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P2

  ..續本文上一頁」是什麼說了。「阿賴耶識爲種子」怎麼講呢?這底下講這個道理。「身識,身者識,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這一共是九個識。「此由名言熏習種子」,這是由阿賴耶識裏面「名言熏習種子」所生的,由名言熏習種子爲因而生起的。這身識-前五根,由「名言熏習種子」生起的,當然他要加上有支,加上業力的幫助,就會得到這個身識……身者識、受者識,這樣講。

  

  「若自他差別識,此由我見熏習種子。」

  那個第十個「自他差別識」,這個識是由「我見熏習種子」生起的。我們由這個我見的熏習,從無始以來我們就有這個我的這種分別心、執著,有我的執著,你那熏習了種子,這種子發動的時候,我們就會有自他差別的分別,這種分別心。這是我,那是你,我不是你,你不是我;就會每一個個體,由我見的力量而成就。在這個自他差別這裏面,就是有前面這個「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這些事情。

  

  「若善趣惡趣死生識,此由有支熏習種子。」

  就是第十一個識。那麼我們在善趣裏面、在惡趣裏面流轉生死,這個境界是由阿賴耶識裏面的「有支熏習種子」生起的。那麼就是在善趣的時候,也有「身識、身者識、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在惡趣裏也是有這個,也是這樣意思。

  

  「由此諸識,一切界趣雜染所攝依他起相虛妄分別皆得顯現。」

  前面這十一相識都是由阿賴耶識這叁類種子爲因而現起的,所以叫做「阿賴耶識爲種子」,就是這樣意思。這底下就解釋「虛妄分別所攝諸識」,這麼多的識都是虛妄分別,解釋這句話。

  「由此諸識,一切界趣雜染所攝」,這麼多的識,前面舉出來十一個識,這十一個識裏面是「一切界趣雜染所攝」。「界」就是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趣」就是五趣,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阿修羅就包括在人天裏面,或者是鬼趣,或者是鬼神之類,包括在這裏面,沒有單獨把他列出來,所以就稱五趣,若是單獨列出來就是六趣。

  這個「一切界趣」都有這麼多的識,都有這些識。「雜染所攝」,「雜染」前面就是叁雜染,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這個地方這樣講也可以,「由此諸識」就包括了「一切界趣雜染所攝」,這麼講也可以。或者說,「一切界趣雜染」也能包括這麼多的識。一切界趣也就是諸識,諸識也就是界趣,這麼回事。

  「依他起相虛妄分別」,這個依他起相,前面說「界趣雜染所攝依他起相」念下來也可以。前面說,什麼叫做依他起?就是「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叫依他起。現在這裏說「由此諸識,一切界趣雜染所攝依他起相」,就是這叁雜染也就是依他起相,而叁雜染也就是諸識,所以諸識就是依他起相。

  「虛妄分別皆得顯現」,那麼這麼多的依他起相,叁雜染的依他起相,都是虛妄分別的道理。不管是人趣、天趣、地獄、餓鬼、畜生、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虛妄分別,都是識的道理「皆得顯現」,就可以顯現出來,都是識。就這一切都是識,這個道理可以顯現出來了。這句話這麼講,這底下來解釋。

  

  「如此諸識,皆是虛妄分別所攝,唯識爲性。」

  「如此諸識」,就是一切界趣雜染的這些「諸識」依他起,「皆是虛妄分別所攝」。我們通常說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個識是虛妄分別,這是很現成的事情,事實是這樣子。但是說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個物質的東西,說他是虛妄分別,這還要再加以解釋一下。說是我們這個識所面對的色聲香味觸法,這些東西他也是識?是嗎?就是這樣意思。這底下說「如此諸識,皆是虛妄分別所攝」,前五根也好,外面的六境、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也好,都是虛妄分別所攝的,不能超越虛妄分別的境界的,他是虛妄分別識所變現的,離開了這個識,是沒有這些事情的。是「唯識爲性」,所以這可以知道這一切法都是「識」做他的體性的,離開了識,他是沒有體性可得的。

