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里边,有善法种子、也有不善法的种子,这个种子若是成熟了的时候,它就会招感果报。「已成熟异熟果」,成熟了的时候,就是招感果报。这个「成熟」呢,就是这个爱缘取、取缘有,就是成熟了!当然也还要其他的因缘,就是其他的业力在发生作用的时候,它虽然成熟了还不能发生作用,它要停在那里。其他的业力得果报的时候,结束了,这个成熟的种子它才能发生作用。发生作用这里面有善、有不善的不同,这个种子。这样的种子呢,叫做是「有受尽相」的;善不善的种子是有受尽相,有穷尽的时候。
「无受尽相者,谓名言熏习种子」,这个「名言熏习种子」就是内心分别,你内心一分别就熏习种子了。而内心的分别也是由种子变现的,由种子变现出来分别,分别一动的时候,又熏习了种子,这叫「名言熏习种子」。「无始时来」从久远以来,「种种戏论流转种子故」。就是各式各样名言的戏论。「戏论」就表示没有真实的意义,都是虚妄分别,所以叫做「戏论」。各式各样的戏论,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这世界上生死流转的这些境界都是没有真实意义的。但是我们凡夫不知道是没有真实意义,就是在里边执着,发生种种的戏论。而这些戏论种子流转,就是相续地不断,相续地变动而不断绝,叫做流转。这样的种子就叫做「无受尽相」。
「此若无者,已作已作善恶二业,与果受尽,应不得成。」
就是前面那个有受尽相的种子若是没有,阿赖耶识里面若没有这个受尽相的话呢,「已作已作善恶」,这两个已作就是对下面的善恶说:已作善、已作恶,这两种业力。「与果受尽,应不得成」,这两种业力给你的果报,你作的善,给你善的果报;你作恶,给你恶的果报。这个果报成就的时候,「受尽应不得成」,受这个果报穷尽的时候,不能成立了,就是不能穷尽。譬如说是我们作了善业,在人天里面享福,就是一直无穷无尽地享受下去了,就是无尽,那就是没有受尽相了。但事实上不是,我们在人间享福,或者在天上享福,或者是五百世做人,或者是五百世作天,总是到时候结束了,还是有受尽相的,不是无穷尽的。作恶也是,作恶你到地狱去,或者到三恶道受苦,不是永久的,到时候就结束了,这叫有受尽相,不是无穷无尽的。这个善不善的种子是有受尽相的,不是无穷无尽的。他的意思呢,这种善不善的果报成就了的时候,它一结束了就没有了,它不能够再熏成种子,令你得果报,它没有这个力量。但是和前面无受尽不同,这底下说。
「又新名言熏习生起,应不得成。」
这底下说这个「无受尽相」。假设阿赖耶识里面没有无受尽相的话,「新名言熏习生起,应不得成」。假设我们阿赖耶识里边没有以前旧有的名言种子,这个新名言熏习的种子没有办法生起。因为我们现在心能够分别,就是依赖以前旧有的种子,一现行的时候,心才能分别。那可见就是原来有种子,而现在的新名言种子才能熏习,才能生起;生起来的时候,又熏习了种子,所以它无穷无尽地延续下去了。若是没有的话呢,新名言种子没有办法生起,没有办法再熏成种子,那就不能成立了。所以在这心里上的分别是无穷无尽的,它不能结束的。但是招感的果报不行,它不能无穷无尽地相续下去,它要凭那个业力的力量的大小去决定它时间的长短,到时候就是结束了。
5、譬喻相
「复有譬喻相」
阿赖耶识里面还有一个所譬喻的相貌,是什么呢?
