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P5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孟夏之交,春夏之间,地面上的水蒸气由阳光的照耀,远远地看就像水似的。那么我们人这样看,鹿也是这样看,看见那边有水,他就跑去,他要喝水,渴了,渴鹿要到那儿去饮水,到那儿看,并没有水,只是相似而已,似义显现,所以叫「鹿爱」。我们也观察一切都是似义显现而没有真实性的,这样观察。

  「翳眩」,「翳」就是眼睛里面有毛病,「眩」也是眼睛里面有毛病。这个虚空里本来是明净的,没有花,但是眼睛里有「翳眩」的时候,就看见空中里有花,天花乱坠,但是明眼人,眼睛没有病的人,看见虚空里没有花,可见有病的人看见那个花是没有的,有即是无,就是空的。用这样的义,比量的去观察我们心里所分别的一切境界,都是虚妄不真实的、都是空无所有的。由这样子,「应随了知一切时处皆唯有识」,这样去观察。

  

  「若于觉时一切时处皆如梦等唯有识者,如从梦觉便觉梦中皆唯有识,觉时何故不如是转?」

  前面是用譬喻来显示「唯识无义」的道理,那么就可以知道我们平常都是错用心机了。但是这底下又提出一个难问,你说是唯识无义,我还不相信,我提出个问题来。「若于觉时一切时处」,你说这个譬喻的意思,我在想,如果不睡觉的时候,「觉时」,醒觉的时候,一切时一切处的境界,所接触到的一切境界,「皆如梦等」,皆如作梦的那几个譬喻所显示的义,「唯有识」,唯有内心的分别,而没有所分别的真实义的,你的意思是这样。

  「如从梦觉便觉梦中皆唯有识」,这就是譬如说一个人他做梦,他醒觉了以后,他就感觉到,梦里面的境界都是空的,只是梦心的分别。若这样的话,我们现在是醒觉了,「何故不如是转」呢?为什么日常生活的一切时处,我们没有像作梦的时候,梦里的境都是假的,我们现在也和作梦一样,也都是假的,有这种唯识无义的智慧生起呢?「转」者,生起也,转是生起的意思。何故醒觉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感觉一切都是假的,没有这种感觉,这什么原因呢?提出问题。

  

  「真智觉时亦如是转:」

  这就回答:我们没有真实的智慧,作梦的时候不知道梦里的境界是假的,从梦醒来,才知道梦里的境界是假的,也多少能够连系到醒觉的时候一切事情都是假的。但是虽然这么一分别就过去了,又继续地去攀缘色声香味触,继续地这样去颠倒迷惑。所以由作梦的启示知道当前的境界是假的,这样的分别心力量不够。虽然就是由作梦的这件事,也会联想到当前的一切境界是假的,但这一念的分别心没力量,不行。

  所以,还是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你要放下一切去修行去,加强你这个正忆念,那时候才有力量,力量才够;只是一时地去分别,不行。就像我们学习佛法,只是文字上这样讲「一切都是假的,都是空的」,但是没力量,你的烦恼照样活动。非要是长时期的闻思修,修止观才行,不然的话没有作用,照样地贪瞋痴,你作不得主的。因为无始劫来的熏习,这贪瞋痴的力量太大了,我们偶然地有那么一点正忆念,那个力量不行。所以非要经过一个长时期的用功修行,修行达到了「真智觉时」,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就是你见道了,一念相应,根本无分别智出现的时候,无相的般若在你内心里面放光明了的时候。「亦如是转」,那就知道,就是入定的时候,或者不入定的时候,你那个唯识无义的智慧会出来,随时会生起。

  所以圣人,到阿罗汉的程度,他心里能不受一切法,就是有「真智觉」的关系,就是他有那个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智慧,他有那个智慧的时候,一切虚妄的境界不可以动摇他。「真智觉时亦如是转」,我们还在无明大梦里面没有醒觉,不知道都是假的,那更是不行了。

  

  「如在梦中此觉不转,从梦觉时此觉乃转,」

  还是用这个譬喻来说:「如在梦中」,譬如一个人在睡梦,睡着觉了的时候,第六意识不休息就是做梦了,前五识不动,所以叫独头意识。「梦中此觉不转」,这个唯识无义的,这个梦的境界,里面境界是假的,这种智慧不动,不知道是假的,不知道梦境是假的,认为是真实的,「此觉不转」。「从梦觉时」,从梦醒过来的时候,「此觉乃转」,这个梦境是不真实的,这个智慧才现出来,才知道梦里的境界是假的。

  

  「如是未得真智觉时,此觉不转,」

  做梦和醒觉来对论的时候是这样子,那么我们现在在迷惑颠倒的时候,在无明大梦里面,无量劫来都是在无明大梦里面流转,也是没得真智觉,我们没得到这种真实的智慧,所以这个时候「此觉不转」,这种唯识无义的智慧没能生起。

  

  「得真智觉此觉乃转。」

  你要经过长时期的用功修行,要修奢摩他、毗钵舍那,那个时候成功了,你的根本无分别智出现了的时候,「此觉乃转」,这个时候你入定也好,不入定也好,你这个智慧是活动的了,才有智慧的活动,不然的话是没有的。若以大乘佛法来说,就是要登地,初欢喜地以上,是圣位的时候,这个唯识无义的智慧才能活动。当然,初得圣道的菩萨,有的时候失念的时候也是有,但那是很少的,就是失念了,也很快地恢复过来,那是凡夫所不能及的。

