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兄弟也是和的,父子也是和的,婆媳也是和的,大家是和樂地生活,所以感動了很多有錢的人給他各處造了很多的道德會,他各處去講道。
我們現在說,什麼叫做依他起?說「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如果你能夠「專精思惟」,不得了,我認爲是不得了!那就不只是像王善人能講道,這就是得無生法忍了,你就會得無生法忍,你就成聖人了,不是凡夫了!但是你若不思惟不行,只從文字上這樣解釋,這幾個字誰不認識呢?也可以把它講得明明白白的,但是你不思惟沒有用,你用不上,到時候人家說一句話你心就動,照樣還是煩惱,還是苦惱境界。所以要專精思惟才可以,而經論上前面也說了聞思修叁慧,我們現在的佛教徒,連我們出家人都在內,聞慧不俱足,有一點,但是不俱足,聞慧不具足,有思慧的人很少。
我認爲,頭幾天我也說過,仁俊老法師他有思慧。大家都坐那裏,不說話,我們心裏打妄想,而他不是,他在心裏面思惟法義。若有思慧那就不同了,有修慧就更不得了,而仁俊老法師他也有修慧,因爲他也有靜坐。所以,這是簡單一段文,但是也夠你思惟了,下面還有詳細的解釋的,要思惟才可以。而這件事,我在想,每一個人都能辦到,並不是說是辦不到。你會打妄想,你就會思惟,思惟就是妄想,不過所思惟的境界不同,每一個人都能辦到。但是問題就是,你其他的事情放下,其他的事情要放下,你的精神才有時間做這件事,你不放下不行。我又想這個,又想這個,我有什麼朋友還要寫封信去問候問候他,你若辦那些事情,你這件事就不能辦。我還要做法會,同這個居士通通電話,同那個通通電話,天天你做這個事,你這件事就不能辦。你忙了幾十年一無所得,到頭來心裏面,臨終的時候,八苦交煎的時候,一點辦法也沒有,就是隨業流轉生死,就是這樣子。
這上面說「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這幾句話還更好,你要這樣思惟就可以。「如是名爲依他起相」,這就叫做依他起相。
丙、遍計所執相
「此中何者遍計所執相?」
這裏解釋第二個。
「謂于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
這還是一個簡要的解釋,下面還有詳細解釋。「謂于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前面說「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這個「義」,「謂于無義」。我們內心裏面種種的分別,這樣分別、那樣分別,而所分別那件事上是沒有這件事的,沒有你所分別的這個境界,沒有,所以「謂于無義」,那麼沒有「義」,有什麼呢?只是有「識」,只是你一念的分別心而已。
「唯有識中似義顯現」,但是這一念分別心,因爲無量劫來的熏習,你心一動就有熏習,因爲熏習這麼多的功能,你心一動這個熏習隨著心就也動,就現出來種種的相,現出來種種的分別相。當然這裏面分兩種:一種是阿賴耶識的力量,譬如:假設前一生在畜生世界,但是那一生的果報結束了,現在做人了的時候,這一剎那一投胎的時候,人的境界出現了;出現的這一切境界,這是阿賴耶識的力量。若是出胎了以後,知識成熟了,這第六意識的分別,這又是一種,第六意識的分別這是各式各樣的分別,這又是一種。
我們現在若是以依他起性修唯識觀,當然是統起來都是「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都是這樣子。但是我們凡夫,現在的佛教徒,當然這也就是自己的業障,種種的苦惱。若佛在世的人,佛如是如是的說法,他就如是如是的生信心,他就如是如是的觀察修行,但現在的人不是,現在的人要求得多,要求特別多。你讀《阿含經》很容易會知道,佛就是說: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無我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那麼他就這樣修行,就得阿羅漢果了。我們現在的人要求的很多,這個也要知道,那個也要知道,這樣就是要多讀經論才能解決這些問題,不然這問題不能解決,問題不能解決就有疑惑,有疑惑不能修行,疑惑就能障礙你。
所以這上面說「謂于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從前面文也可以看出來,這個「似義顯現」怎麼講?就是阿賴耶識有這麼多的種子,你一動,他就現。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譬如那個人走路沒有睬你,你心裏就會種種想,這個人怎麼怎麼地,分別出來很多的理由來證實自己的瞋心是對的,凡夫就是這樣子。如果是有愛心的話,也會找出來很多的理由,我這個愛是對的,這叫「似義顯現」,就隨你心的分別就現出種種境界來,你就去執著是真實的,于是乎生貪心、生瞋心、生種種的煩惱,就是這樣。
現在佛菩薩,無著菩薩告訴我們「無義唯有識」,你想的那個都沒有,只是你內心的分別。而你不明白這個道理,去執著他,是名爲「遍計所執相」。當然這現成的說法,就是一個我執、一個法執。執著有我也是內心的分別,實在並沒有所執的我,那個「我」也是個「義」,這個「義」是「是無所有非真實義」,色受想行識這一切法,也是「是無所有非真實義」,但是我們心裏分別就好象是有,有色受想行識,有眼耳鼻舌身意,有……有很多很多的有,就執著是真實的,就起種種煩惱,是名爲「遍計所執相」,是這樣意思。
丁、圓成實相
「此中何者圓成實相?」
前面依他起相、遍計所執相,是簡略地這樣解釋,這以下解釋第叁個,此中叁相裏面的,什麼是圓成實相呢?這道理怎麼講呢?
