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就现出两件事,哪两件事?「有相有见」,就是一分现出来是相识,一分现出来是见识。虽然都是识而没有义,但是识若一动的时候,就有相、有见的这两种识的差别,有相识、有见识的差别。这明了性他一动的时候,就有能分别、有所分别的这两种差别,所以是「由二性」,二性就是相和见,相和见也都是识,是这样情形。心若一动,他就会有两类,就会有能分别、所分别的不同。
「三、由种种」,第三个情形是由种种说,就是各式各样的情形。「种种行相而生起故」,说是有相、有见,里面那个情形,能分别的识和所分别的识互相一接触的时候,一动的时候,里面是各式各样的情形都出现了,种种的活动的相貌都现出来了,很多很多的差别的。就是从这三方面来成立「诸识成唯识性」,其实这是标出来,底下才解释。
「所以者何?」
说是「由三相成唯识」,这所以然是什么呢?底下解释。
「此一切识无有义故,得成唯识。」
这是第一个。这「一切识」,或者说是十一个识,包括十一个识;或者说这个识遍缘一切境界的时候,而一切所缘境都是没有义的。「得成立唯识」,唯识无义的道理就可以成立了。而那个「义」前面也说过,大略的说就是两个义:一个是我执,一个是法执。执着有个我,在这个色受想行识里面有一个常恒住的我,这个常恒住的我只是似义显现而已,并不是真实有我。其余的一切法,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十八界的一切法也都是似义显现,而不是真实的。就是一个我空,一个法空了。那么「无有义」,就是空了,就是我空、法空。「此一切识无有义故」,得成立唯识的。这是解释第一个:「由唯识,无有义故」。
「有相见故,得成二种:」
第二个是「由二性,有相有见二识别故」,这底下解释。「有相见故,得成二种」识,「得成二种」就是前面说那二性,这里说二种。
「若眼等识,以色等识为相,以眼识识为见;乃至以身识识为见;」
这是说「由二性」,指前五识来说。「若眼等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前五识。这五识他怎么样地有相有见呢?「以色等识为相」。譬如说眼识他就以色境,色境也是识,为他的所缘相,眼识以色为所缘。「以眼识识为见」,那个眼识的识他是属于见。这个眼识若一动的时候,就会现出来所缘相,就是有所缘相。耳识呢?耳识识为见,声音为他的所缘相。乃至身识,乃至以身识识为见,那个触是身所缘的相。了别触境的就是身识识,所了别的触就是相。这样说,「由二性,有相有见二识别故」就指前五识说的,前五识对五种尘来说的。
「若意识,以一切眼为最初,法为最后诸识为相,以意识识为见。」
这个意识可是不同了。若是第六意识,他的相、他的见是怎么样情形呢?「以一切眼为最初」,就是他是以一切的所缘境界都包括在内了。若是举出来,「眼为最初」,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十二个识。这十二个识,「一切眼为最初,法为最后诸识」,这么多的识就是十二个识,为意识的所缘相。「以意识识为见」,他去缘虑十二个识的相,他缘的境界这么广大。以意识识为他的见,是他的见识。
「由此意识有分别故,似一切识而生起故。」
前面眼识只能以色为相,眼识识为见,局限于那一定的境界,乃至身识一定是以触为相,以身识识为见,各有他本身的特别的所缘境,彼此不相通容的。眼识只能缘色相而不可以去听声音的,耳识只能够听声音而不可以去见色相的,这前五识各有各特别的所缘境。而意识不是,意识是统括一切的,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一切一切都是他的所缘相,因为什么会这样子呢?「由此意识有分别故」,因为这个第六意识他有分别。前五识就是无分别,前五识有个自性的分别,因为这个识的自性就是一个明了性。譬如色法的自性,色法的自性是没有明了性的,就是他本身叫做自性。前五识的本身他只有个明了性,他不能够再去缘念过去的事情,缘念未来的事情,是善是恶是世间是出世间,无量无边的差别相他不能缘,他不能去有这么多的缘虑,他不能推想种种的事情,所以没有那个随念分别、计度分别两个都没有,只有个自性分别,所以说前五识是无分别。这第六意识可是不同了,他是有随念分别、有计度分别、有自性分别,他有这么多的分别,所以他的境界非常地广大。
