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P4

  ..續本文上一頁「界」這個字,在唯識的經論上也有很多的解釋。在這裏,可以做兩個解釋:一個就是,「界」者,性也,六種體性。還有一個,「界」者,因也,因果的因。這十八界,各有各的種子,因種子而起的現行,一共有十八種,所以叫做十八界。現在說的這個「身,身者,受者識」,這叁種識就是內六根,上一次說過。「身」是前五根,「身者」是染汙意,「受者識」就是那個等無間滅意根。這個「身者」識、「受者識」合起來就是第六意根。加上「身識」的前五根,就正好是六根,內六根。

  「彼所受識,應知即是色等六外界」,色聲香味觸法,六根是內,那六塵就是外了,內外是相對的,他是六根所受的境界,所以名之爲「所受識」。

  「彼能受識,應知即是眼等六識界」,這個能受的識是什麼呢?就是眼識、耳識、乃至意識,這「六識界」。這個「受」,不說六根是受,而是說六識,六識因爲有覺知性他才有受。這合起來就是十八界,十八界就是我們凡夫世界的一切法都包括在內了。

  「其余諸識,應知是此諸識差別」。一共是十一個識,前面這一共是五個識「身識、身者識、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這一共是五個識。下面「其余諸識」就是其余的六個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趣惡趣死生識」,一共這六個識。「其余諸識,應知是此諸識差別」,就是前面這五個識的差別的相貌,就是離開這五相識之外,沒有其他的六個識的。就是約這五個識的不同的相貌,又立出來六個名字,是這樣意思。

  譬如說:這個「世識」就是約時間說的,過去、現在、未來;就是過去的十八界、現在的十八界、未來的十八界,有時間性的,那麼這叫做世識。「數識」,也可以說無量劫來的事情也可以名之爲數,在分別心上也有種種的數,種種的物質上、種種的事物上都有數,也都是心的分別,名之爲數識。「處識」,也是十八界,無量劫來有時間也就有處所,所以名之爲處識。「言說識」,這個言說識主要是指第六識,會說話的是第六識,前五識不會說話,第七識、第八識他也不說話,說話的就是第六識,主要是指第六識說。「自他差別識」,也就是十八界,各有各的十八界,那麼就是自他差別識,就是我見熏習差別了。「善趣惡趣死生識」,就是善趣的十八界、惡趣的十八界,這就是有支熏習種子所變現的了。這樣說呢,這十一種識就包括了一切法了。

  

  二、辨唯識無義3

  1、譬喻顯示

  「又此諸識皆唯有識,都無義故。」

  前面是出十一個識的體性,表示一切法都是心。現在第二段「辨唯識無義」,辨別只是內心的分別,並沒有真實的所分別的境界的,這叫「辨唯識無義」。這一段裏分成叁科,第一科是「譬喻顯示」,第二科是「教理比知」,第叁科是「通釋妨難」。現在第一科「譬喻顯示」,用譬喻來顯示唯識無義的道理,使令我們更容易明白。

  「又此諸識皆唯有識,都無義故」,這麼多的識,包括了一切法了,這裏面有什麼意義需要顯示的呢?「此諸識皆唯有識」,而沒有真實的義的。這個十八界裏面,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個識當然是識,其余的前五根,或者是所分別的境界,色聲香味觸,說他也是識就有一點困難,因爲他是物質-地水火風,他不是心法,他是色法。現在主要就是辨別這一點,說是這麼多的識都是識,沒有真實所分別的義的。這是把這個「唯識無義」的道理標出來、立出來,底下就來解釋。

  

  「此中以何爲喻顯示?」

  這十一個識都是虛妄分別所攝的,是無義的。這樣的理論,你說一個譬喻,叫我容易明白一點,用什麼譬喻來顯示這個道理呢?一定是唯識無義呢?這是一個請求的話。

  

  「應知夢等爲喻顯示。」

  這底下就回答了。應該知道用夢等法,底下有幻诳、鹿愛、翳眩等,用這樣的譬喻可以顯示唯識無義的道理。這是標出來,底下正式說出來夢的意義。

  

  「謂如夢中都無其義獨唯有識。」

  這個用夢的譬喻唯識無義的道理,我給你解釋一下。譬如作夢裏面很多很多的境界,那些境界「都無其義」,沒有那些境界的真實義的,夢裏的那些境界實在是沒有的。「獨唯有識」只有你一個虛妄分別心,只有夢裏的第六意識的虛妄分別心,「獨唯有識」。

  

  「雖種種色聲香味觸,舍林地山似義影現,而于此中都無有義。」

  雖然在做夢的時候,有種種的色、有種種的聲、有種種的香味,在做夢的時候很餓,有人請吃飯,吃得很香、吃得很飽;有種種的觸,或者是冷,或者是熱,或者各式各樣的感覺,還是有房舍,什麼大廳裏坐著或者怎麼地,還有樹林,還有大地,又有高山,又有大海,這些境界。「似義影現」這種境界,這個「義」就是境界,這個境界就是和我們醒覺時是相似的。我們不做夢時,也接觸這些境界,夢裏的境界和醒覺的境界是相似的,叫「似義」。「影現」,也像那個影似的,像鏡子裏那個影,那個影和那個本質也是相似的。夢裏的境界是虛妄不真實,但是和真實的境界相似,現出來。「而于此中都無有義」,而實在夢裏邊的種種境界,實在是沒有的。譬如我作夢吃飯吃得很飽,醒了夢時肚子還是空的。那麼就可以知道,那個飯是假的,「似義影現」「都無有義」,但是做夢時吃飯也感覺飽,那個飽就只是感覺而已,不是真實的。所以從這一件事來推比,其他的一切「色聲香味觸,舍林地山」也都是這樣子,都不是真實的,都是虛妄的。那麼夢裏的境界是這樣。

