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P10

  ..續本文上一頁,他就現出兩件事,哪兩件事?「有相有見」,就是一分現出來是相識,一分現出來是見識。雖然都是識而沒有義,但是識若一動的時候,就有相、有見的這兩種識的差別,有相識、有見識的差別。這明了性他一動的時候,就有能分別、有所分別的這兩種差別,所以是「由二性」,二性就是相和見,相和見也都是識,是這樣情形。心若一動,他就會有兩類,就會有能分別、所分別的不同。

  「叁、由種種」,第叁個情形是由種種說,就是各式各樣的情形。「種種行相而生起故」,說是有相、有見,裏面那個情形,能分別的識和所分別的識互相一接觸的時候,一動的時候,裏面是各式各樣的情形都出現了,種種的活動的相貌都現出來了,很多很多的差別的。就是從這叁方面來成立「諸識成唯識性」,其實這是標出來,底下才解釋。

  

  「所以者何?」

  說是「由叁相成唯識」,這所以然是什麼呢?底下解釋。

  

  「此一切識無有義故,得成唯識。」

  這是第一個。這「一切識」,或者說是十一個識,包括十一個識;或者說這個識遍緣一切境界的時候,而一切所緣境都是沒有義的。「得成立唯識」,唯識無義的道理就可以成立了。而那個「義」前面也說過,大略的說就是兩個義:一個是我執,一個是法執。執著有個我,在這個色受想行識裏面有一個常恒住的我,這個常恒住的我只是似義顯現而已,並不是真實有我。其余的一切法,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十八界的一切法也都是似義顯現,而不是真實的。就是一個我空,一個法空了。那麼「無有義」,就是空了,就是我空、法空。「此一切識無有義故」,得成立唯識的。這是解釋第一個:「由唯識,無有義故」。

  

  「有相見故,得成二種:」

  第二個是「由二性,有相有見二識別故」,這底下解釋。「有相見故,得成二種」識,「得成二種」就是前面說那二性,這裏說二種。

  

  「若眼等識,以色等識爲相,以眼識識爲見;乃至以身識識爲見;」

  這是說「由二性」,指前五識來說。「若眼等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前五識。這五識他怎麼樣地有相有見呢?「以色等識爲相」。譬如說眼識他就以色境,色境也是識,爲他的所緣相,眼識以色爲所緣。「以眼識識爲見」,那個眼識的識他是屬于見。這個眼識若一動的時候,就會現出來所緣相,就是有所緣相。耳識呢?耳識識爲見,聲音爲他的所緣相。乃至身識,乃至以身識識爲見,那個觸是身所緣的相。了別觸境的就是身識識,所了別的觸就是相。這樣說,「由二性,有相有見二識別故」就指前五識說的,前五識對五種塵來說的。

  

  「若意識,以一切眼爲最初,法爲最後諸識爲相,以意識識爲見。」

  這個意識可是不同了。若是第六意識,他的相、他的見是怎麼樣情形呢?「以一切眼爲最初」,就是他是以一切的所緣境界都包括在內了。若是舉出來,「眼爲最初」,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十二個識。這十二個識,「一切眼爲最初,法爲最後諸識」,這麼多的識就是十二個識,爲意識的所緣相。「以意識識爲見」,他去緣慮十二個識的相,他緣的境界這麼廣大。以意識識爲他的見,是他的見識。

  

  「由此意識有分別故,似一切識而生起故。」

  前面眼識只能以色爲相,眼識識爲見,局限于那一定的境界,乃至身識一定是以觸爲相,以身識識爲見,各有他本身的特別的所緣境,彼此不相通容的。眼識只能緣色相而不可以去聽聲音的,耳識只能夠聽聲音而不可以去見色相的,這前五識各有各特別的所緣境。而意識不是,意識是統括一切的,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一切一切都是他的所緣相,因爲什麼會這樣子呢?「由此意識有分別故」,因爲這個第六意識他有分別。前五識就是無分別,前五識有個自性的分別,因爲這個識的自性就是一個明了性。譬如色法的自性,色法的自性是沒有明了性的,就是他本身叫做自性。前五識的本身他只有個明了性,他不能夠再去緣念過去的事情,緣念未來的事情,是善是惡是世間是出世間,無量無邊的差別相他不能緣,他不能去有這麼多的緣慮,他不能推想種種的事情,所以沒有那個隨念分別、計度分別兩個都沒有,只有個自性分別,所以說前五識是無分別。這第六意識可是不同了,他是有隨念分別、有計度分別、有自性分別,他有這麼多的分別,所以他的境界非常地廣大。

