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孟夏之交,春夏之間,地面上的水蒸氣由陽光的照耀,遠遠地看就像水似的。那麼我們人這樣看,鹿也是這樣看,看見那邊有水,他就跑去,他要喝水,渴了,渴鹿要到那兒去飲水,到那兒看,並沒有水,只是相似而已,似義顯現,所以叫「鹿愛」。我們也觀察一切都是似義顯現而沒有真實性的,這樣觀察。
「翳眩」,「翳」就是眼睛裏面有毛病,「眩」也是眼睛裏面有毛病。這個虛空裏本來是明淨的,沒有花,但是眼睛裏有「翳眩」的時候,就看見空中裏有花,天花亂墜,但是明眼人,眼睛沒有病的人,看見虛空裏沒有花,可見有病的人看見那個花是沒有的,有即是無,就是空的。用這樣的義,比量的去觀察我們心裏所分別的一切境界,都是虛妄不真實的、都是空無所有的。由這樣子,「應隨了知一切時處皆唯有識」,這樣去觀察。
「若于覺時一切時處皆如夢等唯有識者,如從夢覺便覺夢中皆唯有識,覺時何故不如是轉?」
前面是用譬喻來顯示「唯識無義」的道理,那麼就可以知道我們平常都是錯用心機了。但是這底下又提出一個難問,你說是唯識無義,我還不相信,我提出個問題來。「若于覺時一切時處」,你說這個譬喻的意思,我在想,如果不睡覺的時候,「覺時」,醒覺的時候,一切時一切處的境界,所接觸到的一切境界,「皆如夢等」,皆如作夢的那幾個譬喻所顯示的義,「唯有識」,唯有內心的分別,而沒有所分別的真實義的,你的意思是這樣。
「如從夢覺便覺夢中皆唯有識」,這就是譬如說一個人他做夢,他醒覺了以後,他就感覺到,夢裏面的境界都是空的,只是夢心的分別。若這樣的話,我們現在是醒覺了,「何故不如是轉」呢?爲什麼日常生活的一切時處,我們沒有像作夢的時候,夢裏的境都是假的,我們現在也和作夢一樣,也都是假的,有這種唯識無義的智慧生起呢?「轉」者,生起也,轉是生起的意思。何故醒覺的時候我們並沒有感覺一切都是假的,沒有這種感覺,這什麼原因呢?提出問題。
「真智覺時亦如是轉:」
這就回答:我們沒有真實的智慧,作夢的時候不知道夢裏的境界是假的,從夢醒來,才知道夢裏的境界是假的,也多少能夠連系到醒覺的時候一切事情都是假的。但是雖然這麼一分別就過去了,又繼續地去攀緣色聲香味觸,繼續地這樣去顛倒迷惑。所以由作夢的啓示知道當前的境界是假的,這樣的分別心力量不夠。雖然就是由作夢的這件事,也會聯想到當前的一切境界是假的,但這一念的分別心沒力量,不行。
所以,還是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你要放下一切去修行去,加強你這個正憶念,那時候才有力量,力量才夠;只是一時地去分別,不行。就像我們學習佛法,只是文字上這樣講「一切都是假的,都是空的」,但是沒力量,你的煩惱照樣活動。非要是長時期的聞思修,修止觀才行,不然的話沒有作用,照樣地貪瞋癡,你作不得主的。因爲無始劫來的熏習,這貪瞋癡的力量太大了,我們偶然地有那麼一點正憶念,那個力量不行。所以非要經過一個長時期的用功修行,修行達到了「真智覺時」,達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就是你見道了,一念相應,根本無分別智出現的時候,無相的般若在你內心裏面放光明了的時候。「亦如是轉」,那就知道,就是入定的時候,或者不入定的時候,你那個唯識無義的智慧會出來,隨時會生起。
所以聖人,到阿羅漢的程度,他心裏能不受一切法,就是有「真智覺」的關系,就是他有那個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智慧,他有那個智慧的時候,一切虛妄的境界不可以動搖他。「真智覺時亦如是轉」,我們還在無明大夢裏面沒有醒覺,不知道都是假的,那更是不行了。
「如在夢中此覺不轉,從夢覺時此覺乃轉,」
還是用這個譬喻來說:「如在夢中」,譬如一個人在睡夢,睡著覺了的時候,第六意識不休息就是做夢了,前五識不動,所以叫獨頭意識。「夢中此覺不轉」,這個唯識無義的,這個夢的境界,裏面境界是假的,這種智慧不動,不知道是假的,不知道夢境是假的,認爲是真實的,「此覺不轉」。「從夢覺時」,從夢醒過來的時候,「此覺乃轉」,這個夢境是不真實的,這個智慧才現出來,才知道夢裏的境界是假的。
「如是未得真智覺時,此覺不轉,」
做夢和醒覺來對論的時候是這樣子,那麼我們現在在迷惑顛倒的時候,在無明大夢裏面,無量劫來都是在無明大夢裏面流轉,也是沒得真智覺,我們沒得到這種真實的智慧,所以這個時候「此覺不轉」,這種唯識無義的智慧沒能生起。
「得真智覺此覺乃轉。」
你要經過長時期的用功修行,要修奢摩他、毗缽舍那,那個時候成功了,你的根本無分別智出現了的時候,「此覺乃轉」,這個時候你入定也好,不入定也好,你這個智慧是活動的了,才有智慧的活動,不然的話是沒有的。若以大乘佛法來說,就是要登地,初歡喜地以上,是聖位的時候,這個唯識無義的智慧才能活動。當然,初得聖道的菩薩,有的時候失念的時候也是有,但那是很少的,就是失念了,也很快地恢複過來,那是凡夫所不能及的。
從這件事來看,就是我們做夢的時候不知道夢境是假的,那麼我們沒有得真智覺的時候也不知道十八界一切法都是假的,我們不知道是我們的愚癡,我們不能根據我們不知道來否認聖人的境界,你說「唯識無義」不對,我不承認,不可以這樣子,你不可以否認這件事的。
2、教理比知
「其有未得真智覺者,于唯識中雲何比知?」
這底下是第二段「教理比知」,用教理來比知。前面是用譬喻來顯示,用夢等的譬喻顯示唯識無義的道理,這以下是用教理來比知。
「其有未得真智覺者」,那些聖人已經得真智覺了,那他已經證悟了,是他現前的境界,這個不要說。就說我們這些凡夫,我們沒有得到真智覺的人,「于唯識中雲何比知?」你前面說用夢的譬喻,現在不用夢,我們就是從唯識的教義裏面,唯識無義的道理裏面,我們怎麼樣可以比而知之呢?
