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然后在静坐的时候心里面现出来佛像,心里面现的那个佛像是个影像,不是那个佛像的本体,这叫做「影像」。经上说:空、无相、无愿三三昧的法门。什么叫做空?什么叫做无相?什么叫做无愿?然后你记住了,在禅定里就思惟这个空、无相、无愿的道理,这样子这个空、无相、无愿也是影像,也是影像的意思。
现在是说在三摩地,你在禅定里面,这个等持里面,你心里面在影像上活动,在影像上思惟观察,所以叫做「诸三摩地所行影像」。这个「诸三摩地」,或者是指未到地定也可以,或者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也都可以。在这么多的三摩地里面,你能够在这个三摩地里面修三三昧、修四念处、修各式各样的法门,这叫做「诸三摩地所行影像」。
「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彼那个影像和你这个能缘的心,能观察影像的那个正忆念,那个心,当言是有别异的呢?当言是无别异的?彼此间有没有直接的关系?是有异?有无异?这个「异」,譬如说是某甲在这儿坐着,他走了,但是某乙可以继续坐着不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彼此各有各的体性,所以他走了你可以继续坐着不动。若大家是一体的,那走就都得走,若不走就都不走。这样表示「异」这个字就是各有各的体性,叫做「异」。说能分别的心和所分别的影像,他们是各有各的体性呢?是没有各别的体性呢?是这样意思。「当言有异?当言无异?」,这样意思。
「佛告慈氏:当言无异。」
佛陀的大智慧就回答慈氏菩萨说「当言无异」,应该说三摩地所行影像与那能缘影像的心是无异的,是没有别体的,那影像和那个心是没有别体的。
「何以故?」
什么理由呢?说他是没有别体呢?
「由彼影像唯是识故;」
因为三摩地里所缘的那个影像,他就是心,他就是能缘的分别心。
「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
这句话是解释前面那句话:「由彼影像唯是识故」,这是标出来,这底下解释。「我说识所缘」,这是佛,别人说的话有可能我们不相信,现在是佛说。佛说「识所缘」,这个能分别的心去分别所缘的影像,是有能、有所的,有能分别、有所分别的不同。但是「唯识所现」,那个所缘的境界是识所变现的,他不能离开了识有他自己的体性的,他没有独立的体性,所以不能说与识是异,不能说是异的。他若有他自己的体性,那就是异了,但是在禅定中所分别的影像,那个影像是没有自体的。譬如说前面有个高山,你心里分别也好,你不分别也好,那个高山都是在那里,那么可以知道那个高山和我们的第六识不是一体的,那么怎么能说他是唯识所现呢?是第八识现的,第八识现出来,我们第六识接触了,第六识你若一分别,你所分别的又是第六识所变现的,你不分别没有事。这里总起来说,「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所以说是无义的,能缘心和所缘境是无义的。
我们从事实上,譬如说我起了一回烦恼,我心里面不高兴,分别这个人怎么怎么坏,分别完了的时候,你用这个「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的道理,就观察你这一段的经验,也应该有这个结论,「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因为你这样分别,等到事情过去的时候,你心不分别的时候,就没有这件事,那个烦恼没有了;你继续分别,你继续烦恼。如果你觉悟得快,不要分别,那立刻就停下来。若是不觉悟,他是不对嘛!
好象佛在世的时候,就是我们出家人的戒律上,那一段是指比丘说的,不是比丘尼。比丘和比丘冲突,很久很久这问题都不能解决,都不能停下来,后来佛来劝他们要放下,好好修行,不要起那么多的烦恼,那比丘站起来就说「不可以,我有话要说……」,这时候佛就站起来就走了,佛就不再讲什么。然后就到一个深山里面坐着,看见大象走过来,佛说:这个大象它在大众里,很多象群里面,很多烦恼了,所以离开了象群单独到这边来走,清净自在。佛在大众里教导大众僧,你看那个事情,那个比丘还有不听佛的话,还有这种事情,就是不能觉悟这件事。
你一分别,你才引起这么多的烦恼,不分别就是心里面很平静,事实是这样子嘛,不分别的时候什么事都没有。当然我们凡夫做不得主,非分别不可,但是你回头想,你反过来反省自己前后这个经验、经过,我不分别的时候心里面没有事嘛!我分别的时候心里才有烦恼,那就很明白地说。这个烦恼由分别来的。若不分别,没有事嘛!所以「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你在分别的境界上,在所缘境上你做种种的分别,你那个分别的内容,就是你那个心分别出来的。说是我知道了这个人怎么怎么坏,他要搞我,挖我的墙角,怎么怎么地要捣乱。但是你若有了这种智慧的时候,唯识无义的智慧的时候,你心里还是清净自在,没有烦恼。因为你不做如是分别,不这样分别,没有分别就是平静;还是那个境界,那个颠倒虚妄的境界,但是你心不分别没有事。我们就用我们的经验可以证实这件事,你分别就不行,所以你常常地从自己用功修行上可以证实这件事。我们不修行的时候要从经本上讲的,自己想,是吗?可能是这样子吗?但是你若真实这样用功修行一个时候,就可以证实是这样,不分别没有事。那么分别才有这件事,那件事就是你心分别出来的,所以「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佛是那么说。
「世尊!若三摩地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取此心?」
还有疑问,还要再加以辨别。「世尊」,这个弥勒菩萨又问。「若三摩地所行影像」,那个大修行人他在禅定里做种种的胜妙的观法,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那个影像和能缘影像的心是没有别异的,有直接的关系,不是无关联。本来这个「所行影像」这句话就看出来有能行的、有所行的,有能所之别;有能分别的是心,有所分别的境界。而现在说能缘的心和所分别的境界是无差别,没有别异的。这样说,没有别异的话,「云何此心还取此心?」那怎么回事这个心又去分别自己的心呢?
