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等喻,即于此中眼識等識可成唯識,眼等諸識既是有色,亦唯有識雲何可見?」
「如是已說」,這是指前面的文,這教理的比知,又說如夢等喻這一大段文。「已說種種諸識」,這是十一個識,這麼多的識,又說如夢的譬喻來表達唯識無義的道理。「即于此中眼識等識」,就這一大段文裏面說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這些識,乃至意識,這是可以成立唯識無義的道理的。「眼等諸識既是有色,亦唯有識雲何可見?」這其中的前五根,眼根、耳根,乃至身根,這眼等諸識他是色法。再有色聲香味觸這五種境界,五塵,也都是有色,色法。「亦唯有識」,也說他們都是識,這個道理怎麼樣才能夠明白呢?這以下的文就是「通釋妨難」來解釋一些不明白的地方。第一段是「有色非識疑」,眼等諸識,色等諸識,他們是物質的,地水火風物質的東西,說他是識這是很難明白的,需要解釋解釋。
「此亦如前由教及理。」
前面提出來,「有色非識」的難問,這底下回答。這個此一問題,如前面的聖教和道理就可以明白他們是唯識了,是識所現的影像,他不能離開識有自己的體性,所以知道他是唯識。這個「理」就指前面文-在叁摩地裏面所現的影像,現青瘀等相,那麼也就可以知道是唯識的道理了。
B、色相堅住疑
「若此諸識亦體是識,何故乃似色性顯現,一類堅住,相續而轉?」
前面是「有色非識疑」,這是第二段「色相堅住疑」。這個物質的形相是堅住的,那怎麼能說他是識呢?這是一個疑問。「若此諸識亦體是識」,若是前五根,或是外面的五塵的境界,說他們的體性是明了性的心,這樣講還是有困難的。「何故乃似色性顯現?」這個識-明了性的心他是不穩定的,忽然間是善,忽然間又是惡了,這個轉識他的相貌是不穩定的,也不是常相續的。那麼現在說物質的色性的色等諸識、眼等諸識也是識,那「何故?」什麼原故?「乃似色性顯現」,爲什麼就似于物質的相貌顯現出來呢?
物質是什麼相貌的呢?是「一類堅住,相續而轉」,這個物質的相貌,就是前後是一類的,前後都是相似的。前一個時間是那樣,後一個時間還看不出來有明顯的變化,有明顯的不同,前後是一類的,前後是相似的。這個「堅住」就是穩定的意思,不明顯地有什麼變動,是堅住的。「相續而轉」,他是時時地現起而不間斷,相續地現起的,這是物質的一種形態。現在說他是識,識不是一類堅住相續而轉,彼此是不一樣的,爲什麼說他就是識呢?提出這個問題。
「與顛倒等諸雜染法爲依處故;」
這底下回答這個問題。回答這個問題就是沒有正式直接地回答,是從現實上的情況,從我們凡夫迷惑顛倒的情況上回答這個問題。如果從前面阿賴耶識的受熏上解釋這個問題呢,就是我們日常生活這樣熏習,我們眼見的這一切色法,你這樣見聞覺知,這樣熏習成爲種子,也就這樣顯現,如是熏習如是顯現,顯現爲色法。顯現色法呢,當然這個第八阿賴耶識顯現的色法他是穩定的;若是前六識顯現的,不一定,境界是不一定的。當然色法與色法也是無量無邊的,只是在色法裏邊一類的,其中的一部份的色法是「一類堅住,相續而轉」,也不是所有的色法都是這樣子。
「與顛倒等諸雜染法爲依處故」,這個阿賴耶識這樣受熏,無始劫來這樣熏習,它得果報的時候就顯現爲「一類堅住,相續而轉」的這種色法。這種色-物質,「與顛倒等諸雜染法爲依處故」,在凡夫內心的境界上看,這樣的色法,內裏邊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外邊的色聲香味觸的五境,它是爲我們凡夫的顛倒錯誤的依處,迷惑顛倒的依止處。我們去緣慮這樣的境界的時候,心裏面就顛倒迷惑了,它是一個依止處,從這裏開始迷惑顛倒的。
在《維摩诘所說經.觀衆生品》上有一段就是文殊菩薩和維摩诘居士問答,文殊菩薩問『善不善孰爲本?』說我們做善事或者做惡事,誰是它的根本?維摩诘居士回答『身爲本』,我們的身體-五蘊的色受想行識,是一切善事、一切惡事的本。不管是什麼事情,造什麼樣的業,都是這個身體造出來的,都是由五蘊造出來的,所以五蘊是本。『身孰爲本?』文殊菩薩問:身誰是他的根本呢?維摩诘居士回答說是『欲貪爲本』。
我們從我們已經學習過的《攝大乘論》上看,我們欲界的人得到這個身體的時候,也是有欲貪的心,有欲心、貪心才能得到這個身體。那麼上二界禅定的衆生初受生的時候也是有貪,也是有欲,不過那不是欲界的欲,是禅定的欲。是『欲貪爲本』。那麼『欲貪孰爲本』呢?是『虛妄分別爲本』,虛妄分別的心是欲貪的根本。這個虛妄分別是什麼呢?虛妄分別就是分別所緣的境界是可愛的,是心裏面歡喜的,所以有由這樣分別的時候才生出欲貪的心,所以虛妄分別是欲貪的根本。『虛妄分別孰爲本』?是『顛倒想爲本』,顛倒想是虛妄分別的根本。這個顛倒想是什麼呢?就是這個所緣慮的境界他是不真實的,但是他顯現出來的相貌就好象是真實似的。這樣的話,就表示一切的境界本身也有一點欺诳性,那麼我們凡夫沒有這個智慧就去執著他是真實的,所以叫做顛倒想。執著他是真實的,執著真實的就起了虛妄分別,起了欲貪,于是乎種種的煩惱、種種的錯誤都出來了。
