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P43

  ..续本文上一页。随你心里面怎么样思想呢,一切境界都随你心转变,就能现出来,能看见种种不同的境界。只是在一个物体里面,随你不同的思想,就会现出来种种的境界。所以这个「共相为他分别所持,但见清净」,是同一个世界,但是你是圣人,你就是又一个世界;你是凡夫,就是又不同了。所以从这个禅师内心的胜解,可以证明这件事,「种种所见皆得成立」。

  

  

  「此中二颂:难断难遍知,应知名共结,瑜伽者心异,由外相大故,净者虽不灭,而于中见净;又清净佛土,由佛见清净。」

  

  这里边有两个颂,还是说明前面这一段文的意思的。「难断难遍知,应知名共结」,这个「难断」就是不容易断;你极大的辛苦去修行去,才能成功,所以是「难」。这里面下面说是「共结」,就是共同的烦恼业力所创造的世界,那是「难断难遍知」的。这个「难断」就是指烦恼,内心的烦恼是不容易断的。这个「难遍知」,「遍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约知一切法的真实相,叫做「遍知」。这个「断」是果,「遍知」是因;你若通达那一件事的真实相,你才能断烦恼,通达诸法实相才能断烦恼,你不知那时候是不能断的。这个意思呢,这个「知」,开始是闻而知之,是我们要读诵经论,佛菩萨说的这个法,我们去学习,这个时候叫做闻。而后思修,一直都是知,思惟的时候也是知,你在禅定里面去观想也是知;到最后通达诸法真实相了,还是知。由知而才能断,不知是不能断的。

  

  这个《阿含经》里边,或者《阿毗昙论》里也常有这种话,『要知』,常说这种话。从这些经论上的说法,就是你先要学习,你才能知,然后继续修行,还是知,然后才能有断的可能,才能转凡成圣的。说我们不学习,不学习经论,不学习经论你怎么修行呢?你怎么能够坐禅?你能够断烦恼,能成圣人,能开悟呢?不可能的嘛!不可能的,从经论上的话可以证明这件事是不可能的。

  

  「此中二颂:难断难遍知」,就是不是那么容易。就是我们自己也是会感觉到,就是学习佛法,这个闻而知之都不容易,都不是容易,学习经论都不容易。说是白话文,白话文也不容易;文言文,当然还是不容易。就是知道了以后,你能够不怕辛苦,天天闻思修也不容易,不是容易的,是「难断难遍知」。「难断难遍知」,不是说是不能断、不能知,还是能断、能知的,只是难一点。「应知名共结」,这就是叫做共结,就是等于前面说的共相。共相种子。

  

  「瑜伽者心异。由外相大故」,这个「瑜伽者心异」,就是这个瑜伽师他在禅定里边有不同的胜解、有不同的观想,就会现出来种种不同的境界,所以叫「瑜伽者心异」。也就是前面那句话,「于一物中种种胜解,种种所见皆得成立」。「由外相大故」,说是这个「难断难遍知,应知名共结」,不容易断。「由外相大故」,由外边这个器世间,这个世界的,它的相貌、它的体相是太广大了,那么很多很多不同的众生在这里边住是各有各的感受、各有各的境界,所以叫做「由外相大故」。这也有表示「难断难遍知」的意思在里面。

  

  「净者虽不灭,而于中见净」,这个已经成就圣道的人,他断了烦恼的人叫做「净者」。但是这个世界还是没有灭,这个杂染烦恼的业力的种子所变的世界,都是存在的。你是清净了,但是这个杂染的世界还是在的。「而于中见净」,但是圣人在这个杂染的境界里面,他看见不是杂染的,而是清净的世界,所以「虽不灭,而于中见净」。

  

  「又清净佛土,由佛见清净」:前面说「净者虽不灭,而于中见净」,这不是佛;比如说是得无生法忍的菩萨,这些大菩萨呢,他们「于中见净」,但是还没有圆满。若是「清净佛土,由佛见清净」,是究竟圆满的圣人了,那么他看见呢,那就是清净的世界,究竟清净是无漏的世界了。这个唯识上的道理是说得微细了一点,因为成佛了的时候,这个阿赖耶识,没有阿赖耶识了,也不名为异熟识,而名为无垢识,所以由无垢识里边无量无边的无漏的种子所变现的世界也都是清净的。若是你没有成佛的时候,你那个阿赖耶识还是有漏的;就是大菩萨,他那个阿赖耶识,他没有成佛,阿赖耶识叫做异熟识,还是不是无漏的,所以由他的异熟识所变现的器世界还是有漏的。所以这上面说「又清净佛土,由佛见清净」是究竟清净的,其他的人所看见的清净,那还不能和佛一样的。「而于中见净」,但是其他得无生法忍的菩萨,第六识他们得到平等性智了,有无漏的智慧出现了,那一部份是清净的,但是前五识和第八识还不清净,还是有漏的。所以这个「清净佛土,由佛见清净」,和前面「而于中见净」还有点儿不同,还是不一样的。

  

  

  「复有别颂:对前所引种种胜解,种种所见皆得成立。诸瑜伽师于一物,种种胜解各不同,种种所见皆得成,故知所取唯有识。」

  

