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P43

  ..續本文上一頁。隨你心裏面怎麼樣思想呢,一切境界都隨你心轉變,就能現出來,能看見種種不同的境界。只是在一個物體裏面,隨你不同的思想,就會現出來種種的境界。所以這個「共相爲他分別所持,但見清淨」,是同一個世界,但是你是聖人,你就是又一個世界;你是凡夫,就是又不同了。所以從這個禅師內心的勝解,可以證明這件事,「種種所見皆得成立」。

  

  

  「此中二頌:難斷難遍知,應知名共結,瑜伽者心異,由外相大故,淨者雖不滅,而于中見淨;又清淨佛土,由佛見清淨。」

  

  這裏邊有兩個頌,還是說明前面這一段文的意思的。「難斷難遍知,應知名共結」,這個「難斷」就是不容易斷;你極大的辛苦去修行去,才能成功,所以是「難」。這裏面下面說是「共結」,就是共同的煩惱業力所創造的世界,那是「難斷難遍知」的。這個「難斷」就是指煩惱,內心的煩惱是不容易斷的。這個「難遍知」,「遍知」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約知一切法的真實相,叫做「遍知」。這個「斷」是果,「遍知」是因;你若通達那一件事的真實相,你才能斷煩惱,通達諸法實相才能斷煩惱,你不知那時候是不能斷的。這個意思呢,這個「知」,開始是聞而知之,是我們要讀誦經論,佛菩薩說的這個法,我們去學習,這個時候叫做聞。而後思修,一直都是知,思惟的時候也是知,你在禅定裏面去觀想也是知;到最後通達諸法真實相了,還是知。由知而才能斷,不知是不能斷的。

  

  這個《阿含經》裏邊,或者《阿毗昙論》裏也常有這種話,『要知』,常說這種話。從這些經論上的說法,就是你先要學習,你才能知,然後繼續修行,還是知,然後才能有斷的可能,才能轉凡成聖的。說我們不學習,不學習經論,不學習經論你怎麼修行呢?你怎麼能夠坐禅?你能夠斷煩惱,能成聖人,能開悟呢?不可能的嘛!不可能的,從經論上的話可以證明這件事是不可能的。

  

  「此中二頌:難斷難遍知」,就是不是那麼容易。就是我們自己也是會感覺到,就是學習佛法,這個聞而知之都不容易,都不是容易,學習經論都不容易。說是白話文,白話文也不容易;文言文,當然還是不容易。就是知道了以後,你能夠不怕辛苦,天天聞思修也不容易,不是容易的,是「難斷難遍知」。「難斷難遍知」,不是說是不能斷、不能知,還是能斷、能知的,只是難一點。「應知名共結」,這就是叫做共結,就是等于前面說的共相。共相種子。

  

  「瑜伽者心異。由外相大故」,這個「瑜伽者心異」,就是這個瑜伽師他在禅定裏邊有不同的勝解、有不同的觀想,就會現出來種種不同的境界,所以叫「瑜伽者心異」。也就是前面那句話,「于一物中種種勝解,種種所見皆得成立」。「由外相大故」,說是這個「難斷難遍知,應知名共結」,不容易斷。「由外相大故」,由外邊這個器世間,這個世界的,它的相貌、它的體相是太廣大了,那麼很多很多不同的衆生在這裏邊住是各有各的感受、各有各的境界,所以叫做「由外相大故」。這也有表示「難斷難遍知」的意思在裏面。

  

  「淨者雖不滅,而于中見淨」,這個已經成就聖道的人,他斷了煩惱的人叫做「淨者」。但是這個世界還是沒有滅,這個雜染煩惱的業力的種子所變的世界,都是存在的。你是清淨了,但是這個雜染的世界還是在的。「而于中見淨」,但是聖人在這個雜染的境界裏面,他看見不是雜染的,而是清淨的世界,所以「雖不滅,而于中見淨」。

  

  「又清淨佛土,由佛見清淨」:前面說「淨者雖不滅,而于中見淨」,這不是佛;比如說是得無生法忍的菩薩,這些大菩薩呢,他們「于中見淨」,但是還沒有圓滿。若是「清淨佛土,由佛見清淨」,是究竟圓滿的聖人了,那麼他看見呢,那就是清淨的世界,究竟清淨是無漏的世界了。這個唯識上的道理是說得微細了一點,因爲成佛了的時候,這個阿賴耶識,沒有阿賴耶識了,也不名爲異熟識,而名爲無垢識,所以由無垢識裏邊無量無邊的無漏的種子所變現的世界也都是清淨的。若是你沒有成佛的時候,你那個阿賴耶識還是有漏的;就是大菩薩,他那個阿賴耶識,他沒有成佛,阿賴耶識叫做異熟識,還是不是無漏的,所以由他的異熟識所變現的器世界還是有漏的。所以這上面說「又清淨佛土,由佛見清淨」是究竟清淨的,其他的人所看見的清淨,那還不能和佛一樣的。「而于中見淨」,但是其他得無生法忍的菩薩,第六識他們得到平等性智了,有無漏的智慧出現了,那一部份是清淨的,但是前五識和第八識還不清淨,還是有漏的。所以這個「清淨佛土,由佛見清淨」,和前面「而于中見淨」還有點兒不同,還是不一樣的。

  

  

  「複有別頌:對前所引種種勝解,種種所見皆得成立。諸瑜伽師于一物,種種勝解各不同,種種所見皆得成,故知所取唯有識。」

  

