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P12

  ..续本文上一页识成立了唯识无义的道理。

  

  丙、成就四智成无义

  「诸义现前分明显现而非是有,云何可知?」

  「所知相」这第三章,第一项是「出体相」,第二项是「广成唯识」,这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明一切无义成唯识」,第二科「安立三相成唯识」,第三科「成就四智成无义」。现在第三科「成就四智成无义」,如果你成就了这四种智慧呢?你就会觉悟了唯识无义的道理了。

  这里面先提出这个问题,「诸义现前分明显现」。这个「诸义」就是一切的境界,我们的明了性的心所缘念的一切境界都叫做「义」。这些义在我们的识上面,在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现前分明显现」,显现在我们的识的前面是非常的分明的,一点也不含糊的。这话的意思就是真实是有这么一件事的。「而非是有,云何可知?」可是在唯识无义的道理上看,是没有的,这一切义都是没有的。这是一个很相反的事情,有而说没有,那么这样的道理「云何可知?」,怎么样才能正确地认识这件事,叫我一点也不疑惑,是没有这件事?这是提出这个问题。

  

  「如世尊言:若诸菩萨成就四法,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

  如世尊说,这个文印顺老法师他说就是《阿毗达磨大乘经》里面说。佛说过「若诸菩萨」他经过一番的努力,他成就了四种殊胜的法,殊胜的功德,也就是四种智,他就能随顺觉悟了一切是唯识,离开了识是没有义的,这件事就明白了。这是标出来,底下一一的解释。

  

  「一者、成就相违识相智,如饿鬼旁生及诸天人,同于一事,见彼所识有差别故。」

  四种智,现在第一种叫做「相违识相智」。这个「相违」就是互相违反,这互相违反的意思就是:若有你的时候就没有我,若有我的时候就是没有你,那叫做相违。「识」呢?相违的人的识,相违的众生的识。「相」,这个识的生起,也要有一个所缘相,要有一个所缘境这个识才能生起,所以叫做「相」。这个「智」就是通达所缘的相,也就是相违的相是识所变现的,他本身是一无所有的,那就叫做「智」。成就了这样的相违识相智,你也就会知道唯识无义的道理的,这底下就解释这个相违识相智。

  「如饿鬼旁生及诸天人」,这个饿鬼有什么事情呢?譬如说这里有一个河流,这个饿鬼看见河流里面都是脓血,或者看见是猛火,他没有看见有水。若「旁生」呢,在水里面居住生活的这些众生叫做「旁生」,就是水里面的鱼他看见的是他居住的房舍,是他居住的地方,是他来往的道路,他没看见是脓血是猛火,没看见这个。「及诸天人」,天上的人若看见这个河流呢,看见这里是七宝庄严的大地,而不看见是脓血这些东西,不看见这个。若是我们人间的人看见呢,那是清冷的水,是流水,我们只看见流水,没看见他是七宝庄严的地,也不看见有猛火,也不看见有脓血。就是,我们只看见我们所看见的境界,其他的众生看见的,我们不看见,所以叫「相连识」,这个能见的是识,彼此是相违的。

  「同于一事,见彼所识有差别故」,这样不同的众生,同在一件事上面看见「彼所识」的境界不一样,有差别。那么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是不真实,我们看见那个流水不是真实的流水,诸天看见的那个七宝庄严的地也不真实,饿鬼所看见的脓血也是不真实,都是自己内心的业力所变现,自己内心的种子所变现,也就是唯心所变。这些唯心所变的境界都不真实,所以互相不障碍,互相不妨碍。若是真实的,我们看见真实是水,离开了我们的心,有水自己的体性的话,是真实的,那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七宝庄严的地,也不可能成为是脓血了,就不可能了,他就是有障碍了。因为不真实,只是我们自己看见是那样子,实在没有那个水本身的体性的。这样子,它对其他众生所见的就无妨碍,所以从这件事,也就可以证明「唯识无义」,只是我们众生自己内心的分别,而那件事并不真实,所以这叫做「相违识相智」,是这样意思。

  

  「二者、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

  这是第二种智慧,这个智慧,就是外面的境界若是不像我们所见的那样子,不像我们所见闻觉知的那样的境界,都是不真实的,都是没有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识还会生起活动呢?有这样的意味。那么成就了「无所缘识现可得智」,这表示,虽然外面的境界不真实,我们的心也能生起活动的,表示这个意思。

  「无所缘」,没有我们识所缘的境界,没有。但是我们的识还是很明了、很分明地有境界可得,有很分明显现的境界可得,可以缘念的,还是这样子的。这件事就是这么一种境界。怎么知道「无所缘」而「识现可得」呢?怎么知道呢?