「與顛倒等諸雜染法爲依處故」,就是這個所緣的境界是我們顛倒妄想的依止處,以此爲因而生起的,是這樣意思。這個顛倒想,剛才說過,就是所緣慮的一切的境界它是不真實,但是現出來一個好象是真實的面貌似的,這樣的境界是我們顛倒想的根本。「一類堅住,相續而轉」的這一切的色法,其實他也不是真實的,是虛妄的,但是我們就認爲他是真實的了,所以叫做顛倒。在經論上的現成的解釋,就是『常樂我淨名之爲顛倒』,無常變化的事情我們認爲是常的,苦惱的事情我們認爲他是快樂的,無我而認爲有我,不清淨的東西我們認爲是清淨的,這些就是顛倒。那麼這個「一類堅住,相續而轉」的這一切的色法,是我們常樂我淨顛倒等法的一個依止處,「爲依處故」。如果沒有這樣的境界,我們這個顛倒錯誤的妄想,就沒有依止處就不能生起了。
這個「等諸雜染法」,那這上面就是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叁種雜染。「與顛倒等諸雜染法」,這個顛倒就是指煩惱雜染說,由煩惱雜染又引出來業雜染,由業雜染就引出來生雜染,就是果報了。這叁種雜染法,推其根本來說,就是依「一類堅住,相續而轉」的境界爲因而有的,就是這麼回事。所以就有這種境界,它是識,但「似色性顯現,一類堅住,相續而轉」,這樣解釋這個意思。
「若不爾者,于非義中起義顛倒,應不得有。」
這個「一類堅住,相續而轉」的色法,如果色法不是這樣子,我們這個所緣境界不是這樣的話。「于非義中起義顛倒」,似義顯現就是,這個沒有這種義,沒有這種境界,這境界是沒有的。我們昨天講過,這個「非義」有兩個意思:「是無所有非真實義」,一個無所有,一個非真實,就這兩個意思。但是我們就認爲是有,而且還認爲是真實的,就現起這樣的「義」想,現出這樣的顛倒義,顛倒想,這叫做「于非義中起義顛倒」。我們看見這一切法就感覺到是真實的,所以在非義中現起這樣的義顛倒。「應不得有」,如果不是一類堅住相續而轉的話,我們這「于非義中起義顛倒」應該沒有了,「應不得有」。我們有「非義中起義顛倒」,就是因爲有「一類堅住,相續而轉」的虛妄相、欺诳相,所以有這樣的顛倒出來的。
「此若無者,煩惱所知二障雜染應不得有。」
「于非義中起義顛倒」這件事若沒有的話,說是我們看見這一切境界,我們看的都很正確,我們認爲他是這樣子,他真實是這樣子,沒有錯誤的,不能說是顛倒,那我們就是聖人了,我們應該說佛菩薩了,應該是聖人了。「此若無者」,這個「非義中起義顛倒」若沒有的話,這個煩惱障、所知障這兩種雜染也應該沒有了,這兩種雜染也是依止「非義中起義顛倒」而有的,從這裏開始有。所以若是沒有這個「非義中起義顛倒」的話,那煩惱、所知二障也沒有了,我們有煩惱障、有所知障的雜染,就是因爲于非義中起義顛倒的關系。
「此若無者,諸清淨法亦應無有。」
說是這煩惱障、所知障這二種雜染法若是沒有的話,那也就不需要學習佛法了、修學戒定慧,都不需要了,那麼諸清淨法也不需要了,「亦應無有」。
「是故諸識應如是轉。」
從上面這一段文的解釋,我們就可以明白,「是故諸識」,這個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乃至色聲香味觸的五種境界,這兩類的識應該是這樣子活動的,應該這樣現起的,他是「一類堅住相續而轉」的,他是這樣子。這個看出來,無著菩薩就從凡夫的顛倒迷惑上來解釋「諸識亦體是識,乃似色性顯現,一類堅住,相續而轉」,這樣解釋這個道理。沒有說是阿賴耶識從無始來受熏,如是熏習如是顯現,他不那麼解釋。
「此中有頌:亂相及亂體,應許爲色識,及與非色識,若無余亦無。」
印順老法師說,這是《莊嚴大乘經論.述求品》的頌,印老對《莊嚴大乘經論》很熟。「此中有頌」,這一段文的大意,在《莊嚴大乘經論》上有一個頌,正好是說明這個意思的,那個頌怎麼說的呢?「亂相及亂體,應許爲色識,及與非色識,若無余亦無」。
這個「亂相」是什麼呢?就是顛倒錯亂的境界,就是剛才說「于非義中起義顛倒」,它本身是虛妄的,但是顯現出來好象是真實的,這種相就叫做「亂相」。「相」這個字又有個「因」的意思,所以其他的翻譯翻個「亂因」。就是我們這個虛妄分別心以亂相爲因而生起,以這個錯亂倒的虛妄境界爲我們做所緣緣,我們才現出來種種的虛妄分別的,所以叫做「亂相」。「及亂體」,這個顛倒錯亂的本體是誰呢?就是我們…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