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虛妄分別心,虛妄分別心是顛倒錯亂的體性,他正是顛倒錯亂的根本了。「應許爲色識,及與非色識」,那個「亂相」你應該同意他是「色識」,這物質的色法的事情也是內心那個阿賴耶識的種子所變現的,所以也稱之爲識。「及與非色識」,就是那個「亂體」,他這種顛倒錯亂他不是地水火風的物質,他是沒有這種形相的,就但有個明了性的,所以他是「非色識」。這樣就是兩種識:一個色識,一個非色識;就是一個是「亂相」,一個是「亂體」。這兩種識有什麼關系呢?
「若無余亦無」,若是沒有這個色識,非色識也沒有了。若沒有非色識,色識也沒有了,他們互相爲依止的。因爲我們的非色識,虛妄分別心一動的時候,那麼就現出亂相來。如果大體上說,就是阿賴耶識變現出來一切的器界,一切的境界,同時也變現出來根身,根身器界。因爲有根身的關系,所以就會有識現出來。而這個識就是以阿賴耶識所變現的一切的境界做爲所緣的境界,就是所緣緣。根身是增上緣,阿賴耶識變現的境界是所緣緣。這個依根去緣境的時候,這個虛妄分別心那個轉識一動,那麼又由阿賴耶識裏面的名言種子又現出來種種的境界,以這個境界做他的親所緣緣。有疏所緣緣,有親所緣緣;疏所緣緣就是阿賴耶識所變現的。等到識自己一動,又現出來一些變現出來一些境界做他的所緣緣的,這叫做親所緣緣。現在這裏說「亂相」,應該包括這兩種都在內。
說是「若無余亦無」,若沒有這個亂相的時候,沒有這個色識的時候,非色識也不能生起,也是不能生起的。因爲你沒有所緣緣,這個識是不能動的。所以兩個,若是存在的時候就都存在,若是滅掉了的時候,大家都不在了,是這樣的境界。由這樣的意思,可以和前面的意思一樣。前面說「與顛倒等諸雜染法爲依處故」,「于非義中起義顛倒,應不得有」,「此若無者,煩惱所知二障雜染應不得有。此若無者,諸清淨法亦應無有」,就是展轉爲依止,「是故諸識應如是轉」。那麼這是說到識的解釋,解釋這個「色相堅住疑」,這樣解釋。
C、自性和合疑
「何故身,身者,受者識,所受識,能受識,于一切身中俱有和合轉,」
這是第叁科「自性和合疑」,就是這麼多的識的體性,大家和合在一起工作,而不缺少、不分離的。爲什麼一定要這樣子呢?「何故身,身者」,什麼原因這個身,就是前五根。「身者,受者識」,就是第六意根。加起來就是六根。這六根識,和「所受識」就是六塵,「能受識」就是六識,這樣就是十八界。「于一切身中俱有和合轉」,這一切衆生他得到的果報裏面,「俱有」就是同時都有,同時有六根、有六識、有六境,根塵識都有,而且彼此間大家和合在一起地活動。爲什麼一定要這樣子,都是具足了呢?
「能圓滿生受用所顯故。」
這回答這個理由。「能圓滿生受用所顯故」,因爲這是一個果報,十八界是衆生的果報,這個果報就是由因來的,來酬謝你的因。你以前做善,給你一個善的果報來酬謝你;做惡,給你一個惡的果報來酬謝你,叫你受樂或者叫你受苦。「能圓滿生」,這個六根、六境、六識都圓滿地俱足了,才能發生你種種的受用;能圓滿了你的生命體,你才能夠受苦或者是受樂。如果說是有六識、有六境、有六塵,沒有六根,沒有六根這識不能動,還是不能受。說是有六根、有六境,沒有六識,也不能受。有六根、有六識,沒有六境、沒有六塵,也是不能受。所以一定這叁方面都俱足了,這時候你才能夠有所感受,或者受苦,或者受樂。
「所顯故」,爲顯示此義,所以一定是十八界俱有和合轉,一定是這樣子。但是在人來說,也有的人六根不俱足,但是大體上說也還是根塵識都有的。有的人沒有眼識,有的人沒有耳識,但也還是有受,一定是根塵識都有。其他衆生的世界也是一樣,也都是有根塵識的,這樣子他才能有所覺受的。
D、差別影現疑
「何故如說世等諸識差別而轉?」
這底下第四節「差別影現疑」,有了十八界就好了,爲什麼還要有其余的識?前面這是五個識,後面還有六個識,那六個識做什麼的呢?什麼原因,如說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趣惡趣死生識,一共六個識,爲什麼有那麼多識的出現呢?
