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P4

  ..续本文上一页「界」这个字,在唯识的经论上也有很多的解释。在这里,可以做两个解释:一个就是,「界」者,性也,六种体性。还有一个,「界」者,因也,因果的因。这十八界,各有各的种子,因种子而起的现行,一共有十八种,所以叫做十八界。现在说的这个「身,身者,受者识」,这三种识就是内六根,上一次说过。「身」是前五根,「身者」是染污意,「受者识」就是那个等无间灭意根。这个「身者」识、「受者识」合起来就是第六意根。加上「身识」的前五根,就正好是六根,内六根。

  「彼所受识,应知即是色等六外界」,色声香味触法,六根是内,那六尘就是外了,内外是相对的,他是六根所受的境界,所以名之为「所受识」。

  「彼能受识,应知即是眼等六识界」,这个能受的识是什么呢?就是眼识、耳识、乃至意识,这「六识界」。这个「受」,不说六根是受,而是说六识,六识因为有觉知性他才有受。这合起来就是十八界,十八界就是我们凡夫世界的一切法都包括在内了。

  「其余诸识,应知是此诸识差别」。一共是十一个识,前面这一共是五个识「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这一共是五个识。下面「其余诸识」就是其余的六个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一共这六个识。「其余诸识,应知是此诸识差别」,就是前面这五个识的差别的相貌,就是离开这五相识之外,没有其他的六个识的。就是约这五个识的不同的相貌,又立出来六个名字,是这样意思。

  譬如说:这个「世识」就是约时间说的,过去、现在、未来;就是过去的十八界、现在的十八界、未来的十八界,有时间性的,那么这叫做世识。「数识」,也可以说无量劫来的事情也可以名之为数,在分别心上也有种种的数,种种的物质上、种种的事物上都有数,也都是心的分别,名之为数识。「处识」,也是十八界,无量劫来有时间也就有处所,所以名之为处识。「言说识」,这个言说识主要是指第六识,会说话的是第六识,前五识不会说话,第七识、第八识他也不说话,说话的就是第六识,主要是指第六识说。「自他差别识」,也就是十八界,各有各的十八界,那么就是自他差别识,就是我见熏习差别了。「善趣恶趣死生识」,就是善趣的十八界、恶趣的十八界,这就是有支熏习种子所变现的了。这样说呢,这十一种识就包括了一切法了。

  

  二、辨唯识无义3

  1、譬喻显示

  「又此诸识皆唯有识,都无义故。」

  前面是出十一个识的体性,表示一切法都是心。现在第二段「辨唯识无义」,辨别只是内心的分别,并没有真实的所分别的境界的,这叫「辨唯识无义」。这一段里分成三科,第一科是「譬喻显示」,第二科是「教理比知」,第三科是「通释妨难」。现在第一科「譬喻显示」,用譬喻来显示唯识无义的道理,使令我们更容易明白。

  「又此诸识皆唯有识,都无义故」,这么多的识,包括了一切法了,这里面有什么意义需要显示的呢?「此诸识皆唯有识」,而没有真实的义的。这个十八界里面,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个识当然是识,其余的前五根,或者是所分别的境界,色声香味触,说他也是识就有一点困难,因为他是物质-地水火风,他不是心法,他是色法。现在主要就是辨别这一点,说是这么多的识都是识,没有真实所分别的义的。这是把这个「唯识无义」的道理标出来、立出来,底下就来解释。

  

  「此中以何为喻显示?」

  这十一个识都是虚妄分别所摄的,是无义的。这样的理论,你说一个譬喻,叫我容易明白一点,用什么譬喻来显示这个道理呢?一定是唯识无义呢?这是一个请求的话。

  

  「应知梦等为喻显示。」

  这底下就回答了。应该知道用梦等法,底下有幻诳、鹿爱、翳眩等,用这样的譬喻可以显示唯识无义的道理。这是标出来,底下正式说出来梦的意义。

  

  「谓如梦中都无其义独唯有识。」

  这个用梦的譬喻唯识无义的道理,我给你解释一下。譬如作梦里面很多很多的境界,那些境界「都无其义」,没有那些境界的真实义的,梦里的那些境界实在是没有的。「独唯有识」只有你一个虚妄分别心,只有梦里的第六意识的虚妄分别心,「独唯有识」。

  

  「虽种种色声香味触,舍林地山似义影现,而于此中都无有义。」

  虽然在做梦的时候,有种种的色、有种种的声、有种种的香味,在做梦的时候很饿,有人请吃饭,吃得很香、吃得很饱;有种种的触,或者是冷,或者是热,或者各式各样的感觉,还是有房舍,什么大厅里坐着或者怎么地,还有树林,还有大地,又有高山,又有大海,这些境界。「似义影现」这种境界,这个「义」就是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和我们醒觉时是相似的。我们不做梦时,也接触这些境界,梦里的境界和醒觉的境界是相似的,叫「似义」。「影现」,也像那个影似的,像镜子里那个影,那个影和那个本质也是相似的。梦里的境界是虚妄不真实,但是和真实的境界相似,现出来。「而于此中都无有义」,而实在梦里边的种种境界,实在是没有的。譬如我作梦吃饭吃得很饱,醒了梦时肚子还是空的。那么就可以知道,那个饭是假的,「似义影现」「都无有义」,但是做梦时吃饭也感觉饱,那个饱就只是感觉而已,不是真实的。所以从这一件事来推比,其他的一切「色声香味触,舍林地山」也都是这样子,都不是真实的,都是虚妄的。那么梦里的境界是这样。