  从这件事来看,就是我们做梦的时候不知道梦境是假的,那么我们没有得真智觉的时候也不知道十八界一切法都是假的,我们不知道是我们的愚痴,我们不能根据我们不知道来否认圣人的境界,你说「唯识无义」不对,我不承认,不可以这样子,你不可以否认这件事的。

  

  2、教理比知

  「其有未得真智觉者,于唯识中云何比知?」

  这底下是第二段「教理比知」,用教理来比知。前面是用譬喻来显示,用梦等的譬喻显示唯识无义的道理,这以下是用教理来比知。

  「其有未得真智觉者」,那些圣人已经得真智觉了,那他已经证悟了,是他现前的境界,这个不要说。就说我们这些凡夫,我们没有得到真智觉的人,「于唯识中云何比知?」你前面说用梦的譬喻,现在不用梦,我们就是从唯识的教义里面,唯识无义的道理里面,我们怎么样可以比而知之呢?

  

  「由教及理应可比知。」

  这是回答。你提出这个问题很好。就是由佛的圣教,佛的圣言量里面开示我们这唯识无义的道理,我们从这里可以比知。这个圣教,是佛菩萨已经成就了真智觉了,是他证悟的无分别境界,他的慈悲心,最清净法界的等流,大悲心,说出来这件事。说出来这件事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去学习的时候,要去推求、思惟、观察,所以叫做「比」。就是由日常生活的事情,日常生活见闻觉知所面对的境界,我们都执着是真实的,不知道是假的。但是由佛菩萨的圣教去比,去比对、去观察,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是唯识无义的。「及理」就是理论,说出一个道理来。因为佛他是圣人,圣人他是诚实不虚伪的,所以他说的话不会是说错了,所以我们会相信,信圣人语。圣人说是「唯识无义」的,那么我们可以相信。但只这样信不可以,一定要解,要明白那个道理,明白道理就是所谓理论了;说的那个道理,从理论上去思惟、去观察。这样说,如果是圣人,他的人格高尚,我相信,他说是唯识无义一定是对的,我相信。这样你就容易接受了,然后根据佛说的理论去思惟观察,就可以比知我们日常生活面对的一切境界、也都是唯识无义的,是这样意思。所以「由教及理应可比知」,说是用梦的譬喻固然可以明白这个唯识无义,但是我还愿意由佛菩萨的圣言量所说的理论去观察,那还要更好,这样意思。

  

  「此中教者,如十地经簿伽梵说:如是三界,皆唯有心。」

  前面是标出来「由教及理」,这底下解释。先解释「教」,就是圣人教导我们的法语。这个教在什么经上说出这个道理呢?「如十地经」,就像《华严经》的〈十地品〉,那部经上,「薄伽梵」,就是世尊,「说:如是三界,皆唯有心」。欲界、色界、无色界,凡夫在这里流转生死,虽然有无量无边的境界,实在只是一念心而已,一切唯心造。这句话就是在〈十地品〉第六地-现前地,由现前地说到十二缘起。由于无明缘行,所以有识、名色、六入、触、受;由于有爱、取、有,所以有生、老死,说这十二缘起世间上这个流转生死的事情。他最后的结论就是「如是三界,皆唯有心」,只是心的分别,而成就一切一切流转生死的事情,离开了这一念心另外没有事情的,那一大段文是这样意思。

  那么用那一段文,佛说的「如是三界,皆唯有心」,也正是唯识无义的意思,心就是识,那么这是佛在《华严经.十地品》里面说过这样的法语,是这样说的。

  

  「又薄伽梵解深密经亦如是说。」

  前面是引《华严经.十地品》,这底下是引《解深密经》,这都是圣教。「又薄伽梵」在《解深密经》里面也是这样说过的,这个说的就是〈分别瑜伽品〉,下面这一大段文是从〈分别瑜伽品〉引来的。

  

  「谓彼经中慈氏菩萨问世尊言:诸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

  「谓彼经中」,谓彼《解深密经》的〈分别瑜伽品〉里面,「慈氏菩萨」,弥勒菩萨。「问世尊言」,他请问佛。他说:「诸三摩地所行影像」,这提出来的问题不是按我们散乱心的事情说的,就是在得了三摩地的人,得了禅定的人,这个人他「所行影像」。「行」这个字我们以前也讲过,就是心在境上活动,心在所缘境上活动叫做「行」,这叫心行。「活动」也就是能分别的心在所缘境上分别,这就叫做「行」。「影像」就是三摩地里面所现出来的境界叫做「影像」。

  这可以分两方面来解释这个「影像」:譬如说是我们看一个大莲花,看见那里有一个莲花,那么把这个莲花的相貌取在心里面,在禅定里面把莲花的相貌现出来。禅定里,你这个能缘的心观察这个莲花,这个莲花是个影像,不是那个莲花的本质,那就叫做影像。譬如说我们看佛像,看清楚了…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