「無始時來生死流轉無斷絕故;」
這底下說這個理由。第一個說有「世識」的理由,建立世識。無始以來,衆生在生死裏面流轉,從來也沒有斷絕過。那麼就會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生命的長短,各式各樣差別的情形,所以就是有「世」了,一定是有「世」的識。
「諸有情界無數量故;」
爲什麼要有數的識呢?「數」也是識的分別。「諸有情界」,這一切有情識的衆生界,他有種類的不同。譬如說,人是一個種類,畜牲一個種類。人裏面又有各式各樣的類別,畜牲的世界也是各有各的類別,乃至諸天也都不同。那麼這個類別不同,也就是表示果報的不一樣,個體的不一樣,那麼這裏邊就是有無量無邊的數量了,數的差別了,所以「諸有情界無數量故」。這個「無數無量」,在這個大的數目上,都是大的數的名字,就表示特別多的意思。
「諸器世界無數量故;」
這個「器」,就是所居住的地方。前面有正報的流轉生死,當然是有所居住的地方。衆生有各式各樣的種類,有無量無邊,所以所居住的地方也是無量無邊的,居住的地方也是各式各樣的,世界與世界也是不一樣,所以「諸器世界無數量故」,所以有處的識。
「諸所作事展轉言說無數量故;」
這是說「言說識」的存在。爲什麼要有言說識呢?這個衆生的心是不能停下來的,他一定要活動,要做種種事。做種種事的時候,他就要說話,展轉地傳達他的思想,那就是要有語言了,語言也是各式各樣地不同,也是無數量的,所以又有「言說識」。
「各別攝取受用差別無數量故;」
這是說「自他差別識」。爲什麼有自他差別的這種識?「各別攝取受用」,每一個衆生他無始劫來他是有我見的,他各別地來攝取、來成就他的事情,創造他自己的事情,也就是所謂業力,所以就得到各個不同的果報的差別,也是特別多的。那麼由這個我見的力量,每一個有我見的衆生,他們積聚他自己的自體,所以這個也是無量無邊的。攝取果報,攝取根身的果報的受用,各個的差別也是無數量的。自己的是自己的,他人的是他的,還有自他的無數量的差別。
「諸愛非愛業果異熟受用差別無數量故,所受生死種種差別無數量故。」
這是善惡異熟的這個識。「諸愛非愛業」,這一切的有情隨他內心的煩惱所造的善惡的業力,就會得到可愛的業果異熟,會得到非愛的業果異熟。這個愛非愛的果報上面呢,就會使令他受用到苦惱或者是安樂的差別的這種境界,也是特別多的。「所受生死種種差別無數量故」,所得的果報不是永久存在的,他一定到時候就死掉了,那麼死掉了以後沒有斷滅,又得到一個新的生命,又得到一個果報,那也就叫做生。這個「生死」,這裏面有很多很多的差別,一期壽命的長短也是無量無邊的差別,「無數量故」,所以建立「善趣惡趣死生識」。雖然是十八界都俱足了,也還是要有這麼多的識;這麼多的識,也還是十八界。那麼這是說到這麼多的識的建立,也就解釋這個差別影現的疑惑,這是「通釋妨難」這一科結束了。
乙、安立叁相成唯識2
一、約轉識能所成唯識2
1、約多識論者說
「複次,雲何安立如是諸識成唯識性?」
前面用夢等的譬喻、用教理的比知來建立唯識無義的道理,然後又通釋有色非識、色相堅住、自性和合、差別影現的這些問題。這都是來成立「一切法皆唯有識,沒有義」的道理。這以下是第二科「安立叁相成唯識」。
「複次,雲何安立如是諸識成唯識性?」前面是用十一個識,把一切法分成十一類,而十一類都是識,離開了識沒有義可得,這樣子來成立唯識無義。現在又有什麼方式,安立如是諸識成立唯識性呢?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來成立。
前面說十一個識,就是把十一個識並列起來,這樣子來解釋唯識無義的道理。這以下也是說唯識無義,但是有系統的,識與識互相是有個系統的,就是比前面說的嚴密了一點。「複次,雲何安立如是諸識成唯識性」呢?十一個識都是唯識性,又怎麼樣來安立他呢?提出這樣的問,底下回答。
「略由叁相:一、由唯識,無有義故;二、由二性,有相有見二識別故;叁、由種種,種種行相而生起故。」
這個「安立叁相成唯識」,第一科是「約轉識能所成唯識」,約這個轉識的能所來成立唯識,有能分別、有所分別,來成立唯識。這裏第一段是「約多識論者說」,多識論的人來說。就是眼識是眼識,耳識是耳識,乃至阿賴耶識是阿賴耶識,這是多識論者說。這識與識各有各體性,叫「多識論者」。
「略由叁相」,你問我:「雲何安立如是諸識成唯識性?」那麼現在就是概略地可以從叁方面來成立諸識都是唯識無義的,從叁方面說。
「一、由唯識,無有義故」,這是把前面的說法總結成爲這一句,是這意思。第一個方式,第一個相貌就是一切法都是識,都是內心的虛妄分別。「無有義故」,沒有獨立的所分別的義可得的,所分別的義都是沒有的。我們雖然是很分明地看見有一個高山大海在那裏,但是實在上是沒有的,沒有真實性可得的。這個唯識,用種種的理由,不管怎麼說,主要就是說出這一件事「唯識無有義」,說出這件事。下面是「由二性」、「由種種」,這實在還是來解釋唯識無義的道理。
第二個相貌是「由二性,有相有見」。這個唯識,只是識,就是我們現前的這個明了性的虛妄分別的識,雖然是這麼一個識,但是識若一動起來的時候,就現出兩種情形。這虛妄分別心若一動…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