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所知相6
第一节、出体相2
第一项、略释三相4
甲一、总标
「已说所知依,所知相复云何应见?」
《摄大乘论》一共有十六章,前面这一大段文,就是「所知依」这一章已经说过了,这一章里面就是:从圣教上安立阿赖耶识、从理论上建立阿赖耶识、从烦恼杂染、从业杂染、从生杂染、乃至从出世间的清净法,来说明阿赖耶识的存在,你一定要承认有阿赖耶识的存在才可以。
「已说所知依」,这句话是结束前文。这是第三章,第一章是「序说」,第二章「所知依」,现在第三章是「所知相」。「所知相复云何应见?」这个所知相要怎么样我们才能够明白它的道理呢?这样意思。
前面这个「所知依」就是大略地说明阿赖耶识的相貌,还不是那么样的详细。底下这「所知相」就是详细地介绍,怎么叫做阿赖耶识,这就说得更详细了,也就是唯识的理论,在这一章里面完全发挥出来了。究竟怎么叫做一切法是唯心所现,「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究竟怎么叫唯心造?在这一章里详细地说出来了。第三章「所知相」,第一节是「出体相」,第一项是「略释三相」。「略释三相」里,第一段是「总标」。
「此略有三种:一、依他起相,二、遍计所执相,三、圆成实相。」
这是略标,先标出来这三种相,这一大章里就说这三件事。这三件事里边,前面我们说到「所知依」引经文上「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从那个颂上可以看出来,这个阿赖耶识是中心点;也就是流转生死也好,你得涅槃也好,以阿赖耶识为中心,以此为中心。从这里,你向那边去就是流转生死,你向这边去就是还灭得涅槃,以阿赖耶识为中心点的。这上面说三种相,「依他起相」是谁?就是阿赖耶识,主要是阿赖耶识。当然,这下面有解释,所有的识都是「依他起相」。
「二、遍计所执相」,遍计执相就是我们的烦恼,我们种种的虚妄分别、执着。「遍计」,周遍地执着,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执着心的,用执着心去分别计度一切事情,「遍计所执相」。
第三个是「圆成实相」,这是圣人的境界,这是圣人圆满成就的真实相,这一切圣人的境界。这个遍计所执相,这是凡夫的境界;圆成实相是圣人的境界;依他起相就是包括这两种相,是通于凡圣的。
乙、依他起相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
这前面标出来,下面就是要解释了,先解释依他起相。「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这三相里,说依他起相,怎么叫依他起相呢?这是问,提出问题,底下回答。
「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
这就叫做依他起相。就是很简要的几句话解释这个依他起相,这就是略释依他起相,可以这么说。或者这样说,什么叫做依他起相呢?就是虚妄分别的这么多的识,「虚妄分别所摄诸识」就是依他起相。这个虚妄分别的诸识,从那里来的呢?「谓阿赖耶识为种子」,就是阿赖耶识里边有无量无边的种子,从这个种子发出来虚妄分别的诸识,就是这样意思。这个阿赖耶识是他的种子,是他的亲因缘,是诸识的亲因缘,从这里来的。这个「诸识」这个「识」究竟是什么呢?他的体性是什么呢?「虚妄分别」,就是错误的去思惟、执着,这些都叫做「识」。这么多的识里边,简要的说就是虚妄分别。眼识也好,耳识也好,乃至到阿赖耶识也好,都是虚妄分别。
我曾经讲过,怎么叫做「虚妄分别」?我不知道你们记住没有?什么叫做虚妄分别?只要你没有见到法性,你的心就是虚妄分别。就是你所认识的,所观察、思惟的,不符合那件事的真相,那就叫做虚妄分别。你就搞错了,你想错了,那叫做虚妄分别。唯有圣人见到法性理了,他那一念心是对的,不是虚妄分别,是清净而且是正确的,没有搞错。那当然这件事唯有到佛的时候才是圆满,可是到了初果圣人已经不错了、已经很好了,到了阿罗汉是更好,到佛的时候最圆满了。我们没到圣人的境界,在凡夫的时候,你心里的活动,完全是虚妄分别,左想、右想、前后,不管怎么想都是虚妄分别不真实,都是苦恼境界。
「虚妄分别所摄」,就是属于虚妄分别的「诸识」,很多的识。我们一般说眼识、耳识,乃至意识,这都是虚妄分别,不是真实的,都是错误的,那么这就叫做依他起相。这以下把依他起相说得很详细,这只是大略解释。这样说呢,什么是依他起相?就是虚妄分别心,我们现在的虚妄分别心就是依他起相。不过这个依他起相,他是以阿赖耶识为种子而生起的,就是这个意思。
「此复云何?」
「虚妄分别所摄诸识」可见不是一个识,很多的识,而有多少识呢?都是什么识呢?这样问一问。
「谓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
这底下继续解释这个「诸识」。「虚妄分别所摄诸识」,这是标出来这个识,底下说出来这个识。「谓身,身者,受者识」,这个「身」就是身识。「身者」也是加上识,就是「身者识」、「受者识」应该是这么说。
