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底下似乎是一個伏難,隱藏在這裏面有一個疑問,什麼疑問呢?就是這個多識論者,前五識是依前五色根爲所依。這個眼識依止眼根,耳識依止耳根,因此,因爲前五根是物質的,所以前五識以物質的根爲依止的時候,前五識不能分別,只能有個了別性,另外沒有其他的,沒有分別。你現在說你不承認有個獨立的前五識,你認爲就是一個意識,意識要以前五根爲依止,那麼意識不能分別了吧!是不是有這種情形呢?這裏面有這個問題。所以這裏頭說:「又于一切所依轉時」,這個一意識這位論師,他不同意這個說法,他這個意識以一切所依,以前五根爲所依轉的時候。「似種種相二影像轉」,他是能現出來種種分別的,這第六識,他是有分別,是各式各樣的心分別形像出來的。那似種種相的二影像轉,「二影像」是什麼?「謂唯義影像,及分別影像」,「義影像」就是所分別的境界,「分別影像」就是能分別義影像的那個能分別者;就是也是一個見分,一個相分了。這表示他還是有分別。這是解釋這個疑難。
「又一切處亦似所觸影像而轉,有色界中,即此意識依止身故,如余色根依止于身。」
前面這一段文,這一意識師的說法,就是意識向外面攀緣的時候,就名爲五識。這底下是向內裏面的事情,不是向外攀緣。「又一切處亦似所觸影像而轉」,這個「一切處」是什麼呢?就是在欲界,或者在色界,叫做一切處。一切處的時候是在禅定裏面。世親菩薩的解釋和無性菩薩的解釋,說這個第六意識在禅定裏面的時候。「亦似所觸影像而轉」,這個入在禅定裏面有什麼事情呢?入在禅定的時候前五識不動了,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都不動。前五識不動,其中有一個身識有點問題。我們不入定的人,我感覺身上痛,什麼地方痛,那是身識的作用,有各式各樣的感覺。現在入定的時候,是身識不動了,假使入定有輕安樂,會感覺到樂,那是誰呢?就是第六意識的作用,所以說「亦似所觸影像而轉」。這個第六意識若在定裏面呢,他能夠有相似的所觸到的境界的影像的活動。就是你接觸到冷暖的境界,那個禅定裏面的第六意識就取代了身識的作用,他也能感覺到,有這個作用。這個話裏面,就表示他有阿陀那識的作用,有這個意味。
「有色界中,即此意識依止身故」,說是入定了,第六意識有相似的所觸影像而轉的作用,這所觸的影像是相似。因爲這個所觸的影像是本質,第六意識有了感覺就變成影像了,這個影像和本質是相似的,所以叫「似所觸影像而轉」。什麼道理會這樣子呢?「有色界中,即此意識依止身故」,若在無色界裏面那沒有前五根,沒有身根的存在,那就不要說,現在有色界的世界裏,「即此意識依止身故」,就是這個意識以身根爲依止,所以身所感受到的事情,這個意識都能感受到,就能感受到。所以「即此意識依止身故」。
「如余色根依止于身」,這底下舉下一個例子,譬如說這個眼根、耳根、鼻根、舌根……這前五根都是依止在身體上。依止這個身體的時候,身體若是特別地健康,你前五識、前五根都好;如果身體被破壞了,你前五識、前五根也受到影響。那麼現在這個意識依止身故「如余色根依止于身」,也是這樣子。這個意識他依止身根的時候,也同他共安危,危險的時候大家都不對勁,如果特別安樂的時候大家都很好。那麼這就是那個阿陀那識能執受根身的意思。那麼這樣表示什麼呢?表示第六意識若向外攀緣的時候,就有前五識;若內裏面呢,他能執受根身,就變成阿陀那識了。這樣說,就是阿陀那識在內了,那麼加上個末那識,前六識,那就是八識都具足了。這個一意識師,他所講的一意識,就是這樣的情形的,那裏面有這樣情形,把阿賴耶識也包括在內了,有這種意思。
B、引經證成一意識
「此中有頌:若遠行,獨行,無身寐于窟,調此難調心,我說真梵志。」
這底下一意識師引出叁個聖教,引聖教做證明,他的一意識的主張是對的。就是,我說一意識你不相信,但這是佛說的,是這樣意思。「若遠行,獨行」,這是《法句經》上有這個頌。「若遠行,獨行」,這個「遠行」是什麼?就是『遊曆一切所識境故』,他一切所識的境界他都能去,能到很遠的地方去;就是一切時一切處,他都能隨心所欲地到那兒去觀察思惟的,這意識的活動範圍很廣大的,所以叫「遠行」。「獨行」呢?沒有伴侶,就是只是一個意識,另外沒有前五識,所以叫「獨行」。
「無身寐于窟」,「無身」呢,就是這個意識他只是個明了性,他沒有地水火風的這種形相,所以叫無身。「寐于窟」,這個「窟」就是這個四大的身體叫做「窟」,這意識就隱藏在這裏頭,隱藏在身體裏面,以身爲他的依止處。「調此難調心,我說真梵志」,這個意識他很多無量無邊的貪瞋癡的煩惱都在這裏,和他在一起活動,所以他的脾氣很壞。「調此難調心」,若是有人能發心使令那不容易清淨的這個心,你能調伏叫他清淨,「我說真梵志」,這個「我」指佛說,佛說這個人他是真實的梵志。「梵志」,就是清淨的修行人叫「梵志」。
