道器故。

  皆一心听

  四、诫听者,即“皆一心听”也。云何“一心”

  谓信心专注、更无异念也。何以故

  心在定时,无依无著,三慧圆具,四眼开明,得见谛理。若非“一心”,则前思后觉,忆想颠倒,心有生灭,不入实相故。上来序分竟。

  自下正宗分为八:一、正觉因果,二、佛佛道同,三、诫示浴像,四、信行尊证,五、浴像功德,六、疾得佛道,七、总明三供,八、兼明六度。

  初,正觉因果有七:一、赞三宝,二、明施度,三、明生时,四、明生相,五、明地动,六、明天浴,七、明法化。今初。

  佛言:人身难得,无为道亦然,佛世难值。

  “人身”者即僧义,“无为道”即法义,“佛世”即佛义,“难得”、“难值”即宝义。先明三宝者,一、发生信心故。若于三宝生顺信已,方兴妙供求正觉故。二、十信通圆故。若除阐提不信障已,方发大愿兴胜行故。何以僧宝中言“人身难得”

  就同体中,一切有情性上,本有恒沙德用,不相乖违,一味清净。又复性相无碍,一人一切,一切入一,交涉参入,凡圣同然,此僧宝也。同体虽具,三恶道中不能兴起观行,是故无有住持无相二种三宝;无色界五色不可教化,无有威力;色界味著禅定,无厌恶心,不能庄严无上菩提;欲天妙五欲多,体非明净,易生贪爱,是故此三非宝;唯有人中得修道业,最尊最上。又复诸佛唯出人间,是故“人身难得”,明僧宝也。法宝中言“无为道”者,性本寂灭而不坏相,尽未来际,相虽千差而不异性,周遍法界,性相无碍,究竟轨持。如是之法,约教则最为希有,约理则明净无染,约行则具大威德,约果则具足庄严,约住持言则最尊最上,约别相言则无有改易,是故为法宝也。佛宝中言“佛世”者,“世”是可破坏义、有迁流义,是则有三:一、众生世间,谓众生业报、声闻、独觉、菩萨也。二、器世间,谓国土也。三、智正觉世间,谓如来智法虚空也。如是性灵自觉,当体圆明,融三世间,具足十身,常寂光土,遍一切处,故云佛世也。

  吾本从阿僧祗劫时,身为白衣,累功积德,每生自克,展转五道,不贪财宝,弃身施与,无所爱惜,自致为王太子。

  此第二明施度也。如来万行摄归六度,六度之中施为首…

《佛说灌佛经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唯识主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