这个「身」指什么说呢?就指我们的五个净色根说的,就是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前五根说的。这五根,本是物质,是精微的物质组成的,他不是识。现在说他是识,这五根就是识,说「身识」。这身识不是我们一般说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不是那个,这就是说前五根也都是识,但这名字叫「身识」,是这样意思。
「身者」也加个识,就是「身者识」,这身者识是什么识呢?「身者识」,世亲菩萨解释,身者识就是末那识;这个末那识就是那个染污识,染污识就是末那识。其他别的地方有解释,这个身者识就是阿赖耶识,别的地方有这么讲的。那么他说出个理由来,为什么身者识是阿赖耶识呢?因为这个「身」就是指前面那个「身」,就是根根乃至身根,前五根叫「身」;这身者识指阿赖耶识说。阿赖耶识为什么叫身者识呢?因为前五根一定要由阿陀那识来执持他,前面引《解深密经》解释这个道理,因为由阿陀那识的执持,他才算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若不执持,那是一个废物,那就是无情物了,所以那不能算是一个众生的生命体的。这个「身者」,「者」有一个主持的意思,主持其实就是执持前五根的,所以才说他是阿陀那识。
但是真谛三藏解释;「末那识就是阿陀那识」。你看,这一下子连起来了!就是第七识末那识是「身者识」。那么有的地方说是阿陀那识,也等于是一样的解释,也这样子。这样,也可以说:前面那个「身」是前五根,这个「身者」是前五根所依止的阿赖耶识,依止的阿陀那识。我们还是根据世亲菩萨说的,就是指末那识说,这个染污识。
「受者识」,这个「受者识」是指什么说的呢?前面说意根的时候,说有两种意:一个是等无间意,一个是染污意。现在这个「受者识」就指那个等无间灭的意来说,因为这等无间灭的这个意,就是前一剎那的识灭掉了,让出一个位子来,后面一剎那才能生起来,给你一个容受处。你在那里坐着,别人不能到你座位去坐,你若走了,这个位子让出来,那别的人可以到那坐下来,可以容受你。所以前一剎那识灭了,可以容受后一剎那识生起,所以叫做「受」,这个「受」就是容受,就指那等无间灭的意说的。那么这个「身者」和「受者」合起来就是意,都指意根说的。这样说,那个「身」是前五根,「身者」、「受者」就是意根,加起来就是六根,眼根、耳根……乃至意根。这「身者」、「受者识」都是识,但前五根是物质的,现在这里说他也是识。
「彼所受识,彼能受识」。「彼所受识」是什么呢?就是所接受的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法是六种境界,我们通常说六尘,就是六种境界是所接受的。那么这六种境界,不是识,但现在也说他是识,就是「彼所受识」。
「彼能受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这六种识,眼识、耳识……乃至意识,这是能受识。这样加起来就是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境、六识,三乘六就是十八界。
「世识」,这个「世识」是什么呢?就是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众生在生死的世界流转,由过去到现在到未来,这相续不断的识,相续不断地,这叫做「世识」。时间,现在这里说他也是识。
「数识」,这个数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乃至百千万亿,这个数。「数」是我们为了需要一定要计数,现在说这个数也是识。
「处识」,这个「处」就是我们居住的地方。居住的地方不是识,但是现在说他也是识,这「处识」。
「言说识」,「言说识」就是我们见闻觉知,我们就会说话;如果没有见闻觉知,我们没有办法讲话的,所以这叫「言说识」。
「自他差别识」,就是:这是我,那是你,每一个人都有各个的差别的这些分别,这也是识,「自他差别识」。
「善趣恶趣死生识」,我们做了善业,在善道里流转生死;做了恶业,在恶趣里面流转生死。不管是善趣是恶趣也好,都是生了又要死,都是不断地这样流转的,这些境界也是识。
这加起来一共有十一个识,从「身」、「身者」……乃至到后面的「善趣恶趣死生识」,一共是十一个识,这意思就是把宇宙间的万有分成十一类,而这十一类完全都是「识」,就是这样意思,完全都是识。除了识以外,另外没有事情。所以这个「虚妄分别所摄诸识」,「诸识」就是这个,就是这么多的「识」。这把诸识的名字列出来了,底下再解释。
「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此由名言熏习种子。」
前面那一段「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这一段话只是把「诸识…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三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