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P9

  ..续本文上一页的虚妄分别心,虚妄分别心是颠倒错乱的体性,他正是颠倒错乱的根本了。「应许为色识,及与非色识」,那个「乱相」你应该同意他是「色识」,这物质的色法的事情也是内心那个阿赖耶识的种子所变现的,所以也称之为识。「及与非色识」,就是那个「乱体」,他这种颠倒错乱他不是地水火风的物质,他是没有这种形相的,就但有个明了性的,所以他是「非色识」。这样就是两种识:一个色识,一个非色识;就是一个是「乱相」,一个是「乱体」。这两种识有什么关系呢?

  「若无余亦无」,若是没有这个色识,非色识也没有了。若没有非色识,色识也没有了,他们互相为依止的。因为我们的非色识,虚妄分别心一动的时候,那么就现出乱相来。如果大体上说,就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一切的器界,一切的境界,同时也变现出来根身,根身器界。因为有根身的关系,所以就会有识现出来。而这个识就是以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一切的境界做为所缘的境界,就是所缘缘。根身是增上缘,阿赖耶识变现的境界是所缘缘。这个依根去缘境的时候,这个虚妄分别心那个转识一动,那么又由阿赖耶识里面的名言种子又现出来种种的境界,以这个境界做他的亲所缘缘。有疏所缘缘,有亲所缘缘;疏所缘缘就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等到识自己一动,又现出来一些变现出来一些境界做他的所缘缘的,这叫做亲所缘缘。现在这里说「乱相」,应该包括这两种都在内。

  说是「若无余亦无」,若没有这个乱相的时候,没有这个色识的时候,非色识也不能生起,也是不能生起的。因为你没有所缘缘,这个识是不能动的。所以两个,若是存在的时候就都存在,若是灭掉了的时候,大家都不在了,是这样的境界。由这样的意思,可以和前面的意思一样。前面说「与颠倒等诸杂染法为依处故」,「于非义中起义颠倒,应不得有」,「此若无者,烦恼所知二障杂染应不得有。此若无者,诸清净法亦应无有」,就是展转为依止,「是故诸识应如是转」。那么这是说到识的解释,解释这个「色相坚住疑」,这样解释。

  

  C、自性和合疑

  「何故身,身者,受者识,所受识,能受识,于一切身中俱有和合转,」

  这是第三科「自性和合疑」,就是这么多的识的体性,大家和合在一起工作,而不缺少、不分离的。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子呢?「何故身,身者」,什么原因这个身,就是前五根。「身者,受者识」,就是第六意根。加起来就是六根。这六根识,和「所受识」就是六尘,「能受识」就是六识,这样就是十八界。「于一切身中俱有和合转」,这一切众生他得到的果报里面,「俱有」就是同时都有,同时有六根、有六识、有六境,根尘识都有,而且彼此间大家和合在一起地活动。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子,都是具足了呢?

  

  「能圆满生受用所显故。」

  这回答这个理由。「能圆满生受用所显故」,因为这是一个果报,十八界是众生的果报,这个果报就是由因来的,来酬谢你的因。你以前做善,给你一个善的果报来酬谢你;做恶,给你一个恶的果报来酬谢你,叫你受乐或者叫你受苦。「能圆满生」,这个六根、六境、六识都圆满地俱足了,才能发生你种种的受用;能圆满了你的生命体,你才能够受苦或者是受乐。如果说是有六识、有六境、有六尘,没有六根,没有六根这识不能动,还是不能受。说是有六根、有六境,没有六识,也不能受。有六根、有六识,没有六境、没有六尘,也是不能受。所以一定这三方面都俱足了,这时候你才能够有所感受,或者受苦,或者受乐。

  「所显故」,为显示此义,所以一定是十八界俱有和合转,一定是这样子。但是在人来说,也有的人六根不俱足,但是大体上说也还是根尘识都有的。有的人没有眼识,有的人没有耳识,但也还是有受,一定是根尘识都有。其他众生的世界也是一样,也都是有根尘识的,这样子他才能有所觉受的。

  

  D、差别影现疑

  「何故如说世等诸识差别而转?」

  这底下第四节「差别影现疑」,有了十八界就好了,为什么还要有其余的识?前面这是五个识,后面还有六个识,那六个识做什么的呢?什么原因,如说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一共六个识,为什么有那么多识的出现呢?