譬如说「眼不自见」,用这种譬喻。眼睛只能看别人可以,不能回来看自己,眼不自见。「指不自指」,手指头向外指可以,他自己不能指自己。「刀不自割」,刀去砍别的东西可以,但他自己不能砍自己。那么现在我们的心为什么能够「还取此心」呢?他能反过来去缘,这个「取」也就是「缘」,又来反缘自己的心呢?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子呢?这提出这个问题。
「慈氏!无有少法能取少法,」
前面提出的问题,若是无有异,能缘的心和所缘的境没有别异,那就不能缘,自己不能缘自己,那个意味是这样,自己不能缘自己。一定是二,有异体的,别体的,你是你,我是我,我才能够去缘念你,分别你;若是本身,他自己不能反缘自己,有这个味道。现在说「无有少法能取少法」,没有一点事情能够缘念另一点事情的,不能的。这个意思,按佛法的道理说:是一也不能取,是异也不能取,「无有少法能取少法」。这个话,我相信你们各位也都读了印顺老法师的讲记,另外就是王恩洋的疏,他们两位解释的不一样,但是我认为都有道理。
印顺老法师用无常的道理来说。用无常的道理,一切有为法都是剎那灭的,现在这个光也是剎那灭,一切色法、一切心法、一切有为法都是剎那剎那灭的,从这样的道理去观察,那就是「无有少法能取少法」。因为心去分别其他一切法的时候,心剎那就灭了,他不可能去分别这件事,但是他继续地相续不断地,所以就出现了这个分别的事情,但是又剎那灭,又不可能有所分别,你一分别的时候已经不是那个了,意思是这样子。所分别的一切法也是剎那就灭了,所以你这个能分别和所分别「来不及」,是『法法不相及』。用这个无常的道理,这样子说「无有少法能取少法」,这样也是有道理。这样的道理,当然是共于一切法的,共于一切宗派的,共于一切学派的。
另外一个说法,就是「无有余少法能取余少法」。这个「无有余少法能取余少法」这句话怎么讲呢?这个「余」实在在这里的意思,就是那个「异」的意思。就是与你不关连的事情,你没有办法能取到他的:彼此不相关的事情,没有办法能取,你不能去缘念他。这样的话,是合乎唯识的道理。但是,唯识的道理的确是说得很圆满也很微细,譬如:因缘和所缘缘来对论的话,譬如说第六识,他的活动一定要有一个所缘缘,不然这个第六识没办法生起。但是你一动的时候,心里一分别呢,他就要有一个因缘,因缘是什么?就是名言种子,就是内心里面阿赖耶识的名言种子动出来,就是种子生现行,这才去分别,你心才能动。而所分别的,就是名言种子的现行,而并不是那个所缘缘的事情。所以你所分别的境界,就是你本身变现的;离开了你本身变现的境界,另外你不能缘,所以「无有余少法能取余少法」。可以思惟一下,你想一想这个道理。当然,我们表面上的情况,我们总感觉到,是那所缘缘的境界上有这种事情,我心里面这样分别的。说那个人是很坏嘛!他是怎么怎么,我们就这样分别,但是你能这样动,那个名言种子是由阿赖耶识里出来的,是自己的名言种子的作用,是那么回事。你可以思惟一下。所以「无有少法能取少法」,也就是说不相关的事情,就是没有办法去发生作用。无有一点的分别心能去缘念与心无关的一点儿的事情,你不能,「无有少法能取少法」。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情呢?
「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
你说「无有少法能取少法」,事实上我心是分别了,分别这一个所缘境嘛!那究竟是怎么回事情呢?那就是你这一念心,能缘的心,你这样动的时候,动起来的时候,你一动,就「有如是影像显现」,就有所缘的影像现出来了。这句话倒是符合我们缘念的时候这一段的经过,这个经过就是你心一动就有这个影现出来,就是这…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