「由教及理應可比知。」
這是回答。你提出這個問題很好。就是由佛的聖教,佛的聖言量裏面開示我們這唯識無義的道理,我們從這裏可以比知。這個聖教,是佛菩薩已經成就了真智覺了,是他證悟的無分別境界,他的慈悲心,最清淨法界的等流,大悲心,說出來這件事。說出來這件事的時候,我們的第六意識去學習的時候,要去推求、思惟、觀察,所以叫做「比」。就是由日常生活的事情,日常生活見聞覺知所面對的境界,我們都執著是真實的,不知道是假的。但是由佛菩薩的聖教去比,去比對、去觀察,那麼我們就可以知道是唯識無義的。「及理」就是理論,說出一個道理來。因爲佛他是聖人,聖人他是誠實不虛僞的,所以他說的話不會是說錯了,所以我們會相信,信聖人語。聖人說是「唯識無義」的,那麼我們可以相信。但只這樣信不可以,一定要解,要明白那個道理,明白道理就是所謂理論了;說的那個道理,從理論上去思惟、去觀察。這樣說,如果是聖人,他的人格高尚,我相信,他說是唯識無義一定是對的,我相信。這樣你就容易接受了,然後根據佛說的理論去思惟觀察,就可以比知我們日常生活面對的一切境界、也都是唯識無義的,是這樣意思。所以「由教及理應可比知」,說是用夢的譬喻固然可以明白這個唯識無義,但是我還願意由佛菩薩的聖言量所說的理論去觀察,那還要更好,這樣意思。
「此中教者,如十地經簿伽梵說:如是叁界,皆唯有心。」
前面是標出來「由教及理」,這底下解釋。先解釋「教」,就是聖人教導我們的法語。這個教在什麼經上說出這個道理呢?「如十地經」,就像《華嚴經》的〈十地品〉,那部經上,「薄伽梵」,就是世尊,「說:如是叁界,皆唯有心」。欲界、色界、無色界,凡夫在這裏流轉生死,雖然有無量無邊的境界,實在只是一念心而已,一切唯心造。這句話就是在〈十地品〉第六地-現前地,由現前地說到十二緣起。由于無明緣行,所以有識、名色、六入、觸、受;由于有愛、取、有,所以有生、老死,說這十二緣起世間上這個流轉生死的事情。他最後的結論就是「如是叁界,皆唯有心」,只是心的分別,而成就一切一切流轉生死的事情,離開了這一念心另外沒有事情的,那一大段文是這樣意思。
那麼用那一段文,佛說的「如是叁界,皆唯有心」,也正是唯識無義的意思,心就是識,那麼這是佛在《華嚴經.十地品》裏面說過這樣的法語,是這樣說的。
「又薄伽梵解深密經亦如是說。」
前面是引《華嚴經.十地品》,這底下是引《解深密經》,這都是聖教。「又薄伽梵」在《解深密經》裏面也是這樣說過的,這個說的就是〈分別瑜伽品〉,下面這一大段文是從〈分別瑜伽品〉引來的。
「謂彼經中慈氏菩薩問世尊言:諸叁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
「謂彼經中」,謂彼《解深密經》的〈分別瑜伽品〉裏面,「慈氏菩薩」,彌勒菩薩。「問世尊言」,他請問佛。他說:「諸叁摩地所行影像」,這提出來的問題不是按我們散亂心的事情說的,就是在得了叁摩地的人,得了禅定的人,這個人他「所行影像」。「行」這個字我們以前也講過,就是心在境上活動,心在所緣境上活動叫做「行」,這叫心行。「活動」也就是能分別的心在所緣境上分別,這就叫做「行」。「影像」就是叁摩地裏面所現出來的境界叫做「影像」。
這可以分兩方面來解釋這個「影像」:譬如說是我們看一個大蓮花,看見那裏有一個蓮花,那麼把這個蓮花的相貌取在心裏面,在禅定裏面把蓮花的相貌現出來。禅定裏,你這個能緣的心觀察這個蓮花,這個蓮花是個影像,不是那個蓮花的本質,那就叫做影像。譬如說我們看佛像,看清楚了…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