  

  「无始时来生死流转无断绝故;」

  这底下说这个理由。第一个说有「世识」的理由,建立世识。无始以来,众生在生死里面流转,从来也没有断绝过。那么就会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生命的长短,各式各样差别的情形,所以就是有「世」了,一定是有「世」的识。

  

  「诸有情界无数量故;」

  为什么要有数的识呢?「数」也是识的分别。「诸有情界」,这一切有情识的众生界,他有种类的不同。譬如说,人是一个种类,畜牲一个种类。人里面又有各式各样的类别,畜牲的世界也是各有各的类别,乃至诸天也都不同。那么这个类别不同,也就是表示果报的不一样,个体的不一样,那么这里边就是有无量无边的数量了,数的差别了,所以「诸有情界无数量故」。这个「无数无量」,在这个大的数目上,都是大的数的名字,就表示特别多的意思。

  

  「诸器世界无数量故;」

  这个「器」,就是所居住的地方。前面有正报的流转生死,当然是有所居住的地方。众生有各式各样的种类,有无量无边,所以所居住的地方也是无量无边的,居住的地方也是各式各样的,世界与世界也是不一样,所以「诸器世界无数量故」,所以有处的识。

  

  「诸所作事展转言说无数量故;」

  这是说「言说识」的存在。为什么要有言说识呢?这个众生的心是不能停下来的,他一定要活动,要做种种事。做种种事的时候,他就要说话,展转地传达他的思想,那就是要有语言了,语言也是各式各样地不同,也是无数量的,所以又有「言说识」。

  

  「各别摄取受用差别无数量故;」

  这是说「自他差别识」。为什么有自他差别的这种识?「各别摄取受用」,每一个众生他无始劫来他是有我见的,他各别地来摄取、来成就他的事情,创造他自己的事情,也就是所谓业力,所以就得到各个不同的果报的差别,也是特别多的。那么由这个我见的力量,每一个有我见的众生,他们积聚他自己的自体,所以这个也是无量无边的。摄取果报,摄取根身的果报的受用,各个的差别也是无数量的。自己的是自己的,他人的是他的,还有自他的无数量的差别。

  

  「诸爱非爱业果异熟受用差别无数量故,所受生死种种差别无数量故。」

  这是善恶异熟的这个识。「诸爱非爱业」,这一切的有情随他内心的烦恼所造的善恶的业力,就会得到可爱的业果异熟,会得到非爱的业果异熟。这个爱非爱的果报上面呢,就会使令他受用到苦恼或者是安乐的差别的这种境界,也是特别多的。「所受生死种种差别无数量故」,所得的果报不是永久存在的,他一定到时候就死掉了,那么死掉了以后没有断灭,又得到一个新的生命,又得到一个果报,那也就叫做生。这个「生死」,这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差别,一期寿命的长短也是无量无边的差别,「无数量故」,所以建立「善趣恶趣死生识」。虽然是十八界都俱足了,也还是要有这么多的识;这么多的识,也还是十八界。那么这是说到这么多的识的建立,也就解释这个差别影现的疑惑,这是「通释妨难」这一科结束了。

  

  乙、安立三相成唯识2

  一、约转识能所成唯识2

  1、约多识论者说

  「复次,云何安立如是诸识成唯识性?」

  前面用梦等的譬喻、用教理的比知来建立唯识无义的道理,然后又通释有色非识、色相坚住、自性和合、差别影现的这些问题。这都是来成立「一切法皆唯有识,没有义」的道理。这以下是第二科「安立三相成唯识」。

  「复次,云何安立如是诸识成唯识性?」前面是用十一个识,把一切法分成十一类,而十一类都是识,离开了识没有义可得,这样子来成立唯识无义。现在又有什么方式,安立如是诸识成立唯识性呢?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来成立。

  前面说十一个识,就是把十一个识并列起来,这样子来解释唯识无义的道理。这以下也是说唯识无义,但是有系统的,识与识互相是有个系统的,就是比前面说的严密了一点。「复次,云何安立如是诸识成唯识性」呢?十一个识都是唯识性,又怎么样来安立他呢?提出这样的问,底下回答。

  

  「略由三相:一、由唯识,无有义故;二、由二性,有相有见二识别故;三、由种种,种种行相而生起故。」

  这个「安立三相成唯识」,第一科是「约转识能所成唯识」,约这个转识的能所来成立唯识,有能分别、有所分别,来成立唯识。这里第一段是「约多识论者说」,多识论的人来说。就是眼识是眼识,耳识是耳识,乃至阿赖耶识是阿赖耶识,这是多识论者说。这识与识各有各体性,叫「多识论者」。

  「略由三相」,你问我:「云何安立如是诸识成唯识性?」那么现在就是概略地可以从三方面来成立诸识都是唯识无义的,从三方面说。

  「一、由唯识,无有义故」,这是把前面的说法总结成为这一句,是这意思。第一个方式,第一个相貌就是一切法都是识,都是内心的虚妄分别。「无有义故」,没有独立的所分别的义可得的,所分别的义都是没有的。我们虽然是很分明地看见有一个高山大海在那里,但是实在上是没有的,没有真实性可得的。这个唯识,用种种的理由,不管怎么说,主要就是说出这一件事「唯识无有义」,说出这件事。下面是「由二性」、「由种种」,这实在还是来解释唯识无义的道理。

  第二个相貌是「由二性,有相有见」。这个唯识,只是识,就是我们现前的这个明了性的虚妄分别的识,虽然是这么一个识,但是识若一动起来的时候,就现出两种情形。这虚妄分别心若一动…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