  

  「如过去未来梦影缘中有所得故。」

  「如过去」,譬如说是过去的事情,就是不是现在。按现在来看,过去的事情已经没有了,未来的事情还没出现也是没有,但是我们的心在忆念思想过去的事,想未来的事,就像现在一样,所以也还是「无所缘」还「识现可得」,所以不真实。过去的事情现在没有了,我们在忆念过去的事情,是不真实的,但是我们的心能在上面活动,所以「无所缘」还「识现可得」。那么从这上面也可以知道「唯识无义」,也可以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叫做「智」。

  这是说「过去未来」是个「梦」,梦中的境界也是不真实的。但我们在梦中的时候,这个心随境转,也有种种的分别,所以「无所缘」还「识现可得」。这个「影」,水里面的月影或者镜中的影像,也是不真实,但是「无所缘识现可得」。所以不真实,但是我们的心也能够在上面活动,「识现可得」。这么多的所缘境里面,「过去未来梦影缘中有所得故」,这么多的所缘境里面,我们的识现可得,还能得到种种的所缘境,起种种的分别的,所以虽然是有分别,也还可以觉悟「唯识无义」的道理的,只是内心的分别,所分别的境界没有独立的自体的,所以叫做「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

  

  「三者、成就应离功用无颠倒智,」

  这是第三个智慧。「应离功用无颠倒智」,这话什么意思呢?譬如说圣人的智慧是无颠倒的智慧,就是他的智在所缘的境界上观察的时候是非常正确的,一点也不错误,所以叫做「无颠倒智」。圣人的这个无颠倒的智慧,是要经过一个长时期的学习修行才成就的,那就是要有功用,因功用而成就无颠倒智。若是我们凡夫分别心所缘的一切境界都是正确的,我们凡夫的分别心所见到的一切境界不是「唯识无义」,不是无义,而都是有真实性的,一切境界都是有真实性的。这样讲,那就是「应离功用无颠倒智」了,就不需要修行、不需要用功长时期地去学习佛法、修学戒定慧,要用功才成就不颠倒智,不用了,不需要用功这无颠倒智就成就了。

  

  「如有义中能缘义识应无颠倒,不由功用知真实故。」

  这底下解释这个「应离功用无颠倒智」。「如有义中」,如果我们的分别心认为一切义都有真实性的话,在这样的境界里面,「能缘义识」,能缘虑一切义的这个分别心,这个分别心就是我们的执着心,这个, , 执着心所执着的境界都是对的。「应无颠倒」,我们都是一点错误也没有。这样说,那就「不由功用知真实故」,不需要去用功、去修行,我们的智慧就是无颠倒智,就是真实的智慧了,那我们就应该得解脱了,得大自在了。事实上不是,我们处处都有很多的苦恼的境界,就是犯了很多的错误,没有成就无颠倒智,那也就可以证明,我们认为「一切境界都是真实的,不是唯识无义」是不对的,就可以反面地证明这件事,我们的分别心是错了,那还是「唯识无义」才是对的,这样意思。

  

  「四者、成就三种胜智随转妙智,」

  四种智慧,现在是第四种。第四种里面有三种殊胜的智慧,这种智慧叫做「随转妙智」,就是一切境界随心转变,你要怎么样改变他,他随你的心意就改变了,这种妙智慧。这种妙智慧是有三种。

  

  「何等为三?一、得心自在一切菩萨,得静虑者,随胜解力诸义显现。」

  「得心自在一切菩萨」就是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经过了一个时期的修行,得心自在了,就是他的心在一切境界上都是自在的,就是境随心转叫「自在」。没有说他究竟是凡夫是圣人?没说,没提。

  「得静虑者」,前面说菩萨,这底下说「得静虑」就指声闻缘觉了,声闻缘觉得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高深的禅定的人。「随胜解力」,这个一切得心自在的菩萨,得静虑的声闻缘觉的这些人,「随胜解力」,随顺他有力量的观想的力;强力的观想,叫做胜解,就是他心里面的思想是非常有力量的。「诸义显现」,他心里怎么想,这个境界就怎么样变现。譬如现在这个大地,他心里想这个大地都是水,那这个大地就变成水了;这个大地都是猛火,那么大地就变成猛火了,这个境界随他的心去转变去,他有这种力量,「随胜解力诸义显现」。

  从这件事上看,若是外面的境界,是有真实的独立的体性的话,那怎么能够随心转变呢?那是不能的。他若是心的变现,他本身没有真实性呢,那你就可以转变。所以从能够「随胜解力诸义显现」来看,也可以知道是唯识无义的。当然这种事情,这是大修行人才有这种境界,我们没有修行的人是没有这种境界的。

  

  「二、得奢摩他修法观者,才作意时诸义显现。」

  这是第二种,随观察者的智慧而转的境界。「得奢摩他」,就是成就了奢摩他定的修行人。这个奢摩他的成就,最起码要得到未到地定,当然最好还是要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或者是无色界的四空定的前三种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都可以名之为奢摩他的。「修法观者」,成就了奢摩他的时候,在奢摩他里面修学佛法的观行,佛法的观察智慧,按照佛法去观察去。譬如说修四念处观,修无常观,或者修无我观,或者修诸法皆空的观察,或者修…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