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P3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兄弟也是和的,父子也是和的,婆媳也是和的,大家是和乐地生活,所以感动了很多有钱的人给他各处造了很多的道德会,他各处去讲道。

  我们现在说,什么叫做依他起?说「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如果你能够「专精思惟」,不得了,我认为是不得了!那就不只是像王善人能讲道,这就是得无生法忍了,你就会得无生法忍,你就成圣人了,不是凡夫了!但是你若不思惟不行,只从文字上这样解释,这几个字谁不认识呢?也可以把它讲得明明白白的,但是你不思惟没有用,你用不上,到时候人家说一句话你心就动,照样还是烦恼,还是苦恼境界。所以要专精思惟才可以,而经论上前面也说了闻思修三慧,我们现在的佛教徒,连我们出家人都在内,闻慧不俱足,有一点,但是不俱足,闻慧不具足,有思慧的人很少。

  我认为,头几天我也说过,仁俊老法师他有思慧。大家都坐那里,不说话,我们心里打妄想,而他不是,他在心里面思惟法义。若有思慧那就不同了,有修慧就更不得了,而仁俊老法师他也有修慧,因为他也有静坐。所以,这是简单一段文,但是也够你思惟了,下面还有详细的解释的,要思惟才可以。而这件事,我在想,每一个人都能办到,并不是说是办不到。你会打妄想,你就会思惟,思惟就是妄想,不过所思惟的境界不同,每一个人都能办到。但是问题就是,你其他的事情放下,其他的事情要放下,你的精神才有时间做这件事,你不放下不行。我又想这个,又想这个,我有什么朋友还要写封信去问候问候他,你若办那些事情,你这件事就不能办。我还要做法会,同这个居士通通电话,同那个通通电话,天天你做这个事,你这件事就不能办。你忙了几十年一无所得,到头来心里面,临终的时候,八苦交煎的时候,一点办法也没有,就是随业流转生死,就是这样子。

  这上面说「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这几句话还更好,你要这样思惟就可以。「如是名为依他起相」,这就叫做依他起相。

  

  丙、遍计所执相

  「此中何者遍计所执相?」

  这里解释第二个。

  

  「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

  这还是一个简要的解释,下面还有详细解释。「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前面说「是无所有非真实义」,这个「义」,「谓于无义」。我们内心里面种种的分别,这样分别、那样分别,而所分别那件事上是没有这件事的,没有你所分别的这个境界,没有,所以「谓于无义」,那么没有「义」,有什么呢?只是有「识」,只是你一念的分别心而已。

  「唯有识中似义显现」,但是这一念分别心,因为无量劫来的熏习,你心一动就有熏习,因为熏习这么多的功能,你心一动这个熏习随着心就也动,就现出来种种的相,现出来种种的分别相。当然这里面分两种:一种是阿赖耶识的力量,譬如:假设前一生在畜生世界,但是那一生的果报结束了,现在做人了的时候,这一剎那一投胎的时候,人的境界出现了;出现的这一切境界,这是阿赖耶识的力量。若是出胎了以后,知识成熟了,这第六意识的分别,这又是一种,第六意识的分别这是各式各样的分别,这又是一种。

  我们现在若是以依他起性修唯识观,当然是统起来都是「是无所有非真实义」,都是这样子。但是我们凡夫,现在的佛教徒,当然这也就是自己的业障,种种的苦恼。若佛在世的人,佛如是如是的说法,他就如是如是的生信心,他就如是如是的观察修行,但现在的人不是,现在的人要求得多,要求特别多。你读《阿含经》很容易会知道,佛就是说:色受想行识是无常无我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那么他就这样修行,就得阿罗汉果了。我们现在的人要求的很多,这个也要知道,那个也要知道,这样就是要多读经论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不然这问题不能解决,问题不能解决就有疑惑,有疑惑不能修行,疑惑就能障碍你。

  所以这上面说「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从前面文也可以看出来,这个「似义显现」怎么讲?就是阿赖耶识有这么多的种子,你一动,他就现。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譬如那个人走路没有睬你,你心里就会种种想,这个人怎么怎么地,分别出来很多的理由来证实自己的瞋心是对的,凡夫就是这样子。如果是有爱心的话,也会找出来很多的理由,我这个爱是对的,这叫「似义显现」,就随你心的分别就现出种种境界来,你就去执着是真实的,于是乎生贪心、生瞋心、生种种的烦恼,就是这样。

  现在佛菩萨,无著菩萨告诉我们「无义唯有识」,你想的那个都没有,只是你内心的分别。而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去执着他,是名为「遍计所执相」。当然这现成的说法,就是一个我执、一个法执。执着有我也是内心的分别,实在并没有所执的我,那个「我」也是个「义」,这个「义」是「是无所有非真实义」,色受想行识这一切法,也是「是无所有非真实义」,但是我们心里分别就好象是有,有色受想行识,有眼耳鼻舌身意,有……有很多很多的有,就执着是真实的,就起种种烦恼,是名为「遍计所执相」,是这样意思。

  

  丁、圆成实相

  「此中何者圆成实相?」

  前面依他起相、遍计所执相,是简略地这样解释,这以下解释第三个,此中三相里面的,什么是圆成实相呢?这道理怎么讲呢?