  「複有別頌」,這還有一個特別的頌,另外有一個頌,「對前所引種種勝解,種種所見皆得成立」。是什麼呢?「諸瑜伽師于一物,種種勝解各不同,種種所見皆得成」,都能成立。「故知所取唯有識」,所以知道我們這個靈明的心,所取的、所認識的一切境界,只是內心的分別,而不是有真實獨立自體的東西爲你所認識的,不是的。就是從瑜伽師「種種勝解」各不同,「種種所見皆得成」這件事,可以證實一切法是唯心所變,唯心所現的。說是廣大的世界,也是你心變現的,從這件事可以證明的,是這樣意思。

  

  

  「此若無者,諸器世間,有情世間生起差別,應不得成。」

  

  前面有共相種子、有受生種子、無受生種子。這個共相和不共相,分成兩種種子,若是沒有的話呢,「諸器世間」「生起差別,應不得成」。這共相種子、無受生種子若沒有的話,這個器世間的生起差別是不能成立的。若阿賴耶識裏面沒有這個不共相,有受生種子,若沒有這一件事的話,「有情世間生起差別,應不得成」,也不能成立了。所以從事實上來推之,阿賴耶識裏面有這樣的種子的。

  

  

  3、粗重輕安相

  

  「複有粗重相及輕安相」

  

  這底下是第叁段「粗重輕安相」。

  

  

  「粗重相者,謂煩惱隨煩惱種子。輕安相者,謂有漏善法種子。」

  

  這個「粗重」我們解釋過,這個無性菩薩的《攝大乘論》的解釋上:「粗」是惡的意思;「粗」者,惡也,就是粗劣、不好的東西,「重」是沈沒的意思,你有這件事的時候,就使令你沈沒,而不能上升,使令你沈。這個「粗重」是指什麼說的呢?「謂煩惱隨煩惱種子」,就是我們內心裏面貪、瞋、癡、慢、疑、昏沈、掉舉這些煩惱的種子,叫做「粗重」。你有這個粗重的煩惱的時候,你就會沈沒,使令你向下沈,而不能向上去,使令你有這個困難。那麼有這樣情形呢,就是叫做「粗重」。

  

  「輕安相者,謂有漏善法種子」,這個輕利安適的相貌是什麼呢?「謂有漏善法種子」,就是還是有煩惱,但是它有一點善的功能,這一類的種子叫做「輕安相」。你成就了這樣事情的時候,你會感覺到輕安,而不感覺到粗重,這是簡略的解釋。

  

  

  「此若無者,所感異熟無所堪能,有所堪能所依差別,應不得成。」

  

  阿賴耶識裏面若沒有這個粗重相,「所感異熟無所堪能」,「應不得成」。這阿賴耶識裏面若沒有那個輕安相呢,「所感異熟」「有所堪能」「應不得成」,是這樣意思。這個「堪能」怎麼講呢?怎麼叫做「無所堪能,有所堪能」呢?

  

  這個「無所堪能」,實在就是沒有能力,沒有能力的意思。沒有什麼能力呢?就是沒有做善事的能力。做惡的能力是有,你有煩惱的時候,這粗重相的煩惱來了,能做惡,但是做善的能力不行,沒有做善的能力。比如這個煩惱去造了很多罪業到叁惡道去,做善有困難;地獄、餓鬼、畜生做善是很難,他的果報,他的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使令他苦惱,他沒有那個自在力去做善事,這是大概地、多數這麼說。若天龍八部護持佛法,那也是善,但是終究是少數。

  

  「有所堪能」呢,就是你這善法的種子得果報的時候,「所感異孰」,這個善法的種子若得果報的時候有所堪能,他能做善事,有做善的能力,有修學聖道的能力。我們人能夠發好心去做好事,做利益人的事,有因緣的時候他會做這個事。有因緣的時候他也能修學聖道,你讓他受戒,你讓他去修學禅定,他都能,有這種能力;他的果報能順,能隨順這件事。你去靜坐的時候,這個身體可以,能支持這件事。若是叁惡道的衆生不行,困難。叁惡道的衆生,你看那個松鼠在那裏跑,它跑一跑就停下來看看,然後再跑,那表示什麼?就是恐怖,害怕。它若說是在那修學禅定,坐在那裏,心不可以,它害怕。人不是,人坐在那裏心安,這就是有堪能、無堪能,有這個問題。這就叫做「粗重相及輕安相」。

  

  「所依差別」,「所依」就是身體,這個生命體是不一樣的,有這種差別。從事實上就看出來阿賴耶識有粗重相的種子、有輕安相的種子,就看出來。

  

  

  4、有無受盡相

  

  「複有有受盡相無受盡相」

  

  這底下就是第四段「有無受盡相」。

  

  

  「有受盡相者,謂已成熟異熟果善不善種子。無受盡相者,謂名言熏習種子,無始時來種種戲論流轉種子故。」

  

  這個「有受盡相」怎麼講呢?就是你得了果報的時候,它有窮盡的時候,不是永久的。「受」是什麼呢?就是內心的分別;內心裏面接觸到境界的時候你有覺受,你感覺到苦,或者是感覺到樂。那麼你這樣的感覺,它有時間性的,過了時間就沒有了。怎麼叫做「有受盡相」呢?「謂已成熟異熟果善不善種子」,就是阿賴耶識…

《《攝大乘論》筆錄 第二章、所知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