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等喻,即于此中眼识等识可成唯识,眼等诸识既是有色,亦唯有识云何可见?」
「如是已说」,这是指前面的文,这教理的比知,又说如梦等喻这一大段文。「已说种种诸识」,这是十一个识,这么多的识,又说如梦的譬喻来表达唯识无义的道理。「即于此中眼识等识」,就这一大段文里面说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这些识,乃至意识,这是可以成立唯识无义的道理的。「眼等诸识既是有色,亦唯有识云何可见?」这其中的前五根,眼根、耳根,乃至身根,这眼等诸识他是色法。再有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境界,五尘,也都是有色,色法。「亦唯有识」,也说他们都是识,这个道理怎么样才能够明白呢?这以下的文就是「通释妨难」来解释一些不明白的地方。第一段是「有色非识疑」,眼等诸识,色等诸识,他们是物质的,地水火风物质的东西,说他是识这是很难明白的,需要解释解释。
「此亦如前由教及理。」
前面提出来,「有色非识」的难问,这底下回答。这个此一问题,如前面的圣教和道理就可以明白他们是唯识了,是识所现的影像,他不能离开识有自己的体性,所以知道他是唯识。这个「理」就指前面文-在三摩地里面所现的影像,现青瘀等相,那么也就可以知道是唯识的道理了。
B、色相坚住疑
「若此诸识亦体是识,何故乃似色性显现,一类坚住,相续而转?」
前面是「有色非识疑」,这是第二段「色相坚住疑」。这个物质的形相是坚住的,那怎么能说他是识呢?这是一个疑问。「若此诸识亦体是识」,若是前五根,或是外面的五尘的境界,说他们的体性是明了性的心,这样讲还是有困难的。「何故乃似色性显现?」这个识-明了性的心他是不稳定的,忽然间是善,忽然间又是恶了,这个转识他的相貌是不稳定的,也不是常相续的。那么现在说物质的色性的色等诸识、眼等诸识也是识,那「何故?」什么原故?「乃似色性显现」,为什么就似于物质的相貌显现出来呢?
物质是什么相貌的呢?是「一类坚住,相续而转」,这个物质的相貌,就是前后是一类的,前后都是相似的。前一个时间是那样,后一个时间还看不出来有明显的变化,有明显的不同,前后是一类的,前后是相似的。这个「坚住」就是稳定的意思,不明显地有什么变动,是坚住的。「相续而转」,他是时时地现起而不间断,相续地现起的,这是物质的一种形态。现在说他是识,识不是一类坚住相续而转,彼此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说他就是识呢?提出这个问题。
「与颠倒等诸杂染法为依处故;」
这底下回答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就是没有正式直接地回答,是从现实上的情况,从我们凡夫迷惑颠倒的情况上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从前面阿赖耶识的受熏上解释这个问题呢,就是我们日常生活这样熏习,我们眼见的这一切色法,你这样见闻觉知,这样熏习成为种子,也就这样显现,如是熏习如是显现,显现为色法。显现色法呢,当然这个第八阿赖耶识显现的色法他是稳定的;若是前六识显现的,不一定,境界是不一定的。当然色法与色法也是无量无边的,只是在色法里边一类的,其中的一部份的色法是「一类坚住,相续而转」,也不是所有的色法都是这样子。
「与颠倒等诸杂染法为依处故」,这个阿赖耶识这样受熏,无始劫来这样熏习,它得果报的时候就显现为「一类坚住,相续而转」的这种色法。这种色-物质,「与颠倒等诸杂染法为依处故」,在凡夫内心的境界上看,这样的色法,内里边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外边的色声香味触的五境,它是为我们凡夫的颠倒错误的依处,迷惑颠倒的依止处。我们去缘虑这样的境界的时候,心里面就颠倒迷惑了,它是一个依止处,从这里开始迷惑颠倒的。
在《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上有一段就是文殊菩萨和维摩诘居士问答,文殊菩萨问『善不善孰为本?』说我们做善事或者做恶事,谁是它的根本?维摩诘居士回答『身为本』,我们的身体-五蕴的色受想行识,是一切善事、一切恶事的本。不管是什么事情,造什么样的业,都是这个身体造出来的,都是由五蕴造出来的,所以五蕴是本。『身孰为本?』文殊菩萨问:身谁是他的根本呢?维摩诘居士回答说是『欲贪为本』。