  

  「由此喻显,应随了知一切时处皆唯有识。」

  前面把梦的譬喻这样说了一遍,我们修唯识观的话,你在静坐的时候,修奢摩他、修毗钵舍那的时候,你就用这个梦的譬喻来显示这个唯识无义的观,这样观察。「应随了知」,你就应该随顺梦的譬喻去了知「一切时处皆唯有识」,应该知道一切时一切处,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境界也都和梦一样,没有真实的境界、都是虚妄的。「皆唯有识」,只是有你现前的一念虚妄分别心,只是有这么回事,不是真实有那种境界的,你就这样子思惟观察。

  

  「由此等言,应知复有幻诳,鹿爱,翳眩等喻。」

  前面说梦时,梦下面还有「等」这个字,「言」就是字,就是「等」那个字是指什么说的呢?「应知复有」,还有「幻诳」的譬喻,「鹿爱」的譬喻,「翳眩等」的譬喻,譬喻唯识是无义的。

  这个「幻诳」怎么讲?就是幻术师用这种术能有所变现,变现出来一个大象,或者兔子,或者变现种种的境界来诳惑小孩子,小孩子认为是真的,其实不只是小孩,大人也被诳惑了。那个由幻术所变现的都是不真实的。那么这就是由第八识就是这个幻术师,第八识里有无量无边的种子,就幻现出来种种的根身器界,这十八界,各式各样的境界都幻现出来。我们凡夫就是小孩子,就被欺诳了,认为都是真实的,所以起贪瞋痴的烦恼。

  我们在经论的书本上这样读诵、学习,书本若一合起来就忘了,就不能,就还是用原来的凡夫的习气去分别事情,就是是是非非烦烦恼恼的。如果不分别,心里面也还是平静的,心平气和,也还很自在;一分别的时候,就有的时候欢喜,有的时候苦恼,但还是不觉悟。我希望我们能够,要记忆力好一点,不要忘了经上的意思。出现什么境界,一般的境界也好,特别的境界也好,就是用这样的佛法去观察,去观察「由此喻显,应随了知一切时处皆唯有识」。这样子去观察,最低限度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没有烦恼,你心里面清净没有烦恼,改变原来的老习气、原来的旧家风,这是一个好处,没有烦恼。第二个好处,增长你的道力,增长道力,这个道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你要自己一切时一切处常常正忆念,这个道力逐渐才增长的。你不这样子,这道力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呢?就是要一切时处,不要失掉了正念,这个八正道里面,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八正道里的正业实在有正知的意思。修止观时要正念正知,那个正业就是正知的意思,时常地要有正忆念。我们一般的境界,我们有正忆念,特别的境界也要用正忆念。用正忆念的时候,我们就得感谢那个人特别地警觉我一下,那个人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境界刺激我一下,使令我的正忆念有一个磨练我、加强我正忆念的力量。不要说这个人怎么来捣乱,使令我怎么怎么地,不要那么想,「应随了知一切时处皆唯有识」。如果我们静坐的时候能正忆念,不静坐的时候也正忆念,你能够有一百天的功夫,不要说三年,有一百天的功夫,你这个正忆念已经很有力量了。

  我们从《阿含经》或者《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从这些经上看,或者是你看看戒律,我们出家人的戒律,这个结夏安居到自恣的时候,就有人得四禅八定了,有的人得初果了,有的人得二果,得阿罗汉果了,为什么会那样?就是一切时处有正忆念,原因就在这里,一切时处要有正忆念,不要失掉了正忆念,「由此喻显,应随了知一切时处皆唯有识」。

  当然,若是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他就是直接去观一切法自性空、无我、无我所,观察色受想行识,观察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也是一切时一切处,不失掉正忆念。唯识的经论上这个法门要通过识,他不直接观一切法空,他通过识,先说一切一切的境界是我心的分别,否定了外境的独立的体性,否认这件事,是我内心的分别。我内心的分别,我内心不分别就没有事了,所以内心的分别也是无自性的,因为有境界的引发,所以在分别心的自性上看也是毕竟空,所以都是「客」,而不是「主」。

  「由此等言,应知复有幻诳」喻,阿赖耶识是幻术师,幻术师变现出来这些虚妄境界,来欺骗我这个生死凡夫的这么多的事情,我现在不受骗了,都是虚妄的,我观察它是毕竟空的,心里面不分别了。

  「鹿爱」,「鹿爱」就是阳焰,阳焰我们之前也讲过…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