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P11

  ..续本文上一页

  这底下似乎是一个伏难,隐藏在这里面有一个疑问,什么疑问呢?就是这个多识论者,前五识是依前五色根为所依。这个眼识依止眼根,耳识依止耳根,因此,因为前五根是物质的,所以前五识以物质的根为依止的时候,前五识不能分别,只能有个了别性,另外没有其他的,没有分别。你现在说你不承认有个独立的前五识,你认为就是一个意识,意识要以前五根为依止,那么意识不能分别了吧!是不是有这种情形呢?这里面有这个问题。所以这里头说:「又于一切所依转时」,这个一意识这位论师,他不同意这个说法,他这个意识以一切所依,以前五根为所依转的时候。「似种种相二影像转」,他是能现出来种种分别的,这第六识,他是有分别,是各式各样的心分别形像出来的。那似种种相的二影像转,「二影像」是什么?「谓唯义影像,及分别影像」,「义影像」就是所分别的境界,「分别影像」就是能分别义影像的那个能分别者;就是也是一个见分,一个相分了。这表示他还是有分别。这是解释这个疑难。

  

  「又一切处亦似所触影像而转,有色界中,即此意识依止身故,如余色根依止于身。」

  前面这一段文,这一意识师的说法,就是意识向外面攀缘的时候,就名为五识。这底下是向内里面的事情,不是向外攀缘。「又一切处亦似所触影像而转」,这个「一切处」是什么呢?就是在欲界,或者在色界,叫做一切处。一切处的时候是在禅定里面。世亲菩萨的解释和无性菩萨的解释,说这个第六意识在禅定里面的时候。「亦似所触影像而转」,这个入在禅定里面有什么事情呢?入在禅定的时候前五识不动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不动。前五识不动,其中有一个身识有点问题。我们不入定的人,我感觉身上痛,什么地方痛,那是身识的作用,有各式各样的感觉。现在入定的时候,是身识不动了,假使入定有轻安乐,会感觉到乐,那是谁呢?就是第六意识的作用,所以说「亦似所触影像而转」。这个第六意识若在定里面呢,他能够有相似的所触到的境界的影像的活动。就是你接触到冷暖的境界,那个禅定里面的第六意识就取代了身识的作用,他也能感觉到,有这个作用。这个话里面,就表示他有阿陀那识的作用,有这个意味。

  「有色界中,即此意识依止身故」,说是入定了,第六意识有相似的所触影像而转的作用,这所触的影像是相似。因为这个所触的影像是本质,第六意识有了感觉就变成影像了,这个影像和本质是相似的,所以叫「似所触影像而转」。什么道理会这样子呢?「有色界中,即此意识依止身故」,若在无色界里面那没有前五根,没有身根的存在,那就不要说,现在有色界的世界里,「即此意识依止身故」,就是这个意识以身根为依止,所以身所感受到的事情,这个意识都能感受到,就能感受到。所以「即此意识依止身故」。

  「如余色根依止于身」,这底下举下一个例子,譬如说这个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这前五根都是依止在身体上。依止这个身体的时候,身体若是特别地健康,你前五识、前五根都好;如果身体被破坏了,你前五识、前五根也受到影响。那么现在这个意识依止身故「如余色根依止于身」,也是这样子。这个意识他依止身根的时候,也同他共安危,危险的时候大家都不对劲,如果特别安乐的时候大家都很好。那么这就是那个阿陀那识能执受根身的意思。那么这样表示什么呢?表示第六意识若向外攀缘的时候,就有前五识;若内里面呢,他能执受根身,就变成阿陀那识了。这样说,就是阿陀那识在内了,那么加上个末那识,前六识,那就是八识都具足了。这个一意识师,他所讲的一意识,就是这样的情形的,那里面有这样情形,把阿赖耶识也包括在内了,有这种意思。

  

  B、引经证成一意识

  「此中有颂:若远行,独行,无身寐于窟,调此难调心,我说真梵志。」

  这底下一意识师引出三个圣教,引圣教做证明,他的一意识的主张是对的。就是,我说一意识你不相信,但这是佛说的,是这样意思。「若远行,独行」,这是《法句经》上有这个颂。「若远行,独行」,这个「远行」是什么?就是『游历一切所识境故』,他一切所识的境界他都能去,能到很远的地方去;就是一切时一切处,他都能随心所欲地到那儿去观察思惟的,这意识的活动范围很广大的,所以叫「远行」。「独行」呢?没有伴侣,就是只是一个意识,另外没有前五识,所以叫「独行」。

  「无身寐于窟」,「无身」呢,就是这个意识他只是个明了性,他没有地水火风的这种形相,所以叫无身。「寐于窟」,这个「窟」就是这个四大的身体叫做「窟」,这意识就隐藏在这里头,隐藏在身体里面,以身为他的依止处。「调此难调心,我说真梵志」,这个意识他很多无量无边的贪瞋痴的烦恼都在这里,和他在一起活动,所以他的脾气很坏。「调此难调心」,若是有人能发心使令那不容易清净的这个心,你能调伏叫他清净,「我说真梵志」,这个「我」指佛说,佛说这个人他是真实的梵志。「梵志」,就是清净的修行人叫「梵志」。