  

  「谓即于彼依他起相,由似义相永无有性。」

  就是说在那个依他起相,就是虚妄分别所摄诸识,「由似义相永无有性」,你心里一分别就有遍计所执的「似义」,这个「似义」是所执着的境界。这个「似义」「永无有性」,你观察他,他是没有自性的,他是没有的。这个「义」,刚才说过,是我们分别心的所缘境,没有所缘境的时候,这心也就不在了,也就是依他起也就不在了。这个时候,所观察的不可得,能观察的也不可得,就是一个平等无分别的境界;不分别了也就没有相了,就是离一切相的境界,那就叫做「圆成实相」。

  不过,这个在唯识上,他又加上一句话,说这个相是真实的,是真实有的。譬如说,像《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五蕴皆空就是圆成实相了。如果只是这么说,你说内心里无分别的时候,你说这个空相,这就是分别了;若无分别呢,这空相也是不可得了,也是没这分别的。但是你最初观察的时候,用空来观察,观察一切法空,离一切分别的时候,空也就是不可得,应该是这样说。不过这里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就是唯识上他又加上一句,我空和法空,「这个空相是真实的!」讲出这么一句话,加上一个「真实」,叫做「圆成实相」,加上这么一句话。加上这一句话呢,这个《中观论》的学者心里面就有一点不同意。可是从《摄大乘论释》世亲菩萨他又说出这么一句话:「恐怕是断灭了!」你若不加这句话,人就容易疑惑是断灭了,好象什么也没有了,怎么可以呢?所以加上这句话,喔!心里面还是有圆成实性的存在的,那么心就安一点。这是世亲菩萨加上那句话,在这里来说,使令怕断灭的人,心里面舒服一点,有这样意思。这样说呢,这个三相,什么叫做「依他起相」?就是虚妄分别的心叫做依他起相。那么什么叫做「遍计所执相」呢?就是那个「似义显现」,「是无所有,非真实义」的显现,那叫做遍计执相。就是我们这个虚妄分别心所面对的境界,我们不知道这是假的,不知道这是空无所有的,认为是真的,这叫做遍计所执。什么叫做「圆成实性」呢?就是那个「似义显现」毕竟空寂了,心也不可得了,那就是诸法空相,那就是圆成实性。

  所以,我们若是专精思惟的时候,这个行住坐卧一切时中,你这一念清净心是没有境界的,是离一切境界的,心里没有分别的,他自然就是没有烦恼了,你常常这样观察。当然这是需要有一段时间的用功才可以,你不用功不行。这样观察、这样思惟,虽然是没有证悟那个圆成实性,但是你会对它了解得多一点。不然,怎么叫圆成实相,圆成实相是什么?我不知道。前面解释这三相,这是「略释三相」,不是详细的解释,后面解释的就详细了,我们就讲到这里。

  

  第二项、广成唯识3

  甲、明一切无义成唯识2

  一、出十一识体以摄法

  「此中身,身者,受者识,应知即是眼等六内界。彼所受识,应知即是色等六外界。彼能受识,应知即是眼等六识界。其余诸识,应知是此诸识差别。」

  这是第二项「广成唯识」,第一项是「略释三相」,这「略释三相」上一次解释过了。在印顺老法师的讲记上引《辩中边论》的话,「唯所执,依他,及圆成实性,境故,分别故,及二空故说」,倒是很简要的说明了三性的差别。什么是遍计所执性呢?就是似义显现的性,叫做遍计所执。什么是依他起性呢?就是虚妄分别心,「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这个虚妄分别心就是依他起。什么是圆成实性呢?就是「二空」:我空、法空。不过在唯识经论上的解释呢,二空的体性,是因空得显,所以叫做「二空」,他是所显示出来的不空之性,这正好是天台宗说的那句话「空而不空」的意思。这是「略释三相」。

  这以下的文是「广成唯识」,前面是略释,这里是广释,就是广博地成立唯识的道理,详细地说明它。这一科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是「明一切无义成唯识」,第二科是「安立三相成唯识」。现在是第一科,「明一切无义」,一切义都是没有自性的,是毕竟空的,只是内心的分别,所以由无义来成立唯识。这又分成两段,第一段「出十一识体以摄法」,标出来十一个识的体相,他能够包摄一切法,然后说一切法是唯识的,这样意思。

  「此中身,身者,受者识」,这三个识「应知即是眼等六内界」,就是我们内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这是「六内界」。…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