  這個「唯識爲性」下面有比較詳細的解釋。那麼現在若是說的話呢,譬喻說:昨天吃什麼飯,吃什麼菜,筷子怎麼擺的,碗怎麼擺,這些事情已經過去了,現在已經不存在了。但是你心裏面一想就現出來,你心裏想,昨天吃的面條,或者是白米,心一想就現出來。那個現出來的那種相,當然那個飯也是物質,他並不是心法,他沒有了知性,但是你心裏所現的那個影相是以心爲體性的,因爲你心若不想就沒有。所以那件事的存在,是以心爲體性的,離開了他的分別心,那件事沒有他自己的體性,沒有他自己的獨立的體性的,所以「唯識爲性」,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這樣說呢,我們所見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乃至見的燈,見的這一切的房子、山川大地乃至一切草木,一切一切都是你的識,離開了你的識,他沒有體性的。前面已經說了,是你識裏面的名言熏習種子所生、我見熏習種子所生、有支熏習種子所生,都是心的力量,這叁個種子明白點說就是心的力量。種子者,功能也。種子就是功能的意思,都是阿賴耶識的種子,就是阿賴耶識的力量,但是阿賴耶識的力量從那兒來的?就是你前六識在活動造成的,造成了阿賴耶識的力量。阿賴耶識的力量一發動了,這根身器界就出現了,所以都是以心,「唯識爲性」,是你的心是一切法的體性「皆是虛妄分別所攝,唯識爲性」。所以都叫做「識」,身識、身者識、受者識、能受識,各式各樣的,都是「識」;離開了識,沒有這一切事情。這句話就解釋前面「虛妄分別所攝」,都是屬于我們內心的虛妄分別的。當然,這句話要由前面「所知依」那章所說:「阿賴耶識有種子」,問題還在這句話上;如果沒種子,這件事還是說不來的,這個道理很難說明白。「皆是虛妄分別所攝,唯識爲性」,前面這一句話「謂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這幾句話解釋完了。什麼叫做「依他起」?這段話解釋完了,但是還有第二個意思。

  

  「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

  這句話就是遍計所執性。叁性,頭一個依他起相,第二個遍計所執相。這個「依他起」是「遍計所執相」的依止處,以「依他起」爲所依而有「遍計所執」的;若沒有「依他起」,「遍計所執」沒有辦法成立了,這句話是這意思。

  「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這個「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的依止處,依他起是遍計執的依止處,這句話是這樣意思。這個遍計執,我們的執著是什麼?就是「非真實義」,這個「義」這個字。這個「義」就是我們分別心認爲這個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這世間上一切法都是有「義」的,有各式各樣的「義」,也就是我們虛妄分別心所執著的對象,所緣境就是這樣意思,就是這個「義」。這個「義」他本身是無所有的,他是沒有自性的,沒有自己的體性的,所以「是無所有」。這個「義」本身是沒有獨立的體性,如果用獨立的體性這種觀察,他就是沒有了,這一切義都是沒有了,我們所分別的一切義都不存在了,他不能獨立,都是要以心爲依止才能出現,離開了心他本身是沒有的,所以叫「是無所有」。但是因爲我們無始劫來的虛妄分別、熏習,這心一動就會現出來這麼多的事情,或者善業、或者惡業的幫助,名言熏習種子、或是我見熏習種子、或者有支熏習種子,因爲有這些種子的關系,你心一動就現出來種種的差別相,而這些都是不真實的,「非真實義」,他本身是無自性的,所以「是無所有」。但是有個虛妄的影相,但是不真實,所以是「非真實義」。

  這個「非真實義」,就是我們不知道他不真實、也不知道他是無所有,認爲他是有而又是真實的,所以就起種種的分別、種種的煩惱、種種的錯誤的行爲,就造成了種種的果報,而這些事情都是虛妄的,是這個意思。而這件事,「是無所有非真實義」的這個境界「顯現所依」。這個「是無所有非真實義」的「顯現」的依出處,就是依他起。這個依他起前面說了,就是我們的虛妄分別心;但是執著這些境界,搞錯了,還是我們的心。但是我們這個執著的境界去看呢,那個境界並不像我們執著的那樣子,所以就是「是無所有非真實義」,是「顯現所依」。

  

  「如是名爲依他起相。」

  這樣說,什麼叫做依他起?就是「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這就叫做依他起相。這樣呢,這裏說這個依他起相就是叁個相貌。第一個就是,阿賴耶識是他的種子,他的自性就是虛妄分別所攝諸識,而他又爲遍計執生起的所依,「如是名爲依他起相」,依他起相就是這樣的。這只是說個大意,還是簡略地解釋,下面還有詳細的解釋。

  以前在滿洲國的時候,有個王善人。在滿洲國那個時候,這個人是很有名望的,很多人相信他,他能講道德,這個人。就是一般的家庭裏面做兒子媳婦的和公婆不和,公婆和兒子媳婦不和,或者是父子不和,或者兄弟不和,家庭間種種的糾紛、種種的煩惱,他能夠解決這些問題。他到你家去講幾句話,就能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了。說人有病,他去說了幾句話,你的病就好了,有這種事情。

  而這個人的智慧從那兒來的呢?就是佛教裏面說的「專精思惟」,從這裏來的。他那個人並沒有讀過書,他是東北鄉村裏沒有讀過書的人,但是他有一個長處,他聽別人講話他注意,一感覺這句話有意思,他就想,他就思惟這句話,一直地想,想到什麼程度呢?你和他說話的時候,他就看你嘴動,他聽不見你說什麼話,到這個程度。就是他耳識不動了,或者是前五識都不動了,他心想到那個程度,從這智慧來了,智慧來了,他就知道,他是鄉村的人就在鄉村裏生活,他就知道你們兩個不和,不和的原因在那裏,他幾句話就能解決了,就叫你沒有煩惱了,問題就解決了。大家…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