「似一切识而生起故」,他这个分别的能力,他能似所有的识生起的现象,他都能办到。我们通常说眼识可以见色,耳识可以闻声,这个意识他也能见色也能闻声,前五识所缘的境界他都能缘。譬如我们不睡觉的时候,我们的眼识去缘一切色相,而同时意识也可以缘,这一剎那间眼识过去了,这个第六意识就缘他所见的色相,就有这个力量。譬如说我们眼识看见一朵花,但是眼识一剎那间过去了,意识还能继续能缘这个花,这个花都不在了,但第六意识还继续能缘,能把花的相貌显现在识里面,他继续能缘,其他的境界也是一样,或者善或者恶,种种事情都是这样子。尤其是做梦,做梦的时候你前五识都不动了,但是你在做梦的时候也见色闻声,那是谁?这都是第六意识,所以他「似一切识而生起故」,他能似眼识,好象是眼识的作用,他也能生起眼识的作用、耳识的作用,眼、耳、鼻、舌、身,前五识的作用他都能生起来,「似一切识而生起故」,所以他能够分别前五尘的境界,所以他所了别的境界是非常广大的。这是分别三个相:第一个是「由唯识」,第二个是「由二性」,第三个是「由种种」。这样说,意识他也是具足这三个:由唯识的义、由二性有相有见的义,他也具足。由种种,这就是第六识,这意识有种种的义。前面说「由种种,种种行相而生起故」,这个意识有这种作用。前五识,拿眼识为例,他所缘虑的色也有种种义,青黄赤白长短方圆,他也都能缘,但是没有名字就是了;眼识缘一切境界的时候没有名字,就是因为没有分别的关系。也有种种义,但是不如第六意识那么样的明显。
「此中有颂:唯识二种种,观者意能入,由悟入唯心,彼亦能伏离。」
这里面有一个颂,颂这件事,就是以三相安立唯识,颂这个三相。「唯识二种种」,这把前面那三相说出来,第一个是「由唯识」,第二个是「由二性」,第三个是「由种种」,把三相标出来。「观者意能入」,观者就是什么?就是修行人,他修止观的这个人。这位修行人,他就观察这三种成立唯识的相貌的意趣,观这三种唯识的意趣。「能入」,他就能够悟入唯识无义的道理,能悟入这一切法本身都是不可得的,只是一个虚妄分别心。「由悟入唯心」,由于这个修行人,他由奢摩他、毗钵舍那的专精思惟,他能契入了一切法只是一念心,离开了这一念心另外没有一切法可得,他能契入了这种真理的时候,契入了这是唯心无境,唯心无义。「彼亦能伏离」,再进一步呢?就是能把这个分别心也伏灭了,也远离了。
这个修唯识观的第一步,先观察唯识无义,识是有,义是没有的,先观察境空,所缘境是空无所有的,但有能分别的一念分别心,先这样子观察。第二步,再进一步,能观察的心也不可得,这样观察。等到相应了的时候,所分别不可得、能分别也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就契入平等法界了,契入了平等法界,远离了能、所的分别,这时候就是无生法忍了,是这样意思。但这样子说,若是在《中观论》上,修性空观,性空观它不需要去通过心,心也在所缘境之内,色法也好,心法也好,一切法都是自性空的,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呢?能观察一切法的智慧,这个般若的智慧,能观察的是这个智慧,他也是因缘所有是毕竟空的,这样观察。观察了一个时期,相应了的时候,也是远离了能所的分别,契入平等法界。这和唯识有这样不同的地方,有这样不同的意思。
2、约一意识者说2
A、约一意识成立唯识
「又于此中,有一类师说一意识,彼彼依转得彼彼名,」
前面是「约多识论者说」,就是这个识,约六个识来说,每一个识有自己的体性,那就是多识论者。这以下呢,「约一意识者说」,就是一个意识,不承认有六个识。这里面第一段,「约一意识成立唯识」,成立唯识的道理。
「又于此中,有一类师」,就是在唯识的学者里面,在这里面,有一类的法师,有一类的菩萨。「说一意识」,他说只有一个意识,没有前五识。那么怎么能够见色闻声呢?说是「彼彼依转得彼彼名」,就是这个意识依彼眼根的时候,去缘色相,就名为眼识。意识若依彼耳根,意识以耳根为所依的时候,现起分别,就去分别这个声音。意识依彼身根、舌根、眼耳鼻舌身,意识以前五根为依止的时候,去见色闻声,那就是前五识;前五识就是意识在活动,就是「得彼彼名」,就得彼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的名字的。就是前五识和第六识是一体的,不是独立的,是这样意思。那么这一类的学者,他的见解是这样的,他认为是这样的。
「如意思业名身语业。」
这引出一个譬喻,引出一件事来证明他说的对。「如意思业」,就像我们有身业、有语业、有意业。这个意业是什么呢?就是思,去思惟观察所缘境的时候,他决定了是这样子,那时候就叫思,就叫做意业。这个意业发动到身业去活动,那么这个时候思业就名为身业。若发动语言的时候,由意业去发动语言的时候,有了语言出现的时候,就名为语业了。实在呢,还是一个意业,所以身业、语业、意业这三个,实在只是一个意业。所以前六个识,实在只是一个意识,彼此是相通的,意思是相通的,是这样意思。那么用这个「意思业名身语业」来证明六个识只是一个意识,这样解释。
「又于一切所依转时,似种种相二影像转:谓唯义影像,及分别影像。」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