  

  「由此喻顯,應隨了知一切時處皆唯有識。」

  前面把夢的譬喻這樣說了一遍,我們修唯識觀的話,你在靜坐的時候,修奢摩他、修毗缽舍那的時候,你就用這個夢的譬喻來顯示這個唯識無義的觀,這樣觀察。「應隨了知」,你就應該隨順夢的譬喻去了知「一切時處皆唯有識」,應該知道一切時一切處,我們所經曆的一切境界也都和夢一樣,沒有真實的境界、都是虛妄的。「皆唯有識」,只是有你現前的一念虛妄分別心,只是有這麼回事,不是真實有那種境界的,你就這樣子思惟觀察。

  

  「由此等言,應知複有幻诳,鹿愛,翳眩等喻。」

  前面說夢時,夢下面還有「等」這個字,「言」就是字,就是「等」那個字是指什麼說的呢?「應知複有」,還有「幻诳」的譬喻,「鹿愛」的譬喻,「翳眩等」的譬喻,譬喻唯識是無義的。

  這個「幻诳」怎麼講?就是幻術師用這種術能有所變現,變現出來一個大象,或者兔子,或者變現種種的境界來诳惑小孩子,小孩子認爲是真的,其實不只是小孩,大人也被诳惑了。那個由幻術所變現的都是不真實的。那麼這就是由第八識就是這個幻術師,第八識裏有無量無邊的種子,就幻現出來種種的根身器界,這十八界,各式各樣的境界都幻現出來。我們凡夫就是小孩子,就被欺诳了,認爲都是真實的,所以起貪瞋癡的煩惱。

  我們在經論的書本上這樣讀誦、學習,書本若一合起來就忘了,就不能,就還是用原來的凡夫的習氣去分別事情,就是是是非非煩煩惱惱的。如果不分別,心裏面也還是平靜的,心平氣和,也還很自在;一分別的時候,就有的時候歡喜,有的時候苦惱,但還是不覺悟。我希望我們能夠,要記憶力好一點,不要忘了經上的意思。出現什麼境界,一般的境界也好,特別的境界也好,就是用這樣的佛法去觀察,去觀察「由此喻顯,應隨了知一切時處皆唯有識」。這樣子去觀察,最低限度有兩個好處:第一個好處,沒有煩惱,你心裏面清淨沒有煩惱,改變原來的老習氣、原來的舊家風,這是一個好處,沒有煩惱。第二個好處,增長你的道力,增長道力,這個道力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你要自己一切時一切處常常正憶念,這個道力逐漸才增長的。你不這樣子,這道力什麼時候才能出現呢?就是要一切時處,不要失掉了正念,這個八正道裏面,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八正道裏的正業實在有正知的意思。修止觀時要正念正知,那個正業就是正知的意思,時常地要有正憶念。我們一般的境界,我們有正憶念,特別的境界也要用正憶念。用正憶念的時候,我們就得感謝那個人特別地警覺我一下,那個人出現了一個特別的境界刺激我一下,使令我的正憶念有一個磨練我、加強我正憶念的力量。不要說這個人怎麼來搗亂,使令我怎麼怎麼地,不要那麼想,「應隨了知一切時處皆唯有識」。如果我們靜坐的時候能正憶念,不靜坐的時候也正憶念,你能夠有一百天的功夫,不要說叁年,有一百天的功夫,你這個正憶念已經很有力量了。

  我們從《阿含經》或者《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從這些經上看,或者是你看看戒律,我們出家人的戒律,這個結夏安居到自恣的時候,就有人得四禅八定了,有的人得初果了,有的人得二果,得阿羅漢果了,爲什麼會那樣?就是一切時處有正憶念,原因就在這裏,一切時處要有正憶念,不要失掉了正憶念,「由此喻顯,應隨了知一切時處皆唯有識」。

  當然,若是讀《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他就是直接去觀一切法自性空、無我、無我所,觀察色受想行識,觀察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也是一切時一切處,不失掉正憶念。唯識的經論上這個法門要通過識,他不直接觀一切法空,他通過識,先說一切一切的境界是我心的分別,否定了外境的獨立的體性,否認這件事,是我內心的分別。我內心的分別,我內心不分別就沒有事了,所以內心的分別也是無自性的,因爲有境界的引發,所以在分別心的自性上看也是畢竟空,所以都是「客」,而不是「主」。

  「由此等言,應知複有幻诳」喻,阿賴耶識是幻術師,幻術師變現出來這些虛妄境界,來欺騙我這個生死凡夫的這麼多的事情,我現在不受騙了,都是虛妄的,我觀察它是畢竟空的,心裏面不分別了。

  「鹿愛」,「鹿愛」就是陽焰,陽焰我們之前也講過…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