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P7

  ..续本文上一页样子。我们缘色法也好,缘声香味触法也好,就有色法或者有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出现,是这样子。这样子怎么能够说「无有少法能取少法」呢?这底下说个譬喻。

  

  「如质为缘还见本质。」

  这是说这个譬喻。这个「质」就是本质。譬如说我们用自己的面目,用自己的面貌做本质,我们面对水或者是明镜,就看见水里面有自己的面貌的影像了,或者是明镜里面看见这个影了,这叫「如质为缘还见本质」。譬如我们用面貌做本质为条件,在水里面、在镜子里面又看见了我们的面貌。那么所看见的水里面、镜子里面的那个面貌,就是你原来那个本质的面貌,从那个面貌里面现出来。

  这就是我们的心分别一切境界的时候,也还是从自己的心里面现出来种种的相貌,我们的心就分别这个相貌,分别自己所见的相貌。离开了自己的心所现的种种影像,另外没有所取的少法,另外是没有,「无有少法能取少法」。所以「如质为缘还见本质」,这表示你所缘念的那件事是从你自己那边出来的,从你自己心里面出来的,所以「如质为缘还见本质」,这个譬喻倒是很直接,不是外面原来有的,不是外面本来有的,是你本身出来的,「如质为缘还见本质」。譬如照镜的时候,镜子里面现出来自己的面貌,镜子里本来没有的,那个所缘境的镜子上没有,是你自己变现出来的。自己变现出来,是什么变现的?当然是名言种子了,所以「如质为缘还见本质」。

  

  「而谓我今见于影像,」

  但是不明白的人,就是我们凡夫,就说我现在看见了,我在镜子里面看见出个影像。

  

  「及谓离质别有所见影像显现。」

  我们还说,离开了本质另外有一个所见的影像显现出来,那当然这是说错了。这是别体的,能缘与所缘是别体的,所缘与能缘是各有各的体性,这叫别体。现在「如质为缘还见本质」,这不是别体。别体的少法能取少法,是没有的;没有别体的少法能取别体的少法。所以那「余」字,「无有余少法能取余少法」,那个「余」那个字就是「别体」的意思,也就是「异」的意思。

  从这个譬喻上倒是很明显地知道这件事,就是自己的分别心要仗托所缘境,心里面一动的时候,就是内心里的名言种子在活动,所以「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这前后文倒是非常地契合,一点也没有矛盾。所以「无有少法能取少法」,那意思就是这个意思-「无有余少法能取余少法」。

  如果我们不从这一方面去理解,「而谓我今见于影像」,我看见影像了,而那个影像是另外的事情和我没有关系,「离质别有所见影像显现」,那就是不对了,那就错了。这是说「如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见影像显现」,这是个譬喻,举出来这个显示这个「无有少法能取少法」的道理。

  

  「此心亦尔。」

  这底下合法。「此心亦尔」,我们这一念虚妄分别心,或者说在禅定里面的人,他的心所行的影像「亦尔」,也是这样子,和这个譬喻是一样的。

  

  「如是生时,相似有异所见影现。」

  「如是生时」,我们这一念分别心这样活动的时候,这样现起的时候,「相似有异所见影现」。这个「相似」就是好象,好象是有一个别体的「所见影现」显现出来,与我们的能缘心没有关系的东西出现了。好象是那样,好象是一个别体的所分别的境界现出来。但是呢,不是!不是别体的,不是另外的,是我们自己的心变现的,所分别的境界是自己的心变现的,而不是外面有什么境界、有真实的境界。

  

  「即由此教理亦显现。」

  前面是说有教有理,用教理来显示,「其有未得真智觉者,于唯识中云何比知?由教及理应可比知」。前面是引教,引《华严经.十地品》的教、引《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的圣言圣教。这以下就是说这个道理。「即由此教理亦显现」,就由前面的圣言,由前面的圣教,这个唯识义的道理也显现出来,也就明白了。

  

  「所以者何?」

  所以然是什么呢?这是问。这底下就举出一件事来表示这个道理。

  

  「于定心中随所观见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无别青瘀等事,但见自心。」

  「于定心中」,这是说三摩地成功了的人,在禅定里面「随所观见」,随你所能够观想,所分明地显现出来的境界。「诸青瘀等」,这是以不净观为例,修不净观的人,他或者是到野外死尸所在的地方,看那个死尸青瘀脓烂的那个污秽的境界,然后在禅定中再去观察这个青瘀脓烂的境界,这种影像,也就是「所知影像」。这个「影像」还是刚才说的那个,不是那个本质,只是那件事的影像,这样观察。

  「一切无别青瘀等事」,在禅定里面观察这个青瘀脓烂的影像,这个影像是「无别青瘀等事」,不是离开你的心,另外有一个自体的青瘀等事,不是的,不是在心外的,不是心外之法,不是心外的东西。「但见自心」,你在禅定里面所观见的境界,就是看见你自己自心变现的事情,是你心作如是观就有如是影像显现,是这样意思。

  