  

  「又如经言:如是五根所行境界,意各能受,意为彼依。」

  印顺老法师说,这是《中阿含经》里面的文。「如是五根所行境界」,就是我们这个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五根所活动的境界。「意各能受」,五根所活动,眼根在色上活动,乃至身根在触境上活动,这一切活动的情况「意各能受」,这个意,第六意识,他都能一样一样都能领受,就是他能够统一一切心识的活动,他能统一起来。你活动了的时候,他能把你活动的结果都统一起来,这是一个作用。

  「意为彼依」,前五识、前五根若是去取境、去活动的时候,还要以「意」为他的依止,他才能活动的。「意」为彼前五根活动的依止处,若不为他做依止的时候,前五根就不能活动,你要活动的时候要得到他的许可,「意为彼依」。活动的结果呢,他能统一起来。这可见,这一部经上,把这个「意」是心识的一个最根本的地方,最根本的识了,这好象也有一个阿赖耶识的味道。

  

  「又如所说十二处中,说六识身皆名意处。」

  前面说「五根所行境界,意各能受,意为彼依」,这也表示,只是一个意识,有这个意思。现在这又引这一部经上说,这是常说的地方。「十二处中,说六识身皆名意处」,「十二处」就是外六处和内六处,外六处:色声香味触法,内六处:眼耳鼻舌身意。这上面没有说到六识,若说十八界就是还有一个六识,十二处里面没有说到六识,那怎么回事情呢?你不要着急!「六识身皆名意处」,那六个识就在那个内六处的意处里面,在那里面包含了,就统一在那意处里面了。这表示,不是有六个识,就是一个一意识。就是一个意处,意处里面发出一个意识,意识就是六个识,统一了六识了。那么他引这个文证明只是一个意识,引佛言引圣教为证,来成立一个意识的主张。

  

  二、约本识因果成唯识

  「若处安立阿赖耶识识为义识,应知此中余一切识是其相识,若意识识及所依止是其见识。」

  这是第二段「约本识因果成唯识」,前面是「约转识能所成唯识」,这是「约本识」就约阿赖耶识。前面一意识这个说法就到这里为止,到这里为止的时候,这个一意识的说法究竟是正统的说法呢?是正知正见的说法呢?是说的不合道理呢?这无著菩萨没表示意见,这上面就这样说完就不说了,那么这表示无著菩萨没有否认他的说法,有多少同意的态度。

  「若处安立阿赖耶识识为义识」,前面是约转识说,这底下约本识,约阿赖耶识说。若一个地方安立了阿赖耶识识为义识。这个「义识」的义怎么讲呢?这个《摄大乘论》无性菩萨他解释,这「义」是因的意思,因果的因,因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有相识和见识,就是阿赖耶识为相识、见识的因,相识、见识因一切种子的阿赖耶识而有,所以他是因,可以这样解释。但是,为什么叫做「义」呢?印顺老法师解释,阿赖耶识的种子是因为你的执着心执着一切法的熏习而才有这么多的种子的,是名为「义」,这么样解释这个义。

  「应知此中余一切识是其相识」,前面解释二相的时候,就是前六识有相识、见识。这个阿赖耶识怎么叫相识?怎么叫见识?在这里才说到。「余一切识是其相识」,就是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这一切识是阿赖耶识的相,是「相识」。

  「若意识识及所依止」,这个「意识识」就是前六识。「及所依止」呢,就是末那识,染污的末那识,末那识是意识的依止处,那么加起来就是七个识。这七识呢,「是其见识」,是阿赖耶识的见识。

  

  「由彼相识是此见识生缘相故,似义现时能作见识生依止事。」

  这底下解释相、见的含义,怎么叫做「相识」呢?「由彼相识是此见识生缘相故」,这个相识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和眼耳鼻舌身。这个「相识」什么理由叫做相识呢?「是此见识生缘相故」,是这个六识和末那识这个见识生起的所缘相。这个「相」有个所缘相的意思,是所缘的境界,叫做「相」,生起的所缘相。

  「似义现时能作见识生依止事」,这个「相」还有个依止的意思,这个「似义」显现的时候,似义显现也是从阿赖耶识的种子现出来,他现的时候,「能作见识生依止事」,能作那七个识生起的依止,你没有这个依止还不能生起的。这样这个「相」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所缘相的意思,一个是依止的意思,所以叫做「相识」。那么「见识」这地方没解释。「见识」是了别的意思,了别这个所缘相。那么这样这个相识也好,见识也好,是以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为因而现起,所以阿赖耶识是根本识。这样,用阿赖耶识来统一一切识,所以成立唯识无义的道理。

  

  「如是名为安立诸识成唯识性。」

  前面这一大段,这就叫做安立诸…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