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道才能断烦恼,所以从这个地方来表示你是凡是圣的一个分际,从这里来观察的。如果说没有断烦恼,你有神通,还是凡夫的。所以说是「有学声闻及诸菩萨,名一分永拔相」,这个修行人有这样的现象,逐渐在阿赖耶识里面就是有这种相貌的。
「阿罗汉、独觉及诸如来,名烦恼障全永拔相,及烦恼所知障全永拔相,如其所应。」
前面那个「声闻」和「菩萨」,指见道位以上的圣人说的。在唯识的经论上看,这个声闻人他先开始断除去这个见烦恼,就是分别我执,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烦恼。而在菩萨修行的境界上看呢,也是断掉了见烦恼,又增加了一部分的分别法执,就在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这个蕴处界,这一切法上执着真实的烦恼,那菩萨也能断除去一部分,就在见道的时候,这是比声闻人优越的地方。可是呢,都是得无生法忍,这个『初果须陀洹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这样子《般若经》这样的说法和唯识的经论是一致的、是无差别的。
「阿罗汉、独觉及诸如来,名烦恼障全永拔相」,这是进一步,由二果、三果,到阿罗汉果;菩萨呢,是由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到第七地,到第八地,乃至到佛地,到成佛。
这个「阿罗汉」翻作杀贼,他就是把这爱烦恼贼、见烦恼贼杀死了,他心里面没有贼了,没有见烦恼、也没有爱烦恼了。又翻作无生,就是他没有生死了,他是得了大解脱了。也翻作应供,就是心里面没有烦恼,是清净的、具足圣道的人,是众生的良福田了,他能应受人天的供养。「独觉」,就是不需要有师长的教导,他就自己就能觉悟,观世间上这无常的现象,他就能觉悟圣道,当然是这个善根深厚的关系。「及诸如来」,就是发无上菩提心、得无生法忍,经过两个阿僧祇劫以上,功德圆满成佛了。这是三乘圣人:阿罗汉,独觉,如来三乘圣人。
这三乘圣人呢,「名烦恼障全永拔相」,这个无量无边的烦恼里边,这个烦恼分成两类:一个烦恼障,一个所知障,分那么两类。第一种就是烦恼障,烦恼:烦者,扰也;恼者乱也。扰乱你的心神不得安静,就叫做烦恼。不管是贪心、瞋心、愚痴心、高慢心、疑惑心,各式各样的烦恼,它都有同样的功能,就是叫你心不安。它能障碍你得圣道,使令你留在苦恼的地方,不能解脱,所以叫做障。「全永拔相」,完全清除了,就是一点儿也没有留下来,完全清除了!
「及烦恼所知障全永拔相」,头一个「全永拔相」只是烦恼障完全拔掉,这个烦恼障就是欲界的烦恼、色界无色界的烦恼。你有这些烦恼,你就不能够超越三界,你不能从三界里面解脱出去。就是三果圣人还有一点,他还有剩余的一点烦恼,他不能出离色界、无色界,他不能,要完全解脱了才可以。这个「及烦恼所知障」,这个烦恼障,另外还有一个所知障。这个阿罗汉和辟支佛是烦恼障「全永拔」,完全都拔除去了,剩下来的就是所知障,这个阿罗汉和独觉他还有所知障没有得解脱。
这个「所知障」是什么呢?这个「障」是能障,「所知」是所障;障碍你对于所应该通达的事情不能通达,那就叫做所知障。比如说无量无边的佛法,我们应该通达无碍,但是不知道,那么这就叫做所知障。众生是无量无边的,他们有无量无边的根性的差别,他们怎么样才能得解脱?不知道!那么这就叫做所知障。无量无边的佛法不明白,无量无边众生的根性不明白,什么样的佛法能契合什么样众生的根性,这都不明白,那么就叫作所知障。那么这样讲呢,正是符合了天台宗说的尘沙惑的意思。可是若是从这个《成唯识论》,或者是本论《摄大乘论》后边所说的,也包括了天台宗说的无明惑,也包括在内。就是你对于这个甚深的第一义谛,还有微细的障碍,你还不清净、不通达,那也包括在所知障里面了。
「全永拔相」,完全清除了,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都清除了。这样说呢,能入圣道,一定要断除烦恼障。你若想成佛呢,还要进一步地断除所知障,不然的话,你就有所不足、有所不能。「如其所应」,这句话呢,就是前面这底下有两个永拔相:一个只是「烦恼障永拔相」,就是阿罗汉和独觉。下面「烦恼所知障全永拔相」,那就是如来,就是佛,所以叫做「如其所应」,如三乘圣人所适合的。
「此若无者,如是次第杂染还灭应不得成。」
这些相,有具足相、损减相、一分永拔相、全永拔相,有这么多的差别相。若没有这么多的差别相呢,「如是次第杂染还灭」,这个杂染还灭的次第「应不得成」,就是不能成就了。