  「由此道理,菩萨于其一切识中,应可比知皆唯有识,无有境界。」

  由这个在禅定里面的境界,我们就看出这样的道理,「菩萨于其一切识中」,这前面说十一种识,那么在一切的识中,不只是在禅定里面,也不只是不净观,其他的三昧;就是一切散乱心,一切识中。「应可比知」,你应该可以比而知之「皆唯有识,无有境界」,只是你内心的分别,另外没有独立的境界的,离开你的心是没有境界可得的,「皆唯有识,无有境界」。那么这一段文的意思和前面文也是一样,就是由于你自己用功的修行里面来证实这件事,是唯识无义的,是这样子。

  

  「又于如是青瘀等中,非忆持识见所缘境,现前住故。」

  这一段文也是有一个问题,就是还不同意,你这个说法我不同意。这修不净观的人,他是因为修不净观之前,先去看那个死尸污秽的境界,然后你能把那个境界忆念摄持,记住了那个相貌,然后在禅定里面去观察,那怎么能说这是自己的心识的变现呢?这是外面的境界,你记住了,然后在禅定里面观察,这不是唯心所现,就是这样意思。反对这种说法,你说是唯识无义,这不对!

  「又于如是青瘀等中,非忆持识见所缘境」,你不同意,但是你说的不对。这个青瘀等相,不是那个记忆力所见的境界,不是的,记忆力所见的境界和禅定里的境界是不同的。有什么不同呢?「现前住故」,就是这一句话,因为禅定里面这个青瘀、脓烂、散坏、骨锁这些境界,显现在禅定里面是非常的分明、非常的稳定,是「现前住故」。若是我们记忆力记的境界,不稳定、不明显;有的时候记住,有的时候记不住,有时候清楚,有时候不清楚,忽起忽灭,靠不住的,不是那么分明。而现在禅定里面的境界不是,他是「住」,就是很稳定、很分明的。这个「现前」就是很分明的出现在禅定里面,这个「住」是很稳定的意思。

  譬如说这个灯光,光度低的时候,这个境界显现的物相就不分别;光线的度高了时,这个境界就分别。我们一般的这个散乱心的记忆力不行,不分明,有的时候也会忘了,不清楚。但是禅定不是的,得了禅定,在禅定里现出来的境界是很清楚、也还是很稳定,所以和记忆力不同,「非忆持识见所缘境现前住故」。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证实,禅定里面的境界是唯识无义的。前面是约定里面的境界是定心所现,这底下第二段。

  

  「闻思所成二忆持识,亦以过去为所缘故,所现影像得成唯识。」

  这底下用散乱心、没得禅定的人来做例子说。「闻思所成」,在禅定里面是修慧,闻思修是修慧,禅定里面的境界。现在这里用闻思二慧,闻所成慧和思所成慧的时候,这个时候禅定还没成就,心还是散乱的,他现出来的一切事情都是要由记忆力,这个「忆持识」,由忆念摄持的识才能现出来境界。譬如说我把经背下来,就是我忆持的力量,那么就能背下来,不是你心里能变现出来经的,可以这样讲。

  「亦以过去为所缘故」,这底下说,也还是唯识无义的。因为「忆持识」他也是以过去的境界做所缘境的,就是以前缘念境界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是过去的事情,不是现在。这个「过去」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已经过去了,不是现在。我以前缘念的时候,在今天来说那件事已经过去了,已经没有了。而现在从心里面「所现影像」,过去的所缘能使令自己现在现出来影像,但是现出影像的是现在,不是过去。既然是现在,那还是唯心所现的意思,就是你以前缘念,最初开始的时候与那个所缘境接触的时候,熏在心里面,把这印象熏习在心里面。等到再观察思惟的时候,就从那个所熏习的那个影像-那个印象再现出来,那么还是唯心所现嘛!所以所现的影像「得成唯识」,还是可以成立唯识无义的道理的,还是可以成立的。

  说是,我当时去看那个境界,不是静坐闭上眼睛,是睁开眼睛看那个不净的境界,那个境界是外面的境界,不是心里现的。现在不是,现在那个境界已经过去了,现在静坐的时候从心里面现出来,那么还是「得成唯识」,还可以成立唯识无义的道理的,还是可以这样讲的。

  

  「由此比量,菩萨虽未得真智觉,于唯识中应可比知。」

  前面是问,我们没得真智觉的人,我们怎么可以知道唯识无义的道理呢?「由教及理应可比知」。现在就结束这一段。「由此比量」,由于前面佛的圣教,加上修行人或者是定中,或者是散乱心里面的道理,你就可以比量出来,可以知道、比知。这个「量」在这里还是可以当思惟讲,思量。比对、思量、观察,那么这样的菩萨虽然还在凡夫的位置,但是他没得到真智觉,但是由此比量,「于唯识中应可比知」,于唯识无义的道理,能由此比量就可以明白了,是唯识无义的,是这样子。

  

  3、通释妨难4

  A、有色非识疑

  「如是已说种种诸识,如梦…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