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什么说了。「阿赖耶识为种子」怎么讲呢?这底下讲这个道理。「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这一共是九个识。「此由名言熏习种子」,这是由阿赖耶识里面「名言熏习种子」所生的,由名言熏习种子为因而生起的。这身识-前五根,由「名言熏习种子」生起的,当然他要加上有支,加上业力的帮助,就会得到这个身识……身者识、受者识,这样讲。
「若自他差别识,此由我见熏习种子。」
那个第十个「自他差别识」,这个识是由「我见熏习种子」生起的。我们由这个我见的熏习,从无始以来我们就有这个我的这种分别心、执着,有我的执着,你那熏习了种子,这种子发动的时候,我们就会有自他差别的分别,这种分别心。这是我,那是你,我不是你,你不是我;就会每一个个体,由我见的力量而成就。在这个自他差别这里面,就是有前面这个「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这些事情。
「若善趣恶趣死生识,此由有支熏习种子。」
就是第十一个识。那么我们在善趣里面、在恶趣里面流转生死,这个境界是由阿赖耶识里面的「有支熏习种子」生起的。那么就是在善趣的时候,也有「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在恶趣里也是有这个,也是这样意思。
「由此诸识,一切界趣杂染所摄依他起相虚妄分别皆得显现。」
前面这十一相识都是由阿赖耶识这三类种子为因而现起的,所以叫做「阿赖耶识为种子」,就是这样意思。这底下就解释「虚妄分别所摄诸识」,这么多的识都是虚妄分别,解释这句话。
「由此诸识,一切界趣杂染所摄」,这么多的识,前面举出来十一个识,这十一个识里面是「一切界趣杂染所摄」。「界」就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趣」就是五趣,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就包括在人天里面,或者是鬼趣,或者是鬼神之类,包括在这里面,没有单独把他列出来,所以就称五趣,若是单独列出来就是六趣。
这个「一切界趣」都有这么多的识,都有这些识。「杂染所摄」,「杂染」前面就是三杂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这个地方这样讲也可以,「由此诸识」就包括了「一切界趣杂染所摄」,这么讲也可以。或者说,「一切界趣杂染」也能包括这么多的识。一切界趣也就是诸识,诸识也就是界趣,这么回事。
「依他起相虚妄分别」,这个依他起相,前面说「界趣杂染所摄依他起相」念下来也可以。前面说,什么叫做依他起?就是「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叫依他起。现在这里说「由此诸识,一切界趣杂染所摄依他起相」,就是这三杂染也就是依他起相,而三杂染也就是诸识,所以诸识就是依他起相。
「虚妄分别皆得显现」,那么这么多的依他起相,三杂染的依他起相,都是虚妄分别的道理。不管是人趣、天趣、地狱、饿鬼、畜生、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虚妄分别,都是识的道理「皆得显现」,就可以显现出来,都是识。就这一切都是识,这个道理可以显现出来了。这句话这么讲,这底下来解释。
「如此诸识,皆是虚妄分别所摄,唯识为性。」
「如此诸识」,就是一切界趣杂染的这些「诸识」依他起,「皆是虚妄分别所摄」。我们通常说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个识是虚妄分别,这是很现成的事情,事实是这样子。但是说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个物质的东西,说他是虚妄分别,这还要再加以解释一下。说是我们这个识所面对的色声香味触法,这些东西他也是识?是吗?就是这样意思。这底下说「如此诸识,皆是虚妄分别所摄」,前五根也好,外面的六境、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也好,都是虚妄分别所摄的,不能超越虚妄分别的境界的,他是虚妄分别识所变现的,离开了这个识,是没有这些事情的。是「唯识为性」,所以这可以知道这一切法都是「识」做他的体性的,离开了识,他是没有体性可得的。
这个「唯识为性」下面有比较详细的解释。那么现在若是说的话呢,譬喻说:昨天吃什么饭,吃什么菜,筷子怎么摆的,碗怎么摆,这些事情已经过去了,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你心里面一想就现出来,你心里想,昨天吃的面条,或者是白米,心一想就现出来。那个现出来的那种相,当然那个饭也是物质,他并不是心法,他没有了知性,但是你心里所现的那个影相是以心为体性的,因为你心若不想就没有。所以那件事的存在,是以心为体性的,离开了他的分别心,那件事没有他自己的体性,没有他自己的独立的体性的,所以「唯识为性」,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这样说呢,我们所见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乃至见的灯,见的这一切的房子、山川大地乃至一切草木,一切一切都是你的识,离开了你的识,他没有体性的。