「謂即于彼依他起相,由似義相永無有性。」
就是說在那個依他起相,就是虛妄分別所攝諸識,「由似義相永無有性」,你心裏一分別就有遍計所執的「似義」,這個「似義」是所執著的境界。這個「似義」「永無有性」,你觀察他,他是沒有自性的,他是沒有的。這個「義」,剛才說過,是我們分別心的所緣境,沒有所緣境的時候,這心也就不在了,也就是依他起也就不在了。這個時候,所觀察的不可得,能觀察的也不可得,就是一個平等無分別的境界;不分別了也就沒有相了,就是離一切相的境界,那就叫做「圓成實相」。
不過,這個在唯識上,他又加上一句話,說這個相是真實的,是真實有的。譬如說,像《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五蘊皆空就是圓成實相了。如果只是這麼說,你說內心裏無分別的時候,你說這個空相,這就是分別了;若無分別呢,這空相也是不可得了,也是沒這分別的。但是你最初觀察的時候,用空來觀察,觀察一切法空,離一切分別的時候,空也就是不可得,應該是這樣說。不過這裏有一點不同的地方,就是唯識上他又加上一句,我空和法空,「這個空相是真實的!」講出這麼一句話,加上一個「真實」,叫做「圓成實相」,加上這麼一句話。加上這一句話呢,這個《中觀論》的學者心裏面就有一點不同意。可是從《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他又說出這麼一句話:「恐怕是斷滅了!」你若不加這句話,人就容易疑惑是斷滅了,好象什麼也沒有了,怎麼可以呢?所以加上這句話,喔!心裏面還是有圓成實性的存在的,那麼心就安一點。這是世親菩薩加上那句話,在這裏來說,使令怕斷滅的人,心裏面舒服一點,有這樣意思。這樣說呢,這個叁相,什麼叫做「依他起相」?就是虛妄分別的心叫做依他起相。那麼什麼叫做「遍計所執相」呢?就是那個「似義顯現」,「是無所有,非真實義」的顯現,那叫做遍計執相。就是我們這個虛妄分別心所面對的境界,我們不知道這是假的,不知道這是空無所有的,認爲是真的,這叫做遍計所執。什麼叫做「圓成實性」呢?就是那個「似義顯現」畢竟空寂了,心也不可得了,那就是諸法空相,那就是圓成實性。
所以,我們若是專精思惟的時候,這個行住坐臥一切時中,你這一念清淨心是沒有境界的,是離一切境界的,心裏沒有分別的,他自然就是沒有煩惱了,你常常這樣觀察。當然這是需要有一段時間的用功才可以,你不用功不行。這樣觀察、這樣思惟,雖然是沒有證悟那個圓成實性,但是你會對它了解得多一點。不然,怎麼叫圓成實相,圓成實相是什麼?我不知道。前面解釋這叁相,這是「略釋叁相」,不是詳細的解釋,後面解釋的就詳細了,我們就講到這裏。
第二項、廣成唯識3
甲、明一切無義成唯識2
一、出十一識體以攝法
「此中身,身者,受者識,應知即是眼等六內界。彼所受識,應知即是色等六外界。彼能受識,應知即是眼等六識界。其余諸識,應知是此諸識差別。」
這是第二項「廣成唯識」,第一項是「略釋叁相」,這「略釋叁相」上一次解釋過了。在印順老法師的講記上引《辯中邊論》的話,「唯所執,依他,及圓成實性,境故,分別故,及二空故說」,倒是很簡要的說明了叁性的差別。什麼是遍計所執性呢?就是似義顯現的性,叫做遍計所執。什麼是依他起性呢?就是虛妄分別心,「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這個虛妄分別心就是依他起。什麼是圓成實性呢?就是「二空」:我空、法空。不過在唯識經論上的解釋呢,二空的體性,是因空得顯,所以叫做「二空」,他是所顯示出來的不空之性,這正好是天臺宗說的那句話「空而不空」的意思。這是「略釋叁相」。
這以下的文是「廣成唯識」,前面是略釋,這裏是廣釋,就是廣博地成立唯識的道理,詳細地說明它。這一科裏面分兩科,第一科是「明一切無義成唯識」,第二科是「安立叁相成唯識」。現在是第一科,「明一切無義」,一切義都是沒有自性的,是畢竟空的,只是內心的分別,所以由無義來成立唯識。這又分成兩段,第一段「出十一識體以攝法」,標出來十一個識的體相,他能夠包攝一切法,然後說一切法是唯識的,這樣意思。
「此中身,身者,受者識」,這叁個識「應知即是眼等六內界」,就是我們內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這是「六內界」。…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