  「复有别颂」,这还有一个特别的颂,另外有一个颂,「对前所引种种胜解,种种所见皆得成立」。是什么呢?「诸瑜伽师于一物,种种胜解各不同,种种所见皆得成」,都能成立。「故知所取唯有识」,所以知道我们这个灵明的心,所取的、所认识的一切境界,只是内心的分别,而不是有真实独立自体的东西为你所认识的,不是的。就是从瑜伽师「种种胜解」各不同,「种种所见皆得成」这件事,可以证实一切法是唯心所变,唯心所现的。说是广大的世界,也是你心变现的,从这件事可以证明的,是这样意思。

  

  

  「此若无者,诸器世间,有情世间生起差别,应不得成。」

  

  前面有共相种子、有受生种子、无受生种子。这个共相和不共相,分成两种种子,若是没有的话呢,「诸器世间」「生起差别,应不得成」。这共相种子、无受生种子若没有的话,这个器世间的生起差别是不能成立的。若阿赖耶识里面没有这个不共相,有受生种子,若没有这一件事的话,「有情世间生起差别,应不得成」,也不能成立了。所以从事实上来推之,阿赖耶识里面有这样的种子的。

  

  

  3、粗重轻安相

  

  「复有粗重相及轻安相」

  

  这底下是第三段「粗重轻安相」。

  

  

  「粗重相者,谓烦恼随烦恼种子。轻安相者,谓有漏善法种子。」

  

  这个「粗重」我们解释过,这个无性菩萨的《摄大乘论》的解释上:「粗」是恶的意思;「粗」者,恶也,就是粗劣、不好的东西,「重」是沉没的意思,你有这件事的时候,就使令你沉没,而不能上升,使令你沉。这个「粗重」是指什么说的呢?「谓烦恼随烦恼种子」,就是我们内心里面贪、瞋、痴、慢、疑、昏沉、掉举这些烦恼的种子,叫做「粗重」。你有这个粗重的烦恼的时候,你就会沉没,使令你向下沉,而不能向上去,使令你有这个困难。那么有这样情形呢,就是叫做「粗重」。

  

  「轻安相者,谓有漏善法种子」,这个轻利安适的相貌是什么呢?「谓有漏善法种子」,就是还是有烦恼,但是它有一点善的功能,这一类的种子叫做「轻安相」。你成就了这样事情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轻安,而不感觉到粗重,这是简略的解释。

  

  

  「此若无者,所感异熟无所堪能,有所堪能所依差别,应不得成。」

  

  阿赖耶识里面若没有这个粗重相,「所感异熟无所堪能」,「应不得成」。这阿赖耶识里面若没有那个轻安相呢,「所感异熟」「有所堪能」「应不得成」,是这样意思。这个「堪能」怎么讲呢?怎么叫做「无所堪能,有所堪能」呢?

  

  这个「无所堪能」,实在就是没有能力,没有能力的意思。没有什么能力呢?就是没有做善事的能力。做恶的能力是有,你有烦恼的时候,这粗重相的烦恼来了,能做恶,但是做善的能力不行,没有做善的能力。比如这个烦恼去造了很多罪业到三恶道去,做善有困难;地狱、饿鬼、畜生做善是很难,他的果报,他的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使令他苦恼,他没有那个自在力去做善事,这是大概地、多数这么说。若天龙八部护持佛法,那也是善,但是终究是少数。

  

  「有所堪能」呢,就是你这善法的种子得果报的时候,「所感异孰」,这个善法的种子若得果报的时候有所堪能,他能做善事,有做善的能力,有修学圣道的能力。我们人能够发好心去做好事,做利益人的事,有因缘的时候他会做这个事。有因缘的时候他也能修学圣道,你让他受戒,你让他去修学禅定,他都能,有这种能力;他的果报能顺,能随顺这件事。你去静坐的时候,这个身体可以,能支持这件事。若是三恶道的众生不行,困难。三恶道的众生,你看那个松鼠在那里跑,它跑一跑就停下来看看,然后再跑,那表示什么?就是恐怖,害怕。它若说是在那修学禅定,坐在那里,心不可以,它害怕。人不是,人坐在那里心安,这就是有堪能、无堪能,有这个问题。这就叫做「粗重相及轻安相」。

  

  「所依差别」,「所依」就是身体,这个生命体是不一样的,有这种差别。从事实上就看出来阿赖耶识有粗重相的种子、有轻安相的种子,就看出来。

  

  

  4、有无受尽相

  

  「复有有受尽相无受尽相」

  

  这底下就是第四段「有无受尽相」。

  

  

  「有受尽相者,谓已成熟异熟果善不善种子。无受尽相者,谓名言熏习种子,无始时来种种戏论流转种子故。」

  

  这个「有受尽相」怎么讲呢?就是你得了果报的时候,它有穷尽的时候,不是永久的。「受」是什么呢?就是内心的分别;内心里面接触到境界的时候你有觉受,你感觉到苦,或者是感觉到乐。那么你这样的感觉,它有时间性的,过了时间就没有了。怎么叫做「有受尽相」呢?「谓已成熟异熟果善不善种子」,就是阿赖耶识…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