「谓此阿赖耶识,幻焰梦翳为譬喻故。」 这个阿赖耶识它里边的境界,是什么样子呢?用幻、用焰、用梦、用翳为譬喻故,譬喻它不真实。「幻」,就是用这个幻术变现出来一种东西,或者用一个手中变现出一个兔子来;变现出兔子,我们看上去好象是真的似的,实在不是,是假的,非有似有。「焰」就是阳焰,就是这个水蒸汽,春夏之间,这个水蒸汽,太阳一晒,你远远地看,就像有水似的。这个鹿看见是水,所以就跑到那儿去,结果并没有水,所以也是非有似有的意思。「梦」里的境界也是非有似有,没有而又好象有,虽然有而又不真实,那是梦。这个「翳」就是眼睛里面的病,眼睛有这翳病的时候,在虚空里面就看见有花,有种种毛发的这种事情,而在空里面没有,就是有而不实。这个阿赖耶识也是不真实的,也是「幻焰梦翳」这样的意思,也是有而不真实的。虽然是有而不真实,所以有可能把它改变,可以改变它,如果是真实有就不能改变了。 「此若无者,由不实遍计种子故,颠倒缘相应不得成。」 这是从反面解释。说是这个阿赖耶识是虚妄的,如果阿赖耶识没有这个虚妄性的话呢,「由不实遍计种子故」。这个「不实遍计」,不真实的分别,就是虚妄分别。这个「遍」就是普遍,在时间上来说,一直地是虚妄分别,在空间上说也是到什么地方都是虚妄分别,所以都是遍计。本来是不真实的,「幻焰梦翳」,不真实嘛,但是我们认为是真实的,种种的执着、分别。这样一分别呢,就造成了种子,熏成了种子,所以叫「不实遍计种子」。 「颠倒缘相应不得成」,这个「不实遍计种子」就是因为我们搞错了;这不真实的境界,我们认为是真实的,所以叫做颠倒。阿赖耶识就是个颠倒的所缘,因为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一切境界都是假的,阿赖耶识也是假的,但是我们不知道,执着它是我,有我执、有法执,这样虚妄分别造成了虚妄分别的种子,由种子又变现了种种虚妄的境界,就是这样流转。所以若是阿赖耶识没有这种,它不是「幻焰梦翳」,不符合这个虚妄有的意思呢,那我们这个「颠倒缘相」就不成就,这个「遍计种子」也不成就了,是「应不得成」。 这下边的文还有小小的一段,这个「所知依」就结束了,第三章就是「所知相」。这个「所知依」主要是成立阿赖耶识。成立阿赖耶识呢,和小乘佛教学者辩论,使令我们不熟悉的人感觉到好象有一点不习惯。但是这个大意就是生死的流转、涅槃的还灭非要有阿赖耶识的存在才可以,大意就是这样。 那么下面的「所知相」这一章呢,是特别重要的,就把唯识上精要的道理,就在这一章里面说。当然你说它容易懂吗?也可以!说它难懂,也是可以!但是它是很重要的。这一章如果能够深入地、用心地去学习,你才能修唯识观,唯识观你才能学习。那么要深入地去学习、深入地去思惟,能改变自己凡夫的这种思想,能改变过来,能有一个佛法的,当然这是唯识的,也就是佛法的思想你能掌握到了,你能掌握到佛法的思想,那么能改变原来的这个凡夫的虚妄分别心。我们以前用凡夫的执着心去观察事情、去处理事情,但是结果呢,还是在这里面流转,而不得解脱这苦恼的境界。若是用「所知相」,下面说的这个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相的思想改变了的话,就完全不同了。我先简单地这样介绍一下。 6、具足不具足相 「复有具足相不具足相:谓诸具缚者,名具足相。世间离欲者,名损减相。」 这一大段文是说阿赖耶识的差别,前面说了三种差别、四种差别,又说出来种种相,这以下又继续说阿赖耶识的差别相。阿赖耶识里边,这又有具足的相貌和不具足的相貌。怎么叫做「具足相」呢?「谓诸具缚者,名具足相」,这是说具足了烦恼系缚的人,那叫做「具足相」;就是他所有的烦恼完全没有清除去,完全具足的,叫做「具足相」。「世间离欲者,名损减相」,就是不具足了。「世间离欲」,就是他不是佛教徒,但是他也能够离欲,弃舍世间上色声香味触的欲,成功了,那么他的欲的烦恼就没有了,这个时候就叫做「损减相」,减少了欲的烦恼了。 「有学声闻及诸菩萨,名一分永拔相。」 这底下是说的佛教徒,但是佛教徒初开始学习静坐,当然也是离欲了,那么也应该包括在这个损减相里边。「有学声闻及诸菩萨,名一分永拔相」─「有学声闻」,就是他能够不断地学习佛法、修学圣道的人,还没有完全成功到无学的程度,所以叫做「有学」。通常说呢,初开始来到佛法里边,都可以名之为有学;但是这里说有学是指入圣道以后,名之为有学。因为入圣道以后的人,他一直地能够学习佛法。没入圣道的人,他当然是对于佛法有信心、有欢喜心,他也是愿意学习,但是有的时候不学习了,有的时候他不学了。那么或者说是今生他能够不断地学习,但是来生就不学了,我不相信佛法了,这有这个可能。但入圣道的人不是,入了圣道的人,像初果以上的人,他今生才学习佛法,来生也继续地学习佛法,他不会中断的,所以叫做有学,这就是指见道以后的圣人说的。 「声闻」,这个「声」是佛说的法语,「闻」就是这位修行人他有信心、有欢喜心,欢喜听闻学习佛法。而这件事实在是通于菩萨的,但是他指没有发无上菩提心,只发了出离心、愿得涅槃的人,才名之为声闻。「及诸菩萨」,就是很多的菩萨,很多的菩萨但是这里边说的呢,下面有个「名一分永拔相」,那也是见道以上的菩萨。如果是还在凡位,那就是没到这个程度。这是见道圣道、见到法性了的人,但是他发无上菩提心,有大悲心,愿意广度众生的人。「名一分永拔相」,就是无量无边的烦恼里边。他一部分的烦恼永久地消灭了。而不是暂时的。若暂时的,那就是降伏烦恼,而没能断。这里说「永拔」就是断掉了,能灭除烦恼。 这个从经论上说到这个修行人的地方,多数是指用烦恼来形容修行人的境界,就是你断没断烦恼,不是说你有没有神通,不说这件事,主要是说你断没断烦恼。因为断了烦恼,你才能见圣道,见圣…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