这里面有一个意思呢,在唯识的经论上,说众生的根性:有的人是有佛性,有成佛的功能性,那他就能够烦恼障、所知障全永拔相。有的众生没有佛性,但是他有阿罗汉性,有辟支佛性,那他就能烦恼障全永拔相。有的众生没有三乘圣人的这种清净性,那就是完全不能拔了,那他只有在生死里流转了。所以这上面说是阿赖耶识里面有这么多的相,这可见有的人阿赖耶识有这个相,有的人阿赖耶识没有这个相,有种种的不同,所以「此若无者,如是次第杂染还灭应不得成」,就是不能成就了。
第四项、辨赖耶是无覆性
「何因缘故善不善法能感异熟,其异熟果无覆无记?」
这实在也是说这个异熟──阿赖耶识是无覆无记性。这个「所知依」章的最后一段,其实这也可以是阿赖耶识的差别相。
「何因缘故」,什么理由「善不善法能感异熟,其异熟果无覆无记」,这是什么理由?这意思是说我们做善业能招感异熟果,能得到可爱的果报;我们做这个不善业,也能得到不可爱的果报。因为造因的时候有善、不善,得果报的时候就有可爱、有不可爱的分别。但是这个果报呢,不名为善,也不名为不善,而名之为无覆无记。这就很奇怪,为什么这样子呢?由善得善报,恶得恶报,应该是这样子嘛!但是这上面不是,你不管是做善也好,做恶也好,得的果报叫做无覆无记。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句话是这样意思。
这个「无覆无记」怎么讲呢?这个「覆」这个字:覆者,障也,就是障碍的意思。「无覆」,就是没有障碍。这个障碍是什么呢?就是染污法,就是这一切烦恼,烦恼是染污法。譬如说前面那个末那识它是有覆无记,就是它有障碍。因为它有烦恼,有我痴、我爱、我慢、我见,它有这四种染污的烦恼,所以叫有覆,就是有障碍,能障碍你得圣道,你不能得圣道,所以叫做有覆。现在这个阿赖耶识,这个异熟果这个阿赖耶识「无覆」,它没有烦恼,它没有这些染污的烦恼,所以叫做无覆。「无记」呢,就是不可以说它是善,也不可以说它是恶,不可以这样说。因为这个阿赖耶识,这个异熟果,就是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那个根本的灵明的心性,这灵明的心性这个阿赖耶识,它就是明明了了的,也不生贪瞋痴的烦恼,没有贪瞋痴,但是也没有慈悲喜舍的好心肠也没有,也没有善心所,也没有恶心所,它没有。你前六识做善的时候也好,做恶也好,阿赖耶识在那里也不善也不恶,它是无覆无记的,是这样子。
那么这个所得的果报,当然是各式各样的差别,三界五趣,有各式各样的差别,那是指前六识来说,指末那识、指前六识来说。第八识是果报的主,果报主是第八识,这个在果报主上看,它只是不变异的,一直是无覆无记的,一直保持不变,一直是保持这个境界,所以叫做无覆无记,这个无覆无记的境界。那么这个「何因缘故善不善法能感异熟」,是能招感果报的,但是这个异熟果,这个所招感的果报,不能说是善,也不能说是恶,而是无覆无记,这个道理在那里呢?是这样意思。
「由异熟果无覆无记,与善不善互不相违,善与不善互相违故。」
这是说出一个理由来。「由」,就是因为,因为这个异熟果,这个果报主,这个主人公,它本身是无覆无记的,所以「与善不善互不相违」。你前六识做善的时候,它也不反对,这个阿赖耶识不反对;你做恶的时候,它也不反对,它能容受,不排斥。你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也可以,它都是接受、容受,它不排斥、不拒绝。「与善不善互不相违,善与不善互相违故」,假设阿赖耶识这个异熟果它是善,那你若做不善就不行了,它就拒绝。它若是不善,你作善事,它也拒绝了。那样子,这个众生,这些善恶果报就不成就了,就不行,就有这个困难。所以从这件事就看出来,阿赖耶识是无覆无记,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恶,这个理由就是在这里,从事实来看,阿赖耶识是这样的。
「若异熟果善不善性,杂染还灭应不得成。」
这底下从反面来说,前面是从正面说。若是异熟果它是善。这个「善」在这上看呢,两种善:一个是世间的善法,一个是出世间的善法。它若是出世间的善法呢,这个「杂染应不得成」,世间的流转生死的事情就是不能安立了,那就不行。它若是世间的善法,那么世间的恶法就不能成立了。它若是不善呢,那么「还灭应不得成」,那你想要修学圣道就不行,阿赖耶识它拒绝你,就不行了。
「是故异熟识唯无覆无记。」
由上面这个理由,所以这个异熟识的果报,虽然是我们前六识有时候做善,有时候做恶,但是异熟识是无覆无记的。所以这样说呢,世间的杂染、出世间的还灭都可以成立,都可以成立的。这是「所知依」这一大章的最后一段。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