  「似一切識而生起故」,他這個分別的能力,他能似所有的識生起的現象,他都能辦到。我們通常說眼識可以見色,耳識可以聞聲,這個意識他也能見色也能聞聲,前五識所緣的境界他都能緣。譬如我們不睡覺的時候,我們的眼識去緣一切色相,而同時意識也可以緣,這一剎那間眼識過去了,這個第六意識就緣他所見的色相,就有這個力量。譬如說我們眼識看見一朵花,但是眼識一剎那間過去了,意識還能繼續能緣這個花,這個花都不在了,但第六意識還繼續能緣,能把花的相貌顯現在識裏面,他繼續能緣,其他的境界也是一樣,或者善或者惡,種種事情都是這樣子。尤其是做夢,做夢的時候你前五識都不動了,但是你在做夢的時候也見色聞聲,那是誰?這都是第六意識,所以他「似一切識而生起故」,他能似眼識,好象是眼識的作用,他也能生起眼識的作用、耳識的作用,眼、耳、鼻、舌、身,前五識的作用他都能生起來,「似一切識而生起故」,所以他能夠分別前五塵的境界,所以他所了別的境界是非常廣大的。這是分別叁個相:第一個是「由唯識」,第二個是「由二性」,第叁個是「由種種」。這樣說,意識他也是具足這叁個:由唯識的義、由二性有相有見的義,他也具足。由種種,這就是第六識,這意識有種種的義。前面說「由種種,種種行相而生起故」,這個意識有這種作用。前五識,拿眼識爲例,他所緣慮的色也有種種義,青黃赤白長短方圓,他也都能緣,但是沒有名字就是了;眼識緣一切境界的時候沒有名字,就是因爲沒有分別的關系。也有種種義,但是不如第六意識那麼樣的明顯。

  

  「此中有頌:唯識二種種,觀者意能入,由悟入唯心,彼亦能伏離。」

  這裏面有一個頌,頌這件事,就是以叁相安立唯識,頌這個叁相。「唯識二種種」,這把前面那叁相說出來,第一個是「由唯識」,第二個是「由二性」,第叁個是「由種種」,把叁相標出來。「觀者意能入」,觀者就是什麼?就是修行人,他修止觀的這個人。這位修行人,他就觀察這叁種成立唯識的相貌的意趣,觀這叁種唯識的意趣。「能入」,他就能夠悟入唯識無義的道理,能悟入這一切法本身都是不可得的,只是一個虛妄分別心。「由悟入唯心」,由于這個修行人,他由奢摩他、毗缽舍那的專精思惟,他能契入了一切法只是一念心,離開了這一念心另外沒有一切法可得,他能契入了這種真理的時候,契入了這是唯心無境,唯心無義。「彼亦能伏離」,再進一步呢?就是能把這個分別心也伏滅了,也遠離了。

  這個修唯識觀的第一步,先觀察唯識無義,識是有,義是沒有的,先觀察境空,所緣境是空無所有的,但有能分別的一念分別心,先這樣子觀察。第二步,再進一步,能觀察的心也不可得,這樣觀察。等到相應了的時候,所分別不可得、能分別也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就契入平等法界了,契入了平等法界,遠離了能、所的分別,這時候就是無生法忍了,是這樣意思。但這樣子說,若是在《中觀論》上,修性空觀,性空觀它不需要去通過心,心也在所緣境之內,色法也好,心法也好,一切法都是自性空的,這是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呢?能觀察一切法的智慧,這個般若的智慧,能觀察的是這個智慧,他也是因緣所有是畢竟空的,這樣觀察。觀察了一個時期,相應了的時候,也是遠離了能所的分別,契入平等法界。這和唯識有這樣不同的地方,有這樣不同的意思。

  

  2、約一意識者說2

  A、約一意識成立唯識

  「又于此中,有一類師說一意識,彼彼依轉得彼彼名,」

  前面是「約多識論者說」,就是這個識,約六個識來說,每一個識有自己的體性,那就是多識論者。這以下呢,「約一意識者說」,就是一個意識,不承認有六個識。這裏面第一段,「約一意識成立唯識」,成立唯識的道理。

  「又于此中,有一類師」,就是在唯識的學者裏面,在這裏面,有一類的法師,有一類的菩薩。「說一意識」,他說只有一個意識,沒有前五識。那麼怎麼能夠見色聞聲呢?說是「彼彼依轉得彼彼名」,就是這個意識依彼眼根的時候,去緣色相,就名爲眼識。意識若依彼耳根,意識以耳根爲所依的時候,現起分別,就去分別這個聲音。意識依彼身根、舌根、眼耳鼻舌身,意識以前五根爲依止的時候,去見色聞聲,那就是前五識;前五識就是意識在活動,就是「得彼彼名」,就得彼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的名字的。就是前五識和第六識是一體的,不是獨立的,是這樣意思。那麼這一類的學者,他的見解是這樣的,他認爲是這樣的。

  

  「如意思業名身語業。」

  這引出一個譬喻,引出一件事來證明他說的對。「如意思業」,就像我們有身業、有語業、有意業。這個意業是什麼呢?就是思,去思惟觀察所緣境的時候,他決定了是這樣子,那時候就叫思,就叫做意業。這個意業發動到身業去活動,那麼這個時候思業就名爲身業。若發動語言的時候,由意業去發動語言的時候,有了語言出現的時候,就名爲語業了。實在呢,還是一個意業,所以身業、語業、意業這叁個,實在只是一個意業。所以前六個識,實在只是一個意識,彼此是相通的,意思是相通的,是這樣意思。那麼用這個「意思業名身語業」來證明六個識只是一個意識,這樣解釋。

  

  「又于一切所依轉時,似種種相二影像轉:謂唯義影像,及分別影像。」

  …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