我们从我们已经学习过的《摄大乘论》上看,我们欲界的人得到这个身体的时候,也是有欲贪的心,有欲心、贪心才能得到这个身体。那么上二界禅定的众生初受生的时候也是有贪,也是有欲,不过那不是欲界的欲,是禅定的欲。是『欲贪为本』。那么『欲贪孰为本』呢?是『虚妄分别为本』,虚妄分别的心是欲贪的根本。这个虚妄分别是什么呢?虚妄分别就是分别所缘的境界是可爱的,是心里面欢喜的,所以有由这样分别的时候才生出欲贪的心,所以虚妄分别是欲贪的根本。『虚妄分别孰为本』?是『颠倒想为本』,颠倒想是虚妄分别的根本。这个颠倒想是什么呢?就是这个所缘虑的境界他是不真实的,但是他显现出来的相貌就好象是真实似的。这样的话,就表示一切的境界本身也有一点欺诳性,那么我们凡夫没有这个智慧就去执着他是真实的,所以叫做颠倒想。执着他是真实的,执着真实的就起了虚妄分别,起了欲贪,于是乎种种的烦恼、种种的错误都出来了。
「与颠倒等诸杂染法为依处故」,就是这个所缘的境界是我们颠倒妄想的依止处,以此为因而生起的,是这样意思。这个颠倒想,刚才说过,就是所缘虑的一切的境界它是不真实,但是现出来一个好象是真实的面貌似的,这样的境界是我们颠倒想的根本。「一类坚住,相续而转」的这一切的色法,其实他也不是真实的,是虚妄的,但是我们就认为他是真实的了,所以叫做颠倒。在经论上的现成的解释,就是『常乐我净名之为颠倒』,无常变化的事情我们认为是常的,苦恼的事情我们认为他是快乐的,无我而认为有我,不清净的东西我们认为是清净的,这些就是颠倒。那么这个「一类坚住,相续而转」的这一切的色法,是我们常乐我净颠倒等法的一个依止处,「为依处故」。如果没有这样的境界,我们这个颠倒错误的妄想,就没有依止处就不能生起了。
这个「等诸杂染法」,那这上面就是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三种杂染。「与颠倒等诸杂染法」,这个颠倒就是指烦恼杂染说,由烦恼杂染又引出来业杂染,由业杂染就引出来生杂染,就是果报了。这三种杂染法,推其根本来说,就是依「一类坚住,相续而转」的境界为因而有的,就是这么回事。所以就有这种境界,它是识,但「似色性显现,一类坚住,相续而转」,这样解释这个意思。
「若不尔者,于非义中起义颠倒,应不得有。」
这个「一类坚住,相续而转」的色法,如果色法不是这样子,我们这个所缘境界不是这样的话。「于非义中起义颠倒」,似义显现就是,这个没有这种义,没有这种境界,这境界是没有的。我们昨天讲过,这个「非义」有两个意思:「是无所有非真实义」,一个无所有,一个非真实,就这两个意思。但是我们就认为是有,而且还认为是真实的,就现起这样的「义」想,现出这样的颠倒义,颠倒想,这叫做「于非义中起义颠倒」。我们看见这一切法就感觉到是真实的,所以在非义中现起这样的义颠倒。「应不得有」,如果不是一类坚住相续而转的话,我们这「于非义中起义颠倒」应该没有了,「应不得有」。我们有「非义中起义颠倒」,就是因为有「一类坚住,相续而转」的虚妄相、欺诳相,所以有这样的颠倒出来的。
「此若无者,烦恼所知二障杂染应不得有。」
「于非义中起义颠倒」这件事若没有的话,说是我们看见这一切境界,我们看的都很正确,我们认为他是这样子,他真实是这样子,没有错误的,不能说是颠倒,那我们就是圣人了,我们应该说佛菩萨了,应该是圣人了。「此若无者」,这个「非义中起义颠倒」若没有的话,这个烦恼障、所知障这两种杂染也应该没有了,这两种杂染也是依止「非义中起义颠倒」而有的,从这里开始有。所以若是没有这个「非义中起义颠倒」的话,那烦恼、所知二障也没有了,我们有烦恼障、有所知障的杂染,就是因为于非义中起义颠倒的关系。
「此若无者,诸清净法亦应无有。」
说是这烦恼障、所知障这二种杂染法若是没有的话,那也就不需要学习佛法了、修学戒定慧,都不需要了,那么诸清净法也不需要了,「亦应无有」。
「是故诸识应如是转。」
从上面这一段文的解释,我们就可以明白,「是故诸识」,这个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乃至色声香味触的五种境界,这两类的识应该是这样子活动的,应该这样现起的,他是「一类坚住相续而转」的,他是这样子。这个看出来,无著菩萨就从凡夫的颠倒迷惑上来解释「诸识亦体是识,乃似色性显现,一类坚住,相续而转」,这样解释这个道理。没有说是阿赖耶识从无始来受熏,如是熏习如是显现,他不那么解释。
「此中有颂:乱相及乱体,应许为色识,及与非色识,若无余亦无。」
印顺老法师说,这是《庄严大乘经论.述求品》的颂,印老对《庄严大乘经论》很熟。「此中有颂」,这一段文的大意,在《庄严大乘经论》上有一个颂,正好是说明这个意思的,那个颂怎么说的呢?「乱相及乱体,应许为色识,及与非色识,若无余亦无」。
这个「乱相」是什么呢?就是颠倒错乱的境界,就是刚才说「于非义中起义颠倒」,它本身是虚妄的,但是显现出来好象是真实的,这种相就叫做「乱相」。「相」这个字又有个「因」的意思,所以其他的翻译翻个「乱因」。就是我们这个虚妄分别心以乱相为因而生起,以这个错乱倒的虚妄境界为我们做所缘缘,我们才现出来种种的虚妄分别的,所以叫做「乱相」。「及乱体」,这个颠倒错乱的本体是谁呢?就是我们…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