前面已经说了,是你识里面的名言熏习种子所生、我见熏习种子所生、有支熏习种子所生,都是心的力量,这三个种子明白点说就是心的力量。种子者,功能也。种子就是功能的意思,都是阿赖耶识的种子,就是阿赖耶识的力量,但是阿赖耶识的力量从那儿来的?就是你前六识在活动造成的,造成了阿赖耶识的力量。阿赖耶识的力量一发动了,这根身器界就出现了,所以都是以心,「唯识为性」,是你的心是一切法的体性「皆是虚妄分别所摄,唯识为性」。所以都叫做「识」,身识、身者识、受者识、能受识,各式各样的,都是「识」;离开了识,没有这一切事情。这句话就解释前面「虚妄分别所摄」,都是属于我们内心的虚妄分别的。当然,这句话要由前面「所知依」那章所说:「阿赖耶识有种子」,问题还在这句话上;如果没种子,这件事还是说不来的,这个道理很难说明白。「皆是虚妄分别所摄,唯识为性」,前面这一句话「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这几句话解释完了。什么叫做「依他起」?这段话解释完了,但是还有第二个意思。
「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
这句话就是遍计所执性。三性,头一个依他起相,第二个遍计所执相。这个「依他起」是「遍计所执相」的依止处,以「依他起」为所依而有「遍计所执」的;若没有「依他起」,「遍计所执」没有办法成立了,这句话是这意思。
「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这个「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的依止处,依他起是遍计执的依止处,这句话是这样意思。这个遍计执,我们的执着是什么?就是「非真实义」,这个「义」这个字。这个「义」就是我们分别心认为这个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这世间上一切法都是有「义」的,有各式各样的「义」,也就是我们虚妄分别心所执着的对象,所缘境就是这样意思,就是这个「义」。这个「义」他本身是无所有的,他是没有自性的,没有自己的体性的,所以「是无所有」。这个「义」本身是没有独立的体性,如果用独立的体性这种观察,他就是没有了,这一切义都是没有了,我们所分别的一切义都不存在了,他不能独立,都是要以心为依止才能出现,离开了心他本身是没有的,所以叫「是无所有」。但是因为我们无始劫来的虚妄分别、熏习,这心一动就会现出来这么多的事情,或者善业、或者恶业的帮助,名言熏习种子、或是我见熏习种子、或者有支熏习种子,因为有这些种子的关系,你心一动就现出来种种的差别相,而这些都是不真实的,「非真实义」,他本身是无自性的,所以「是无所有」。但是有个虚妄的影相,但是不真实,所以是「非真实义」。
这个「非真实义」,就是我们不知道他不真实、也不知道他是无所有,认为他是有而又是真实的,所以就起种种的分别、种种的烦恼、种种的错误的行为,就造成了种种的果报,而这些事情都是虚妄的,是这个意思。而这件事,「是无所有非真实义」的这个境界「显现所依」。这个「是无所有非真实义」的「显现」的依出处,就是依他起。这个依他起前面说了,就是我们的虚妄分别心;但是执着这些境界,搞错了,还是我们的心。但是我们这个执着的境界去看呢,那个境界并不像我们执着的那样子,所以就是「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是「显现所依」。
「如是名为依他起相。」
这样说,什么叫做依他起?就是「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这就叫做依他起相。这样呢,这里说这个依他起相就是三个相貌。第一个就是,阿赖耶识是他的种子,他的自性就是虚妄分别所摄诸识,而他又为遍计执生起的所依,「如是名为依他起相」,依他起相就是这样的。这只是说个大意,还是简略地解释,下面还有详细的解释。
以前在满洲国的时候,有个王善人。在满洲国那个时候,这个人是很有名望的,很多人相信他,他能讲道德,这个人。就是一般的家庭里面做儿子媳妇的和公婆不和,公婆和儿子媳妇不和,或者是父子不和,或者兄弟不和,家庭间种种的纠纷、种种的烦恼,他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他到你家去讲几句话,就能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说人有病,他去说了几句话,你的病就好了,有这种事情。
而这个人的智慧从那儿来的呢?就是佛教里面说的「专精思惟」,从这里来的。他那个人并没有读过书,他是东北乡村里没有读过书的人,但是他有一个长处,他听别人讲话他注意,一感觉这句话有意思,他就想,他就思惟这句话,一直地想,想到什么程度呢?你和他说话的时候,他就看你嘴动,他听不见你说什么话,到这个程度。就是他耳识不动了,或者是前五识都不动了,他心想到那个程度,从这智慧来了,智慧来了,他就知道,他是乡村的人就在乡村里生活,他就知道你们两个不和,不和的原因在那里,他几句话就能解决了,就叫你没有烦恼了,问题就解决了。大家…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