「又如經言:如是五根所行境界,意各能受,意爲彼依。」
印順老法師說,這是《中阿含經》裏面的文。「如是五根所行境界」,就是我們這個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五根所活動的境界。「意各能受」,五根所活動,眼根在色上活動,乃至身根在觸境上活動,這一切活動的情況「意各能受」,這個意,第六意識,他都能一樣一樣都能領受,就是他能夠統一一切心識的活動,他能統一起來。你活動了的時候,他能把你活動的結果都統一起來,這是一個作用。
「意爲彼依」,前五識、前五根若是去取境、去活動的時候,還要以「意」爲他的依止,他才能活動的。「意」爲彼前五根活動的依止處,若不爲他做依止的時候,前五根就不能活動,你要活動的時候要得到他的許可,「意爲彼依」。活動的結果呢,他能統一起來。這可見,這一部經上,把這個「意」是心識的一個最根本的地方,最根本的識了,這好象也有一個阿賴耶識的味道。
「又如所說十二處中,說六識身皆名意處。」
前面說「五根所行境界,意各能受,意爲彼依」,這也表示,只是一個意識,有這個意思。現在這又引這一部經上說,這是常說的地方。「十二處中,說六識身皆名意處」,「十二處」就是外六處和內六處,外六處:色聲香味觸法,內六處:眼耳鼻舌身意。這上面沒有說到六識,若說十八界就是還有一個六識,十二處裏面沒有說到六識,那怎麼回事情呢?你不要著急!「六識身皆名意處」,那六個識就在那個內六處的意處裏面,在那裏面包含了,就統一在那意處裏面了。這表示,不是有六個識,就是一個一意識。就是一個意處,意處裏面發出一個意識,意識就是六個識,統一了六識了。那麼他引這個文證明只是一個意識,引佛言引聖教爲證,來成立一個意識的主張。
二、約本識因果成唯識
「若處安立阿賴耶識識爲義識,應知此中余一切識是其相識,若意識識及所依止是其見識。」
這是第二段「約本識因果成唯識」,前面是「約轉識能所成唯識」,這是「約本識」就約阿賴耶識。前面一意識這個說法就到這裏爲止,到這裏爲止的時候,這個一意識的說法究竟是正統的說法呢?是正知正見的說法呢?是說的不合道理呢?這無著菩薩沒表示意見,這上面就這樣說完就不說了,那麼這表示無著菩薩沒有否認他的說法,有多少同意的態度。
「若處安立阿賴耶識識爲義識」,前面是約轉識說,這底下約本識,約阿賴耶識說。若一個地方安立了阿賴耶識識爲義識。這個「義識」的義怎麼講呢?這個《攝大乘論》無性菩薩他解釋,這「義」是因的意思,因果的因,因的意思是什麼意思呢?下面有相識和見識,就是阿賴耶識爲相識、見識的因,相識、見識因一切種子的阿賴耶識而有,所以他是因,可以這樣解釋。但是,爲什麼叫做「義」呢?印順老法師解釋,阿賴耶識的種子是因爲你的執著心執著一切法的熏習而才有這麼多的種子的,是名爲「義」,這麼樣解釋這個義。
「應知此中余一切識是其相識」,前面解釋二相的時候,就是前六識有相識、見識。這個阿賴耶識怎麼叫相識?怎麼叫見識?在這裏才說到。「余一切識是其相識」,就是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法,這一切識是阿賴耶識的相,是「相識」。
「若意識識及所依止」,這個「意識識」就是前六識。「及所依止」呢,就是末那識,染汙的末那識,末那識是意識的依止處,那麼加起來就是七個識。這七識呢,「是其見識」,是阿賴耶識的見識。
「由彼相識是此見識生緣相故,似義現時能作見識生依止事。」
這底下解釋相、見的含義,怎麼叫做「相識」呢?「由彼相識是此見識生緣相故」,這個相識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和眼耳鼻舌身。這個「相識」什麼理由叫做相識呢?「是此見識生緣相故」,是這個六識和末那識這個見識生起的所緣相。這個「相」有個所緣相的意思,是所緣的境界,叫做「相」,生起的所緣相。
「似義現時能作見識生依止事」,這個「相」還有個依止的意思,這個「似義」顯現的時候,似義顯現也是從阿賴耶識的種子現出來,他現的時候,「能作見識生依止事」,能作那七個識生起的依止,你沒有這個依止還不能生起的。這樣這個「相」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所緣相的意思,一個是依止的意思,所以叫做「相識」。那麼「見識」這地方沒解釋。「見識」是了別的意思,了別這個所緣相。那麼這樣這個相識也好,見識也好,是以阿賴耶識裏面的種子爲因而現起,所以阿賴耶識是根本識。這樣,用阿賴耶識來統一一切識,所以成立唯識無義的道理。
「如是名爲安立諸識成唯識性。」
前面這一大段,這就叫做安立諸…
《《攝大乘論》筆錄 第叁章、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